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大庆 《理论界》2005,(8):184-185
爱玛和安娜·卡列尼娜有许多共同点。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或自我放纵,但她们之间也存在差异。安娜的死更多的是源自于自身,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包法利夫人》比《安娜·卡列尼娜》深邃。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艺术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成功的悲剧性的文学艺术作品(本文“悲剧”泛指带有悲剧性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比别的性质的文艺作品更能撼动读者的心灵,也更富有生命力。《安提戈涅》、《窦娥冤》、《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阴谋与爱情》、《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都以悲剧所特有的艺术力量征服着读者的心,成为经久不衰、晶莹璀灿,光华夺目的艺术明珠。黑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3.
<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巨著自诞生之日起,评论界就以不同视角的观照,赋予它种种见仁见智的“定性”。尤其是对托尔斯泰以如椽之笔活画出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悲剧形象的理解与认识,更是成了争论的焦点之一,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这自然是由于形象的复杂性和性格内蕴的多层次决定了读者欣赏和论者分析的多视角。然而有意思的是,安那的悲剧形象在世界知识妇女层赢得了广泛的同情与热爱,这充分显示出妇女尤其是知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当我们站在今天的高度,带着全新的观念去研读这个包蕴着丰富内涵的不朽形象时,依然可以透视许多超越时空的本质问题,对人生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主要人物安娜的悲剧必然性形成中,作者隐晦的写作立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的永不满足的欲望所导致的情感游离和错位,则是悲剧的最终动因。  相似文献   

5.
列夫·托尔斯泰的杰出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辉煌的艺术成就,博得世界上众多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学术论文层出不穷。但据了解,国内,尚无专文论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关系。其实,研究他们的爱情关系对于理解安娜的爱情悲剧以至对于透视现实生活中的婚外恋、夫妻间的感情纠葛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欧州文学史上许多伟大作家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爱情悲剧。莎士比亚、哥德、托尔斯泰,……尤其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杰作成功地以它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批判性,始终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使人震聋发聩。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一方  相似文献   

7.
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使美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戏剧。奥尼尔塑造的悲剧女主角都极具个性,她们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安娜.克里斯蒂》剧中的安娜.克里斯蒂和《奇异的插曲》剧中的尼娜.利兹是两位反叛性女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女性的代表人物。梳理两位悲剧女性艰难的探索自我实现与最终接受传统社会对她们的身份定位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奥尼尔超越了传统的妇女观,他实际上是和戏剧大师易卜生一样,对女人充满了同情和关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除了有女性代表形象的光彩照人一面的同时,内心还潜藏着“自私”这种人性弱点,并对其“自私”本性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巴金不但没有专门构建过悲剧美学体系,而且连象鲁迅那样为世人所公认的悲剧定义似乎也没有.他只是在创作谈中,在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贡献出高觉新、汪文宣等不朽悲剧典型的半个多世纪的艺术耕耘中,以他艺术家诚笃的心灵,彻悟出悲剧的真谛的.巴金对悲剧本质的见解“他们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青春,生命,活动,幸福,爱情,不仅为他们自己,而且也为别的人,为他们所知道所深爱的人们.失掉了这一切之后所发出的悲哀,乃是人类共有的悲哀”(《复仇·自序》).“《万尼亚舅舅》的主题倘使是‘白白地毁灭的美’,那就是说,庸俗势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人生的美”(《印象·感想·回忆》).巴金上述的这两段话体现了他对悲剧美学的精辟见解.我们结合着他的创作实践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论语·宪问·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纵观整部《论语》,唯其这句是别人直接评价孔子的话。我的感觉是,门子对当时万人景仰的孔子的言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股话语的反讽,使人感到孔子的悲怆与痛楚。可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是整个儒家的悲剧,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悲剧。“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矛盾的产物。孔子的时代已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宗法制破坏的不可避免性已经是历史的趋势,如果不能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止步,那么人生的悲剧也就难…  相似文献   

