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言和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连云港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地理和文化环境是方言俗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方言俗语也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信息。所以,对连云港方言俗语的研究,不应避开其文化的因素,而应从文化的角度去更好、更充分地解释一些特殊的方言俗语现象。  相似文献   

2.
《急就篇》颜师古注中有21条方言俗语研究材料,其中有13条方言材料,7个方言词见于前人著作或注疏,体现了颜师古方俗语研究中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搜采当时方俗语并重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3.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 ,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对这部分方言俗语的研究 ,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 ,又有助于作品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跻春台>是清末一部拟话本小说集, 书中大量运用四川方言俗语, 是近代汉语研究的珍贵资料.书中一些方言俗语至今还及映于贵州省安顺方言中.文章着重考释书中存在的安顺方言,试图从侧面挖掘并客观地以书面形式保留当今的安顺方言.  相似文献   

5.
明清俗语辞书的范围可以认定为明清时期(兼及民国)编纂的记录并诠释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汉语方言俗语或俗语词的辞书;明清俗语辞书收录的"俗语"可以分为"熟语"和"俗语词"两类,俗语词即比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方言俗语中俚俗性质较重的口语词;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具有口语性与俚俗性、同时代性、丰富性的特点;对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进行研究可以拓宽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领域,可以为汉语词汇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和有益的前期研究成果,对今日权威语文辞书的编纂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俗语也叫俗话,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普通话中有俗语,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等。方言中也有俗语,因为方言俗语多流于口头,是生活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方言中的俗语要比普通话中的俗语多,而且更加浅显易懂,用不着解释。从使用频率上看,方言俗语的使用率要比普通话俗语的使用率高得多。 吉林方言中的俗语非常多,广泛地流行于人们的口语之中,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吉林方言俗语同普通话一样,也是定型的现成话,但吉林方言俗语的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短语,有的是短句,有的是比较长的句子。字数不拘,少则三四个字,多则十几个字。例如: 三字格的:背不住、不大离、磨不开 四字格的:嘴大舌长、鸡生格斗、黑灯瞎火、水裆尿裤 五字格的:肉烂在锅里、面打罗里转 六个字和六个字以上的:隔着锅台上炕;庄稼不得年年种;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一个槽拴不住俩叫驴;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子;听张三叫唤还不养小猪了;喝凉水花脏钱,早晚也是病;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燕子钻天蛇盘道,老阴接驾山戴帽;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上面各例,吉林方言区的人听了都明白,也都会使用。吉林方言俗语很多,在诸多的俗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四字格的。吉林方言中这种四字格的俗语,用起来  相似文献   

7.
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的散曲使用了大量的口语词和当时的方言俗语,很好地反映了明代中期语言特别是山东方言的面貌,是研究此期山东方言的重要语料。  相似文献   

8.
考求方言俗语的本字,绝不是要为方言俗语寻找历史依据来使它与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现代汉语即为普通话)分庭抗礼;相反,通过考求方言俗语的本字,有利于纠正某些对待方言的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如下事实:作为同一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总是从属于民族共同的标准语的,而且和民族共同的标准语一样,也是同一语言的继承和发展;至于某一方言中那些不合于标准语的方言词汇,主要是源于民族共同语语音的历史演变或词义的引申。拙文对几个四川方言词语的本字的考证,便是对上述论点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9.
许慎在《说文》中引证方言俗语是自觉的。《说文》中的方言研究成果形式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 ,其价值有三 :一是为研究汉代方言保存了具有共时价值的材料 ,二是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方言研究成果 ,三是对后人研究方言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启发。《说文》方言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方言文字学  相似文献   

10.
大量使用宋元时期的方言俗语,并成功地用之于人物塑造,环境描述,是《水浒传》的一个艺术特色。其中有关出行的俗语,有关逃亡的俗语,有关婚丧的俗语,有关家庭、邻里、宗族的俗语,有关交际的俗语,有关酒的俗语,有关衣、食的俗语,有关财宝的俗语,有关岁时、天象的俗语,有关鬼神、禁忌的俗语,有关职事、生产、经营的俗语,多直接来源于宋元时期的民俗事象,揭示着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着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分类解释之,可供汉语研究、文学创作之借鉴。  相似文献   

11.
《蜀籁》是上世纪30年代编纂的一部方言俗语工具书,收集了大量四川方言词语及熟语,对于研究当时的词汇、语音均有重要作用。但此书亦有不少疏失,后来的整理本也有一些疏失。  相似文献   

12.
山西方言俗语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尤其在饮食类、嫁娶类、农业气象类、地域特征类、生活经验类等俗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这些俗语中的文化信息进行解读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民风民俗的方俗词语,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又有助于当时民俗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民风民俗的方俗词语,对它进行考释,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又有助于当时民俗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黄侃为清代俗语辞书《通俗编》所作评语中蕴含了丰富的训诂内容,其训诂工作与词源研究、词汇研究、文字研究、音韵方言研究及文献考证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方言词语探源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工作的成果,对于古今汉语的沟通,对于方言与普通话的沟通,对于语音史、词汇史的研究,对于古籍校读、辞书编纂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高阳方言中选出十多个俗语词作为研究对象,力图考出其来源,并勾勒出它们在词义、语音、书写形式诸方面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当代极具创作个性的作家,他有清醒的方言意识并采用积极的语言策略,运用方言营造作品的乡土环境,增强表现力和真实性。大量口语化的叙述和对话蕴涵丰富的词汇、俗语、语法、句式以及篇章语料,真实生动地反映方言的实态和特点,对记录保存语言文化,对语言学、方言学和文化学共时和历时研究有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肇庆籍作家覃志端的长篇小说《宝砚庄》大量运用方言俗语,方言成为小说叙事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方言建构了一个充满独特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间世界,通过方言凸显人物形神,增进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作者显然在努力地探索小说本土化叙事的可能性,这种艺术追求寄托着作者试图保存、挽留乡间文化传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董遵章同志的《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下称《例释》,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是一部有特色的方言学著作。《例释》收集元明清白话著作中的山东方言词(其中包括俗语)共2622条,分别举例并解释,有许多地方还以现代山东方言作对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方色彩。这部书不仅是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收获,也是我国方言学上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与南阳俗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南阳地区方言中,有不少俗语俚词都可以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找到它们各自的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