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以往文化馆的品牌活动多为线下,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受众人群、影响力受限,群众的获得感、参与感、体验感不强,为了提高文化馆品牌活动的受众面和影响力,依托数字文化馆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有机集合,将是最佳的路径选择。本文以2018年大连数字文化馆平台开展的线上品牌活动为例,在大数据背景下认真分析相关活动数据,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数字文化馆线上品牌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以及互联网数字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越来越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地发生改变,无论是学习知识、获取资讯、阅读书籍还是休闲娱乐等都与大数据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固体、实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点已不能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了,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下,文化馆如何开展数字化建设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以及互联网数字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越来越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地发生改变,无论是学习知识、获取资讯、阅读书籍还是休闲娱乐等都与大数据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固体、实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点已不能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了,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下,文化馆如何开展数字化建设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发展群众文化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文化馆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文化馆是政府和社会组建的主要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机构,具有公益性,文化馆的存在不仅可以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合适的场地,还可以对人民群众进行服务,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对文化来说也有传播的作用。本文就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基层文化馆的作用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异军突起,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在群众文化领域,信息化和数字化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阵地。本文基于数字文化馆的产生背景、基本组成和主要特点,对数字文化馆所带来的群众文化创新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层文化馆在组织、引导和管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馆活动的创新规划设计能凸显文化馆服务群众的人文性、便利性和针对性,借助基层文化馆的力量能构建更加专业和系统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有助于促进新时代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创新开发的目标。本文从基层文化馆入手,对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并系统论证了如何发挥基层文化馆作用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开发,力求能构建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保障群众文化活动教育的科学组织推进。  相似文献   

7.
邢磊 《中国民族博览》2022,(10):102-105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大多追求完美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艺术需求,文化馆应转变工作思路,充实工作内容,创办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和主题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此外,文化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人文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本次科学研究主要分析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馆在人民文学活动中的作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为文化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必然要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要打破现有数字化平台孤岛现象,打造"指尖上的文化馆",优化文化馆人才队伍结构,使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实现精准服务,让群众更方便、更快捷地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中,文化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丰富社会生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基本任务,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化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转型的重大挑战。为了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服务水平,亟需加强数字化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为此,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以数字化服务为研究切入点,深刻论述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翔实阐述文化馆数字服务的基本理念及主要内容,深入剖析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提升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水平的有效策略,以期不断增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功能,为大众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文化馆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但具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本文对文化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免费开放政策下文化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地方文化馆的性质和职责决定了地方文化馆必须在民族声乐资源的发掘、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地方文化馆民族声乐资源发掘与应用的意义,包括繁荣群众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实现经济效益,然后从地方文化馆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发掘、应用民族声乐资源提出了对策,包括以加强搜集为前提、以保留特色为重点、以群众活动为关键、以综合开发为拓展等。  相似文献   

12.
在如今我国文化创建过程中,文化馆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近些年来,有更多的人学习美术,这就需要深入完善文化馆的美术辅导功能,不但需要提高文化馆员工的美术辅导意识,而且需要充分开展文化馆美术辅导,有效提高文化馆美术辅导的综合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馆美术辅导的核心特征,然后探究了文化馆美术辅导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化馆是通过在城市内部传播文化,达到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目标。美术作品作为文化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们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需要文化馆充分做好美术方面的辅导工作。这就需要全面了解文化馆美术辅导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提高文化馆承办辅导活动的能力,为城市地区开拓文化交往空间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艺术馆为例,探索文化馆美术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辅导人员欠缺美术文化意识、辅导资金投入不足、辅导团队专业素养欠缺等方面,并针对性提出优化措施,旨在为相关人员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化馆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单元,代表着政府政策导向,高度影响着区域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的非遗保护工作普遍面临"投入大、产出小""雷声大、雨点小""名保护,实破坏"等问题与阻碍。因此,为了促进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应当推动文化馆的职能转型,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将文化馆打造为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馆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单元,代表着政府政策导向,高度影响着区域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的非遗保护工作普遍面临"投入大、产出小""雷声大、雨点小""名保护,实破坏"等问题与阻碍.因此,为了促进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应当推动文化馆的职能转型,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将文化馆打造为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馆是我国的一个公益型文化事业工作单位,认真与合理地进行公益培训任务应该说是文化馆所有日常工作的最重要和关键实质。本文依照这个实际的状况,将文化馆公益培训任务的进行当成分析目标,系统叙述了文化馆公益艺术培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培训进行当中依旧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了有关改善文化馆公益培训任务需要实施的重要解决措施,目的是有利于为后期实际工作的进行带来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对精神文明生活有更高要求。文化馆要发挥自身职能与工作优势,满足群众对精神文明的多元化需求,积极跟进文旅融合的要求,组织健康、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对传统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以此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本文主要以文旅融合为背景,分析文化馆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每个人都变得更为平等,"互联网+"时代对文化馆的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探索文化馆"微课"这一新的服务理念、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深入的研究发展,对今后不断丰富文化馆服务的内容,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服务辐射范围,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文化权益,真正做到全民艺术普及,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县区文化馆职能,明确了在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中的定位,结合新时期的要求,论述了开展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对繁荣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当前县区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队伍提升、体系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美术工作属于文化馆的基本工作职责范围,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服务职能机构来讲,文化馆在当前的时期背景下应当能够充分重视群众美术工作.现阶段的文化馆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不仅具备开展群众美术工作的职责权利,同时还应当负责实施综合性的群众美术辅导实践工作,促进城乡各地民众的审美素养以及人文道德境界提升.因此,本文探讨了文化馆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