11.
著名艺术大师王国维盛赞·《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并叹赏其悲剧性质“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1)在红学风靡海内外已成显学之际,如果说《红楼梦》描写了“怡红公子”贾宝玉的精神悲剧和“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以及代表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百年望族贾府由盛而衰以致树倒猢狲散的历史悲剧已无人置疑,那么追本溯源,要是指出开《红楼梦》悲剧描写先河的《金瓶梅》不独是一部世情小说,而且是一部赋有独特认识意义的悲剧却有点危险,不仅难以使人接受,而且也难令人信服,况且已有人断言《金瓶梅》不具备悲剧意义,《金瓶梅》人物的死亡没有深刻的震动效应而无悲剧性。然而笔者不揣谫陋,愿陈管见并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2.
论《青衣》《玉米》的叙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和《玉米》塑造了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揭示了她们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 ,尤其是透视了她们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的“他者“地位。本文从叙述体态中视角的转换、叙述结构的组建和叙述主体的分化三个方面 ,对两部中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3.
论小说家的智慧冯军胜小说这种似生命的存在,要获得恒久的价值,如中国的《红楼梦》、美国的《老人与海》、俄国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的《红与黑》……无疑需要小说家的创作拥有巨大的智慧。或者更简单他说,小说创作是智慧的生产。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解读者蜂...  相似文献   

14.
“争鸣”文章之多,反响之强烈,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恐怕是创纪录的。同样,徐棻(与胡成德合作)根据《南华堂》改编的探索川剧《田姐与庄周》也产生了全国性影响。潘金莲和田姐都曾被认为是“荡妇、祸水、淫娃”,由此联想到《红与黑》、《大雷雨》、《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它们的女主人公不也都是所谓的“荡妇”吗?那么,这些作品在描写女主人公及其偷情行为、动机、结果等方面究竟都有什么共通的模式和特点?又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它们不朽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强盗》、《阴谋与爱情》、《斐斯柯》、《唐·卡洛斯》等几部作品是其悲剧写作的代表作。在这几部作品中,席勒是这样解释悲剧和悲剧艺术的:一般所称的悲剧艺术是以产生怜悯的快感为目的艺术,悲剧是互相关联的一系列事件之诗的模仿,使其组成完整的剧情,向我们指示处在痛苦中的人,而用意在于唤起怜悯。  相似文献   

16.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极具现代悲剧之美。古典悲剧具有悲壮之美,悲痛超过痛苦,而现代悲剧则相反,是痛苦超过悲痛,具有哀婉之美。现代悲剧的诸多特点在奥尼尔的悲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送冰人来了》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这两部剧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巨匠,他的一系列长篇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等,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一笔极为宝贵和丰富无比的遗产。列宁高度赞扬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创造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品的天才艺术家(《列宁全集》15卷,180页)”,并指出,托尔斯泰的辉煌贡献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他的长篇小说,内容博大精深,艺术精湛无比,达到了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崇高境界,至今仍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并且能为我们今天丰  相似文献   

18.
张会艳 《理论界》2008,(5):163-164
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以主人公安娜的死亡作为了最终结局。造成安娜这种悲剧的根源主要是上流社会维系贵族统治的道德法律和宗教条文,同时安娜自身因素及其性格走向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 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称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早负盛名。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国维甚至说它是“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但近年却有学者对它的悲剧性质提出了质疑,认为《赵氏孤儿》“严格说来不是一出悲剧”。因为悲剧人物不是由“顺境转入逆境”,而是相反。“其效果不是悲,而是喜……还因为“不幸的事件在作品里,不是悲剧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出现在末尾,而是作为情节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出现在戏剧的开头。”(《悲剧论》128页、130页)应该怎样分析和看待此剧,我想结合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一八五九年四月十九日和恩格斯一八五九年五月十八日给拉萨尔的两封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献。在这两封信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的分析、评论,批判了拉萨尔在剧中所宣扬的错误的悲剧观念,为我们如何观察分析悲剧冲突,作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光辉范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