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民间的守护神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民间的神祇信仰完全继承了大陆,尤其是闽粤两省民间神祗信仰的传统。二省的神祗随着移民漂流过海,进入台湾,并在民间广为传播。台湾的守护神信仰也源于闽粤,但由于其特殊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的作用,其民间的守护神信仰比内陆更广泛,在早期的移民中,几乎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本文拟就台湾民间守护神信仰的形态、成因及各神的庙宇统计诸问题作一探讨。守护神信仰的三种形态估计在两宋之时,闽南民间的神祗即已传入台湾。此时“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民间信仰的神祗想必也随着漳泉百姓跨海入台。至明朝末年,台湾已建有供奉福建神祗的宫庙。迨至台湾归清,闽粤百姓视台湾为利窟,“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供  相似文献   

2.
湘西巴代扎系统的民间信仰尊崇张赵二郎为启教祖师,信奉三元法主、家先等神祗以及一些地方神,在仪式中主要使用牛角、竹卦、师刀、牌带等法器,最重要的法事是还傩愿。这些都是梅山教的重要特征,因此湘西巴代扎系统的信仰实为梅山教,或曰湘西的苗传道教,其传入湘西的时间大约为元末明初。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村段氏宗族祭祀仪式的地点和方式,对祖先崇拜的信仰核心未曾造成彻底影响。段氏宗族在发展过程中面对人口与祭祖场地的矛盾,对自身组织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使分化后的祭祀群体能够在指定场地完成祭祖仪式以延续祭祀传统。家庭是段氏宗族祭祀仪式最基本的实践单位,它对仪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着相应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段氏宗族的祭祀仪式主要受到国家、宗族组织、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其经历的变迁可概括为:国家强处仪式弱,国家退处仪式盛;宗族经济政治功能弱化时祭祀仪式的文化意义增强;传统家庭结构并未解体使得宗族祭祀仪式的信仰内核恒久不变。  相似文献   

4.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和隐含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跳马"习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5.
祭祀圈原本是一个产生并发展于台湾民间信仰研究的概念,后经学者引入用于大陆乡村社会的研究.文章以潮州所城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将祭祀圈概念与地域认同相关联,探讨所城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祭祀圈信仰组织之间的关系,描述所城祭祀圈的民间信仰仪式对村落认同的加强和巩固,以及在祭祀圈的影响下村落共同体的生产.在现代快速的社会变革下,所城的村落共同体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依靠着祭祀圈的存在而延续了下来.  相似文献   

6.
在中餐申遗的过程中,厨业行业神崇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入研究。易牙是中国知名的厨神,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厨师,因"知味""善烹"受到先秦诸子和秦汉学者的关注。此后,历代文人学者推崇易牙的厨艺,通过笔记文集、诗词歌赋、民间文化等方式扩大易牙在餐饮方面的影响力,最终奠定易牙厨业祖师的地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因之丰富而厚重。台湾高雄市每年会在易牙庙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是易牙崇拜仪式的现代传承。  相似文献   

7.
泰雅族传统宗教信仰,是以祖灵信仰为中心,祖灵信仰是早期泰雅族的唯一信仰。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基督教迅速传入台湾,也很快地传到原住民聚落里,泰雅族人在基督教义的洗礼下,基督教现已成为多数泰雅族人信仰的主要宗?,即便如此,但传统祖灵的神威护庇力量,仍然是族人不可或缺的心灵寄托,虽然时空的转变,无法在各式祭祀活动中重新展现,但仍可在目前的祖灵祭典活动中感受到族人对于祖灵的尊崇与敬畏。  相似文献   

8.
祭祀仪式作为一种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村落居民关系的重要纽带。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镇罐子湾的祭祀仪式可分为祖先祭祀仪式和神灵祭祀仪式。这些祭祀仪式体现了罐子湾的村民关系通过集体祭祀、物品互赠、村落互助得以构建。时代变迁中祭祀仪式的转变对村民关系产生的影响,表明祭祀仪式依然是村落关系构建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和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域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10.
祭祀风俗与民间信仰,是宗教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固原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西域中亚文化的碰撞交融地带,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积淀深厚.传统典籍记载了早期固原祭祀与民俗文化的经历和表现形式,包括秦汉风俗文化对历代的影响;国家层面上的祭祀载体是朝那湫渊祠和六盘山;地方宗教文化的变迁,体现在龙王信仰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传承;当代意义上的东岳山、须弥山宗教文化活动,是民间宗教文化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两宋政府十分在意对民间祠祀的法律控制,用心整顿民间信仰,一是通过编修祀典及神祗位阶赐额加封制度将部分民间祠祀合法化,纳入官方祀典体系--春秋以时祭祀;二是不断针对祭祀对象、祭祀行为和祭祀组织,颁行禁令,取缔禁止"淫祠淫祀".  相似文献   

