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更法篇>是现存本<商君书>的首篇,该篇因记载商鞅的变法言论而著称,但也因篇中屡称秦孝公谥号等问题而连带被人认定整本<商君书>都是伪造的,商鞅本人并无著作之可能.即便在认为该篇所述基本可视为商鞅生平材料的学者眼中,<更法篇>与<战国策·赵策·赵武灵王平昼闲居>纠缠不清的关系也颇为可疑.因此,<更法篇>的成书问题其实疑窦颇多,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2.
谈"刑"说"罚"     
<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所作,当矣."文中所说的皋陶(音gāyāo)是舜的臣子,掌管刑法.<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命令说:"皋陶,蛮夷猾夏(侵乱中原),寇贼奸轨(由内为奸,外起为轨),汝作士(即后世的大理卿,管司法的官),五刑有服."可见,我国有记载的"刑",在舜时已经有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刑,罚罪也.从‘刀'‘井’.  相似文献   

3.
<太平御览>卷四百三十七所引<越绝书>佚文与<吴越春秋>中记载的要离折辱椒(菑)丘的故事在主体框架、具体细节上都有极大的相似性,两者具有明显的前后承继关系.因此,在分析<吴越春秋>中的要离故事时,必须将<越绝书>佚文纳入考察范围.  相似文献   

4.
<商君书>共有通假字67组(99次).本文从<商君书>通假字的使用情况、通假字与本字的分布情况、通假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与本字的语音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商君书>中的67组通假字进行了穷尽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周代,吴地产生的最早的歌谣为清代沈德潜选入<古诗源>中的两首吴地诗歌<渔父歌>和<吴王夫差时童谣>.<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了春秋后期吴国产生的第一位文人创作的诗歌--吴申权仪<乞粮诗>.<乞粮诗>特点之一--句尾出现的语气助词"兮",比<楚辞>早了两百多年.可以说,吴申权仪的<乞粮诗>已最早体现了周代南方诗歌句尾多用语气助词"兮"的这一特点.<诗经>中歌颂周人先祖的庙堂乐歌,如<诗经·大雅·生民>、<诗经·大雅·绵>等,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吴地诗歌,但却与吴国王室先祖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合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禮"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7.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云:"<原道>篇:‘干越生葛缔.'高注:‘干,吴也.'刘本改‘干越'为‘于越',并改高注,而不知‘于'之不可训为‘吴'也."王说似不确.此处"于"当是发语词,也写作"於",<说文·于部>:"于,於也."段玉裁注:"凡<诗>、<书>用于字,<论语>用於字."<庄子·天地>:"於于以盖众."郭庆藩集解:"於、于今同,於于,犹于于也."  相似文献   

8.
桐子是梧桐树的果实,民间常见,具有食用与药用价值.桐子是凤凰之食;文人食用桐子,不仅疗饥,亦且明志.梧桐果实离离,<诗经>中用以比喻君子的嘉德懿行,也比喻女子的繁衍生育.桐子易于繁殖,"桐实生桐",<越绝书>中用以揭示遗传规律.桐子成串下垂,鸟雀栖息于梧桐,以桐子为食;"桐乳致巢",<庄子>用以说明因果关系.桐子、梧子与"同子"、"吾子"谐音,南朝乐府民歌用以抒发爱情心声.桐子的实用价值与文化意义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杨树达<论语疏证>之宗旨为"疏通孔子学说",该书"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阙之."且"一章数句,句各有证".(<论语疏证凡例>)然<论语·子路>、<论语·宪问>有孔子与其弟子樊迟和南宫适关于耕稼的谈话记录,就其耕稼之句,可证,<论语疏证>却阙如,今详补之.  相似文献   

10.
《越绝书》是一部古籍,《四库全书》编入史部载记类,历来公私书目也常常编入杂史、稗史之类,所以它是我国的一部古老历史文献.《越绝书》的内容,有三方面为历来学者所特别重视.第一,此书详细记载了吴越交兵,越王勾践生聚教训,最后兴越灭吴、称霸中原的经过,内容涉及兵法、权谋、术数等等,所以清钱培名在其《越绝书札记》中说:“《越绝》,复仇之书也”.第二,《越绝书》为我国以后出现的大量地方志开创了范例,万历《绍兴府志》卷五十八序志说:“其文奥古多奇,《地传》序形势、营构始末、道里远近,是地志祖.”乾隆《醴泉县志》毕沅序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此书中特别是《吴地传》与《地传》两篇,对吴越山川、地理、城池、物产  相似文献   

11.
红岩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象征,有其历史原因,这种象征意义不应任意改变.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国统区革命实践中培植起来的革命精神;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脉相承,与同一时期产生的延安精神交相辉映,构成成熟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正确认识红岩精神,包括它的内涵和历史定位,不能脱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弘扬红岩精神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淹城的修建者,流传较广的一种观点认为是周初东征后,山东地区奄人南迁所建,但这种说法得不到考古学上的支持;清华简《系年》记载周初东征之后,将山东地区盍(盖-奄)人西迁到甘肃地区,从文献的角度再次证明武进淹城并非是山东奄人南迁所建。  相似文献   

13.
多姿多彩的盐城民俗风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盐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从岁时节庆到生老病死,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信仰禁忌到人际交往,从游艺娱乐到盐民渔民的习俗。因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故兼具海洋和农业文化的特色,从而决定了盐城民俗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多样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4.
二晏论考     
晏殊、晏几道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词人,有关他们生平思想研究的论文虽数量众多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漏洞,因此文中从晏殊与欧阳修的关系,晏几道与新党的关系及《小山词》的结集等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补充和辩正。  相似文献   

15.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把炎帝说成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具体历史人物,炎帝文明代表了某一地区的文明都是不确切的。炎帝神农氏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于开拓、重视创新、重农尊农的精神文化。弘扬作为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文化,有利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海盐文化与盐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盐城是自盐起步、因盐设县、由盐兴旺的出产盐的名城。盐阜先民孕育的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文艺、民俗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社会环境等五大方面建立5分制量表,采用“问卷星”调查平台对盐城营商环境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了盐城营商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制定政策过程的严谨性和全面性、政府部门对营商环境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能力、落实相关政策中出台配套措施的及时性和实用性、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流失程度、企业对银行贷款所需时间的满意度、对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整体满意度等6个因素对盐城营商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优化盐城营商环境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盐城监初探     
从文献记载着手,初步探讨盐城监的设立时间、延续、地理位置,并谈到盐城监的设立对盐城发展的深远影响,用史料说明“盐”曾在盐城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研究认为“短言”为人声、“长言”为去声或非人声。文章根据古代注释家对主动句用非去声、被动句用去声的原则及现代山东方言的西齐片中人声、去声调值演变的规律,提出了“长言”为人声、“短言”为去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