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婚是件美好而浪漫的事,可在这温馨一片的情调里有的婚姻却被蒙上了"玫瑰灰"。一种在医学上被称为是"都市恐婚症"的病让一些新人们止步于婚姻殿堂的门口。"恐婚症"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现代  相似文献   

2.
NEET族的成因与心理辅导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EET族在中国都市悄然出现,不愿意就业是其最主要的特点.NEET代表了青年另类的生活方式,给社会带来了危害.NEET族的产生,有世界范围的原因,也有中国特有的土壤.对这一特殊人群,要采取心理辅导为主的拯救方案.  相似文献   

3.
非发达地区农村青年"恐婚"现象堪忧,对农村生产及社会和谐、个人生活、心态及家庭和谐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非发达地区农村"恐婚"现象,既有表象原因,又有深层社会原因,可从改变农村男女性别比例、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优化农村社会管理与组织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工作介入等层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采用语义网络分析方式,对微博平台“恐婚”情绪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从议题指向看,“恐婚”情绪在宏观政策层面,表现为对婚姻相关法律法规的隐忧与误读;在中观社会层面,表现为对现存职场压力和婚姻成本的焦虑、对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担忧;在微观个人层面,是对既往经历的投射和逃避,由过高期待演变而成的失落情绪,以及对两性平等关系的期待。从话语实践和现实根源看,“恐婚”情绪是青年人对“低度弥散”性别不平等现状的“隐秘质询”,以及在传统婚姻脚本与自主意识之间的“摇摆诉求”。虚拟空间的“恐婚”情绪与现实之间存在鸿沟,也存在形成“潜在共识”的可能,有赖于政策完善、公共协商,以及青年个体对现实婚姻关系的能动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青年"手作族"指的是热衷于手工劳作的都市青年新族群.在高度依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社会,都市人大多忽视和远离了手工劳作,然而青年"手作族"却重新关注、回归以手为核心的身体实践.这种身体实践起始于从身体出发的兴趣探索,再内化为日常惯习的身体技艺,最终以地摊作为身体出场的景观,完成了媒介化与娱乐化的身体展演.其间,青年"手作族"呈现出自我主体性、多元创造性和审美趣味性的族群文化,同时面临着玩乐与谋生、生产与损耗、美好表象与困境遮蔽等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以为,从社会学的社会问题建构论的视角来看,所谓“社会问题”其实是人们在与一些社会事实的互动中,在预设了“第一建构”的前提下,进行“第二建构”的产物。为此,应该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青年社会问题的“第一建构”审视中,正本清源,探寻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调整相应的青年政策,从源头上消除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奔奔族是一个时髦词汇,只要在网上用搜索引擎查询这个新名词,会有大量的评价和反响扑面而来,就会深切感受到广大的青年网民对“奔奔族”这一称谓的认同感和这一族群的归属感。与“布波族”的现代与小资情调不同的是,“奔奔族”具有一种沉重感,为生计奔波,为事业奔波,为爱情和家庭奔波,为了那内心深处的梦想奔波,所有的这些担负和追逐已经使人们看不到这个新兴“时髦”族群的轻松和洒脱。“奔奔族”所具有的这种沉重感,是其它族群所不能超越和比拟的。本文分析了当代青年中“奔奔族”的现状和问题,对于在奔波族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社会有责任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顺利渡过人生的重大关口。  相似文献   

8.
引言 1988年10月至1989年11月,笔者先后三次到湘南桂北地区五个瑶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县进行了考察,最后选择了瑶汉两族杂居时间久,其生活方式在当今瑶族青年中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青年进行了重点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对该典型个案的剖析,揭示我国南方瑶汉两族青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异同,探讨瑶族青年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青年研究是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总体预测和未来研究的成果出现的。青年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和思考。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在巨大变化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青年问题就是突出的一类。青年问题对中国社会来说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它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它又起到了促使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从社会上对青年评价的悲观和乐观  相似文献   

10.
看过大嘴美人茱莉亚·罗伯茨的《落跑新娘》吗?惧怕婚姻的五金店女商人曾经在婚礼上逃跑4次呀!为什么?惧怕婚姻!可是现在,“恐婚族”成了我们的身边人。  相似文献   