12.
唐代手工业者的宗教信仰生活丰富多彩 ,除了信仰礼敬佛教、道教诸神及民间俗神外 ,最主要的是信仰、尊崇其行业祖师神。他们的宗教生活既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一环 ,又是唐代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了解唐代下层民众的生活方式、信仰方式 ,因此对研究唐代社会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是水族人的信仰,水族人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诸多的祭祀仪式舞蹈文化.本文通过对水族稻田祭祀仪式舞蹈过程的阐述,试图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来对水族的宗教信仰、农耕文化、女性地位以及生殖崇拜等方面进行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4.
祭祀仪式推动主导着《诗经》农祭诗的文本结构形态产生变化,使之呈现多样丰富的景致。分析各叙事质素所占权重及叙事逻辑编排方式,其文本结构形态可分为:线性时间贯穿的圆形循环结构;祭祀仪式统摄的程序化封闭性结构;外部叙事质素介入祭祀仪式的混合型结构(半开放性结构);外部叙事因素占主导,祭祀仪式退却的开放性结构。文本结构不同则是由周王室社会时代的变迁,雅颂之体对于籍田礼仪进展程序的捕捉与表达,农祭乐歌诉诸的农业之神、祖先崇拜在神格属性、等级上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然农祭诗文本结构的相似性特征,是与周王朝始祖神话的记忆孑遗,农业立国之本的重视,国人对于丰穰之年的诉求期盼、民间信仰绾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从产生并发展于台湾民间社会的"祭祀圈"与"信仰圈"概念出发,以20世纪80年代民间信仰恢复以后的高湖村"汪公信仰"田野资料为基础,将信仰空间从"祭祀圈"到"信仰圈"扩张过程与"汪公信仰"发展历程相关联,通过对汪公出会仪式过程的描述以及对祭祀对象"汪公"从"私家神"到"村落神"再到"区域神"信仰空间格局扩大的研究,阐发地方性神灵在乡村社会发展中所建构的积极意义,为助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陈靖姑信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上的祭祀大典中,通过各种仪式的展演,唤起并激发了人们“两岸同源、根脉相连”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要发挥古田陈靖姑文化节祭祀大典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还应注意:祭祀大典应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合理选择象征符号来阐释仪式的展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岸祭祀文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7.
茶坪瑶族村至今流传盘王神话.最初瑶民奉盘瓠为其先祖,后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盘瓠与盘古杂糅,盘王的身份发生转变.上世纪80年代,罗仙岭上的老盘王庙得以重建,近年当地又在茶坪瑶族村建成新盘王庙,新老盘王庙是茶坪举行"还盘王愿"仪式的重要场所.当地借助申报非遗项目拉动旅游产业,实现对盘王神话、信仰和祭祀仪式的开发,但仍面临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祭孔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统的仪式化表征,自西汉以来,已转化为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根源,祭孔大典成为清代前期格外引人关注的祭祀仪式;清初帝王对于孔子的祭祀,其规格、意义远远超出了以往对孔庙的祭祀仪式,特别是由于皇帝亲祀跪拜孔子的介入,对于这一跪拜祭祀模式的认可与持续,促使祭孔的信仰及其仪式具有前所未有的道统与治统合一的意义,礼如弟子的祭孔仪式则是透过身体象征来诉求统治正当性,给统治者铭刻了道统形象;确认了政权对于道统的承袭,也就是确认自我的统治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区域的特定地理空间概念。福建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发展迅速,但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信仰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其它文化层次的结果和升华,也是其他文化层次的支撑。作为海西主体的福建,承担着海西现代信仰文化建设的重任,闽文化资源丰富,传统的民间信仰渊远流长,颇具特色。笔者认为,深入把握闽民间信仰的特点,有助于挖掘其传统的积极潜能,建构现代海西信仰文化。一、闽民间信仰的特点闽民间信仰,可追溯的历史有数千年,至今还保存着其特定的文化领域。其特征大致有这几个方面:1、多元性多元性体现在闽人的多神崇拜。这主要是由于福建既是东南山国,又是“闽水泱泱”,高山急流把福建分隔成多片自然区域,交通的不便,使闽人的文化习俗不易统一,因此反映在民间信仰上也出现多元化特征。有自然崇拜;有女神崇拜,如妈祖等;有圣贤崇拜,如闽王王审之等,有道教神崇拜,如保生大帝、有佛教神崇拜,如清水祖师等,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神灵。“仅《八闽通志.祠庙》中收录的具有的各种职能的民间俗神就多达119个。”2、广泛性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和宗教相比,它没有严格的清规戒律和组织,没有专职的神职人员,而是在一定的历...  相似文献   

20.
五丁,又称伍丁,被端砚界人士供奉为祖师。据志书记载,五丁是古蜀国“五丁开道,石牛粪金”历史传说中的五个力士。五丁传说在肇庆流传很广。制砚的石工认为采石制砚要凿石劈岩,其性质与五丁凿岩开道相类似,因此就把声名显赫的五丁奉为祖师。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肇庆黄岗端砚界人士和村民都要举行祭拜五丁先师的重大节庆活动。该活动在建国后曾一度停止,直至2006年和2008年黄岗白石村、宾日村先后恢复拜师节。该活动是中国砚都肇庆一项非常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