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7月31日,以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叶渭渠先生的八十寿辰为契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叶渭渠日本文化研究研讨会",并以此庆祝叶先生的新著<日本文化通史>、<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出版.  相似文献   

2.
加藤周一是战后日本著名学者、评论家。战后初期,他与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合著的《1946年文学考察》从东西方文学比较的角度,对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被认为“象征着从精神锁国的战时体制中的解放”,是“战败后纪念碑式的作品”([日]粕谷一希:《战后思潮》,第96~97页)。1955年,加藤周一发表了《日本文化的杂种性》等文章,提出了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的这一命题,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试就加藤周一提出的杂种文化理论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加藤周一是战后日本著名学者和评论家。他虽治医学,但其主要建树却在社会思想、文学、历史和文化等领域。他的有关论述,尤其是他的“杂种文化论”以及近代化学说等,在战后日本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19年,加藤周一出生于东京的一个医生之家。加藤的父亲毕业于东  相似文献   

4.
一册近二十万言的《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叶渭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在手,先是迫不及待地流览跳读一遍,继尔是一番细细的品味。掩上书卷,掩不住满心的喜悦。笔者曾经在评介李芒先生的《投石集》时谈到,“《投石集》的出版或许是个象征性信号,预示着多年研究日本文学的一代学者已经迎来结集出版个人评论集的成熟阶段。”叶先生的《川端康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与发展,人们对开放型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越来越高,学术界对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并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武安隆先生的新著《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以下简称《抉择与发展》)便是一部纵横古今,系统地论述日本文化史的力作。提到日本文化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大都在其开放型文化结构上多有认同,同时对这种开放型文化在日本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作用表现出相当深刻的共识。然而日本吸  相似文献   

6.
“叶嘉莹先生的《迦陵论词丛稿》(以下简称《丛稿》)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①。这是。部研究古代词人、词作及有关词论的专集。全书二十五万余字。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独到的见解和某些新的突破。正如叶先生所说:“我是认真地在探求着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而且诚实地说  相似文献   

7.
今天人们正在迎接世纪末的到来,并编写20世纪文学遗产目录、不断地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其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时候,叶渭渠、唐月梅两位教授合著的《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问世了。它将作为日中学术交流的成果而放射出光辉。我确信  相似文献   

8.
日本文化论:解析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日本学刊》2007,(6):86-98
"日本文化论"是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中外学者提出过各种学说和假设:有人注重其固有传统而认为属于"东方文化",有人着眼于西化层面而主张属于"西方文化";有些学者强调其"模仿"特色,有些学者渲染其"独创"倾向;加藤周一倡导"杂种文化"学说,石田一良提出"变形玩偶"假设。作者对上述各领风骚的论说逐一解析,在此基础上渐次展呈"组装文化"、"嫁接文化"的构想。最后以"书籍之路"为视点重构"日本文化论",指出日本通过从中国输入书籍培植东方传统文化基因,由此创造文化的机制既非模仿也非独创,作者名之为"再生文化"。  相似文献   

9.
高洪 《日本学刊》2001,(2):144-149
去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世界文明大系”中的《日本文明》(叶渭渠主编 )一书。为此书写一篇书介 ,自然是一件好事 ,但不免也有些惶恐。因为 ,我自己就是该书撰稿人之一 ,既当运动员又兼任裁判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球场规则 ,况且由作者自己写评介文章不免有自夸嫌疑。另外 ,在五位作者中 ,我属于晚辈 ,与各位日本文化、历史研究的大家同在一个课题组 ,承蒙各位业师不弃已是十分荣幸 ,岂敢对学术前辈的大作评头论足。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把写作过程中有所感悟却又无从诉诸文字的一点心得呈献给读者 ,同时就教于日本研究领域中的众多同道…  相似文献   

10.
丛坤(以下简称丛):张先生,从1956年开始至今,您已经从事了50年的教学科研活动,先生一直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特立独行,坚持学术创新,在中国文学史、民族文化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其中,既有针对古典文学中的一些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专题性研究,也有立足于民族文学史、民族文化史等大背景的宏观性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历经了数次转型,可以谈谈这方面的感受吗?张碧波(以下简称张):自1956年开始,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从事了近30年的古典文学教学工作,主要是讲中国古代文学史。当时依据的教材是中国社科院三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