11.
在诸多的老龄社会问题中,如何看待青年与老年这两大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问题,很值得关注,这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空巢老人"、"傍老一族"等现象,以及社会上"养老防儿"的怨尤,既是老龄社会中显现的社会问题,也是与青年群体直接关联的社会问题,我们应从老年群体的视阈和立场作考量.这对增加社会的和谐度当有直接的益处.善待、尊崇、爱护、孝顺老人.自觉维护老人利益等,始终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所必须依循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2.
个人化与日本的青少年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青少年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的问题即社会结构、人—社会关系等等本身的问题来看待 ,是人们面对当今青少年问题的新动态不得不开始接受的一个视角 ,也是一些社会科学研究者正在努力作出说明的一种范式。很少有人会否定青少年问题与社会有关。但在很多因果式分析论中 ,“社会”只是些背景性的原因要素 ,人们几乎可以从与个人生活史相关的家庭、学校、同辈团体中为每一个问题青年找到一些问题答案 ,并就问题产生的“社会的原因”作出些说明。但是在经历了自 195 0年代中期以来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对各种各样的“青年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讨论和对…  相似文献   

13.
孙国文 《现代妇女》2014,(12):I0091-I0091
都市剩男剩女现象时近年来的热议话题,剩男剩女的产生与现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本文从生产方式变革、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交往方式网络化等现代化变革方面对“剩男剩女”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并指出男女青年择偶出现的困难和一些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初,在欧美各国的青年问题研究中,开始注意研究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的问题,并把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的研究应用到解决当前的青年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去。在这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英国的迈克·布雷克是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的首创者之一。他曾先后从事非技术与半技术性工作以及专业青年工作,从中调查和收集了大量资料。1980年布雷克博士根据多年的工作和研究,发表了在欧美很有影响的著作——《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  相似文献   

15.
闫莉冰 《现代妇女》2014,(1):210-211
NEET族在中国的出现一度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NEET族代表了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政策实施以来,一批青年的另类生活方式,若不引起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势必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这一特殊群体,应采取家庭、学校教育、心理辅导以及政府引导等方案,多管齐下,使NEET族自身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融入社会,将逐步缓解并最终彻底解决NEET族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社会风险增长,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社会风险研究重要性更加凸显,其中,社会风险感知对风险防范至关重要。运用"SUNS"数据分析都市青年对各类社会风险的感知状况,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青年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程度位居前列,对于流行性疾病风险感知位列第四;社会经济地位对关注度高的风险类型呈现正效应,即社会经济地位水平越高越增加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的程度;在媒介关注度高的社会风险类型中,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风险感知度高。因此,都市青年对不同类型社会风险的感知呈现差异,社会经济地位的效应也有区别,但各阶层都不能降低对风险的合理感知度。  相似文献   

17.
青年一代应当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关青年如何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并实现有效参与成为研究热点。对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发现,年龄问题束缚了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青年对社会保障水平、公民间信任水平、社会公平公正水平的评价会对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产生赋能效应;接受过高等教育是当代青年的优势之一,对其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行为动力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若受到生活方面问题的干扰,参与动力则会大幅减弱。要建构青年有效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动力系统,各类社会组织应形成"扎根乡村"的宣传合力、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化参与方式、完善青年人才引进及配套机制、确保青年社保及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与持续化供给。  相似文献   

18.
国外青年自组织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青年自组织已成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很多发达国家青年自组织已成为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成员之一,而我国对国外青年自组织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青年自组织研究,尤其是青年自组织与政府及社会关系研究的总结与归纳,给我国青年组织的发展一些启示,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都市流动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青年个体及家庭婚房获取的动机和策略实践,在"制度—行为"的分析框架下,探究当代都市流动青年婚房获取的困境所在。研究发现,在行为取向分类上,青年个体展现出规范型、工具型和期望型三种婚房获取动机;青年家庭互惠分别采取了全款购房、按揭购房和过渡住房三种婚房获取策略。制度逻辑整合下的国家福利政策(属地性社会保障、剩余型住房政策、低位的家庭支持)对上述动机和策略产生影响,导致后者呈现出异化和冲突的制度病理。动机异化内隐的是占有、投机和交换的制度逻辑;策略冲突体现在个体生命历程弱势期和市场化逻辑相冲突,"去家庭化"意愿和"家庭化"现实相冲突,家庭责任过重和低位的家庭支持相冲突。因此,青年婚房困境的疏解急需系统性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以减轻青年家庭负担压力,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保障青年群体共享住房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0.
青年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专门的青年研究机构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应用而生。青年社会学研究的发展生机盎然,方兴未艾,特别是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建立专门的青年研究机构已有十八年的历史,对青年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视,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经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和经验。本文拟就苏联的青年问题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一、历史的回顾列宁在领导苏联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非常强调对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青年问题)开展具体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所以,早在19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