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球本身运动规律的作用,世界进入了灾害多发期,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众多国家都遭受了惨重的自然灾害损失,因此,如何将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重大自然灾害基金在减灾、救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对重大灾害保险基金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本文在分析国外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基金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特大自然灾害下的应急通信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益严重,而应急通信工作直接影响到国家重要灾害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救灾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此,结合我国国情,探讨特大自然灾害下高效的应急通信管理机制,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和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待自然灾害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现代文学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生动形象的书写,揭示了人们对待自然的三种心态,即:屈服于自然,听天由命;顽强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设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正视自然的力量,希望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人们面对灾害时心境的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和多样性.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灾情严重,发生面积广泛;灾种上表现为多灾并发;在所有灾种中,旱灾发生最为频繁,也最为严重;时间上表现为同步性与非同步性并存,出现三个明显的高峰期;地域上分布不平衡,与邻近省份的关联性;发生趋势为旱灾、水灾、等主要灾害发生频次逐渐增高;成因上表现为两个明显的旱灾和地震灾害链.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已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有效防范、抵御自然灾害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文章以今年广西桂林市遭受百年难遇的雨雪冰冻灾害为背景,着重研究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如何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复杂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生态条件,决定了我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特征。据统计,20世纪已发生的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中,有一半发生在我国。在过去22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了1600多次大小水灾,1300多次大旱灾。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巨大。灾害预警机制作为危机管理的组成部分,在危机管理的过程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最节约成本、最有效的举措。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张堂会 《兰州学刊》2011,(5):139-146
有清一代自然灾害频发,水、旱、蝗、疫等各种灾害持续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政府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对灾荒高度重视,在平时就建立各种仓储,积极备荒;当灾情发生时迅捷地救灾、赈灾。为此,清政府制定了一套严密的防灾、报灾、救灾的政策与法令,形成了一套高度成熟的保障机制。清代中前期由于国力昌盛,封建国家救灾主体的功能凸显,能够帮助灾民有效地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清代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败,封建国家的主体作用也日益下降,以士绅阶层为主体的民间救济活动日益活跃。清诗对此作了丰富多样的书写,涉及了水、旱、蝗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反映了灾荒下人民的苦难生活。由于吏治的腐败,一些荒政有所废弛,清政府对灾民的救济收效甚微,有时反而加剧了灾民的苦难。许多诗歌都揭露了这种天灾下的人祸因素,反映了贫富之间的巨大鸿沟。  相似文献   

9.
现代救灾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特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性与网络相结合,网络对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进行围观,引起网络舆论质变,可能引发网络公共事件,造成社会风险,对政府灾害救助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现代救灾能力不强、灾害信息发布机制存在缺陷、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落后、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失当等。防范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转化为网络公共事件,要厘清其转化机制,重点掌握其酝酿、发生、发展、高潮、平息五个阶段特征。实践中,应按照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着力加快政府现代救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增强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改进官媒灾难报道方式,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同时完善网络监管,倡导网络自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西南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亦饱受自然灾害困扰。通过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旱灾、洪涝、冰雹、大风、冰雪冻害等为西南民族地区排位前列的主要灾害类型,并且历史时期其发生频次呈现逐年加快的发展态势,各主要灾种在云南、四川、广西、重庆、贵州五省区市广泛分布,其中云南为灾害最重区域,而贵州相对最轻。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的防灾减灾体系并没有扭转灾害愈演愈烈的演变趋势,是故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进程中,必须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1.
对极端自然事件造成的损害,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救济机制,其一为侵权法和社会保障赔偿模式,其二为保险赔偿模式,其三为基金补偿模式.侵权法有利于提高预防灾害发生的积极性,但很难适用于自然灾害.社会保障主要关注人身伤害,对财产损失基本上不予关注.保险模式不仅有利于发展保险市场,提高受害人自救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使灾害风险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分散.基金模式体现了国家福利思想,便于对受害人进行保护,但容易对市场产生误导,其使用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两晋时期民间应对灾害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晋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广大民众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种植抗灾性能强的作物、改良种植技术以防灾备荒。灾害发生后,宗族救荒、邻里互助、抗灾自救起了相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动员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式灾害动员的实际效果不断提高,信息管理逐渐公开.与此同时,在灾害动员的内容机制和对待国际救援的态度等方面也都有了长足进步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水灾、雪灾、震灾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像不断发生的矿难所表明的: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中,往往存在人为的原因.人类没有力量完全消除自然灾害,但人类完全有能力控制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完全应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前后存在的造成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从造成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出发,分析涉灾犯罪的具体类型,阐释追究涉灾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当把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不断,饥饿与苦难丛生,深深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现代文学从各个方面真实形象地刻画了哀鸿遍野、饿殍塞途的社会现实,对自然灾害下的经济与民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的书写。论文从文学角度切入民国时期的灾害史,从灾害史同文学的互文中去观察近现代社会,揭示人们面对灾害时的精神影像,展现了文学形态的多样性及其具有的丰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罗斯福新政"在应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同时,也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黑风暴引发的自然灾害。罗斯福救助灾民、移民、改革耕种方式、革新农具、保护土壤、建设防护林和保护区等举措改变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灾害政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美国的可持续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时期。灾害以水灾、旱灾、地震为主 ,以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安徽、山西、河北为高发区 ,具有多发性、群发性、间隔性、不规则周期性等显著特点。总结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 ,有助于现代人认识汉代自然灾害的总体情况 ,为现代自然灾害的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发生在我区重大气象、水文灾害及其形成损失的分析,指出气象灾害是我区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灾种.由此直接引发的水文灾害(主要是洪水灾害,已成为我区灾损日趋加大的灾种。气象水文灾害又导致一系列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盐渍化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使整个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爬梳、排比史料出发,对六朝建康的气候、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作了初步研究。气候方面,认为六朝时期建康的气候不但较现代寒冷,而且连续干旱、阴雨和下雹等气候异常的年份也较多。自然灾害方面,对人类社会危害较大的主要有旱灾、水灾、火灾和疾疫。文中阐述了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后果。生态方面,通过对文献记载的分析,可知其时建康水面广阔、植被茂密、动物繁多,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不断,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防灾救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尽可能减少灾害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在灾情高发期保持社会稳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而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