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张劲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3):141-146
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封闭性致使经济区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区域政府的构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建立独立的区域管理委员会、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机构、鼓励建立各类跨地区的民间组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立法、建立区域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胡浩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15-17
行政区划是国家权益的地方配置,行政区划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称为行政区旅游经济。旅游城市行政区旅游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某些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对资源无管辖权,行政等级关系混乱,造成行政飞地;旅游区跨越行政区边界,旅游区内部联系被行政分割,开发上以邻为壑;旅游城市地名变更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同时引发一系列问题;行政区划调整导致旅游资源在旅游城市之间分化与重组。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思路有:行政区划体制创新;淡化行政区概念,强调旅游区间固有内在联系;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协作区,成立相应的管辖或协调机构。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和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个指标,采用熵权法,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2005~2017年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序度和协同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随着时间的递增呈上升的态势,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总变化趋势也是随着时间的递增而增强,但仍有波动。因而需要紧抓影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快经济区内交通线路的建设,完善地方法规,加强经济协作,以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萍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Z1):41-45
立于次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各类优势之上,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集群理论做研究框架,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动为前提来探讨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中小企业之发展路径.并就政府作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需求的区域政府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一体化强烈要求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区域政治与行政的一体化局面。而行政区经济分割了市场,加剧了产业同构,从而严重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区域政府建设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由中央政府出面组建区域协调与合作形式的区域政府,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机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圈的形成,强化区域政府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发展契合华文教育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区域分化,是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区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生态视角下海外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发展要夯实科学、全面的宏观统筹与法律保障,打造华文教育生态链;明确区域华文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增强华文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互动;强化海外华人基本盘,以文化认同为枢纽建立华文教育群落生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促进华文教育区域资源的高效整合;基于生态平衡法则,建立华文教育区城化发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的角度,国民经济的整体系统是由不同的“区域经济”构成。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总是在区域经济的分工、互补、互动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区域经济”是否协调是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从产业转移、技术扩散、知识扩散和公共资源四个正外部性作用入手,分析发展正外部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整合的新态势--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与协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广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5):1-5
区域经济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以泛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为例,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了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背景和依据;论证了建立统一市场,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合作目标;最后,从体制、基础设施和产业分工方面,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和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准确定位为起点,立足市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归宿,构建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为线索,从而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行政区经济、大都市圈经济的发展阶段 ,目前呈现出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是打破地区经济壁垒、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 ,并将改变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格局 ,同时使现有的行政区管理方式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1.
许华荣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4(10):35-38
发展定位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区域经济影响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在进行发展定位时要树立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理念,以服务面向定位为出发点来重构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2.
史金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由重庆师范大学邓正琦教授、李碧宏副教授撰写的专著<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研究--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为例>,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渝鄂湘黔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与经济力量整合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与整合的佳作.该书由理论篇、综合篇和专题篇构成,它不仅系统构建了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的研究框架,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扩展了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的研究内容.概括起来,该专著具有如下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冲突现象。文章提出实行区域内地方政府间行政一体化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体制创新模式,试图通过深化地方政府合作,整合地方政府的相关权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问题;设计了地方政府间行政一体化实施机制,对行政一体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南14个行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因子分析,探讨湖南各行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特点及实现均衡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齐衡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湖南省区域投资环境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限制性因素。改造省域投资环境一是要建立宽松、安全、有保障的外部环境;二是要确定点轴式开发战略,发展经济,改善自身的软环境、硬环境;三是要利用资源优势,改善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实行倾斜政策,招商引资,建立特色产业。改造地区投资环境可分为5个区位具体进行。改造部门投资环境应以改善工业部门结构和工业主要发展方向等投资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行政区划改革与重构——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日渐显现,是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均衡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但与此同时,客观存在着的行政区划壁垒、政区间恶性竞争等消极因素影响地方政府间合作联动,对区域治理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面临着改革与重构的巨大压力与现实需求:即如何建设新的区域管理制度,来打破现有的各自为政的行政区划体制,消除其碎片化的负面因素,形成一个跨区域同时又是完全融合的无缝隙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以消除内耗,达到区域间利益的平衡和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繁荣。基于复合行政、区域管治、联合治理等理论基础,结合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实证分析,可以探讨如何通过地方政府间机构、制度、政策、利益等方面的合理安排进行行政区划改革与重构,最终建构起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的区域行政区划体制。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锋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30-33,50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之一。当前,该区际经济一体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形成机制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整合条件及存在问题,从市场和政府这两个层面提出进一步加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发展的基本动因由企业、消费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主体诉求构成,城市群发育程度越高,其基本动因的组合越复杂。尽管如此,在推进城市群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在既定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根据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非均质的实际情况,寻求各类主体利益诉求的共振点,并且通过完善行政经济区、设立特定经济功能区、圈定不同经济关联区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完全可以依据经济区与行政区分离的条件,选择都市圈和城市圈建设,推进部分领域一体化,促进毗邻地区合作,作为当前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戴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3-66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建立湖南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体系,通过数学方法求取城市14个地级市和88个县级城镇的综合实力指标评价及等级层次划分.根据城市综合实力指数,选取11个中心城市,计算中心城市邻近城镇的空间影响力;再根据空间影响力的大小划分各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最后以城市经济影响区为基础,综合考察各中心城市的区域特征、现实条件、发展潜力,确定城市经济区界限.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与产业和产业链的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