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社会各界关于如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代表性对策建议有三类:一是大力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二是大力推进免费性学前教育,三是大力推进义务性学前教育。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面向全国青年教师发起的“是否应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怎么看与怎么办”的通信笔谈提出了以下共识建议:目前我国不宜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是目前的务实定位选择,应积极创造条件并循序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免费化及义务化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义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被称为范畴化。范畴化就是把通过体验获得的概念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认知过程。然而词义在范畴化的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某些因素而丧失其原有范畴特征,经历非范畴化的过程。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探讨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相似文献   

3.
“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家族叙事大多采取悲剧化的格调,展现人物在悲剧情境中的生命抗争。由于题材和中国文化的性质,家族悲剧性叙事呈现悲而不伤、怨而不怒等审美特征。在少数文本中,喜剧性的手法揭示了旧家族的荒诞与崩溃的必然,特别在先锋叙事中,对父辈的降格叙述表明了伦理与家族叙事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张欣的小说均遵循一定的套路,这种套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特别是女主人公规格化。她们个个以高洁的操守为特质,刚柔兼济,外在美与内涵美兼有,仪表美与人品美共存。二是小说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格局化特点,男女主人公之间,总是存在着立场上的对峙和人格上的对比,女主人公是逆境善的化身,男主人公是灵魂恶的典型。男女主人公对抗时,女主人公常有一个肝胆相照的女友作为她的坚强后盾。三是小说中故事情节有程式化的端倪,循着一个大体的程式:简略插叙婚前热恋──婚后男人的真相暴露──正面描写夫妻冲突──爱情破灭皈依友情。  相似文献   

6.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现已不再仅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语法化,而是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语法化进行考察.但是这类研究中对语法化的认知过程及运作机制触及得十分有限,也不成系统.语法化和范畴化密不可分,从认知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重新范畴化的过程,是对词汇项等进行的重新范畴化.这种重新范畴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再经过突显、隐喻、概念整合等过程.在重新范畴化结束后,词汇项本身的意义经自动化形成了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个表时间的副词"再来",义为"以后".本文对这个方言 词的来源进行考察,认为它有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并对它没有进入通语的主要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刑法: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概念入手,探讨新时期下我国刑法的犯罪化的任务和非犯罪化的使命,指出未来刑法将循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双向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9.
“向着”最初作为双音节韵律词而存在,它在连动结构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形成了引介对象或方向的介词“向着1”.“偏袒”义的“向着2”是在单动结构中成词的.但二者没有引申关系,各自词汇化的源义不同,前者来自先秦“向”的“朝对”义,后者来自“趋近”义的隐喻引申.“着”附着化后,成为了词内成分.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一些生平事迹在他生前身后被非凡化了,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长庚入梦"的神话化、"醉使力士"的英雄化以及"捉月骑鲸"的传说化这三个非凡化了的形象是人们向往"非凡"的心理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介词"依据"用于介引动作行为的根据。它来源于汉代的同形动词短语"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词短语"依据"在认知隐喻机制促动下因高频连用由并列式动词短语词汇化为同形的依靠义动词。动词"依据"形成后,经常用于"V1+N1+V2+N2"句法环境中的V1位置,至隋唐五代时期,处于该句法环境中的"依据"最终完成向介词的虚化,"V1(依据)+N1"由独立作谓语被重新分析为作状语,介词"依据"形成。"依据"在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路径可以概括为"动词短语→动词→介词"。  相似文献   

12.
"一直"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一"和"直"在古汉语中有多种相邻使用形式,但直到唐五代时期才成词,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拐弯(一直1)。成词后又继续语法化,宋元以后产生了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的"一直2";到清代又产生了表示事物范围或界限的"一直3"。在现代汉语中,"一直1""一直2""一直3"同时共存,但从来源上是有先后历时引申关系的,现代汉语的"一直"是"一直"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13.
话语标记语"对了"在现代汉语口语语篇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其词汇化是一种句法组合的黏着固化,以形式独立和语义虚化为标志。词汇化使其发展成为语用标记,用来组织话语,并能彰显发话者的言语思维流程。这一特点在其语用功能和语境分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15.
汉字形体演变存在记号化的一面,也存在非记号化的一面,汉字形体演变记号化与非记号化的辩证发展关系对汉字的整理、改革、现代汉字教学等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农民化与化农民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时代要求为坐标,深刻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农民化"与"化农民"的内涵、辨证关系和主要表现,揭示出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特殊素养要求,探索了其对于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村官"适应角色和完成使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析词缀"化"及化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是个能产性很强的词缀,化缀词是很有特色的词。“化”的粘附能力很强,它可与诸多的实词或词组粘附。各种类型的“化”缀词,据其虚化程度可以分为准虚化的“化”缀词和虚化的词缀“化”。“化”缀词的反义构成中,有特点的是语义反义词和语境反义词。化缀词的政论性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揭示事物发展的说理性,阐释论题信度的逻辑性,表现事物状态的缜密性。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帮会社团化、政党化倾向显著,其原因主要有:民国后,由于周边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帮会为了生存和发展,便于向上层社会流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得不改弦更张,其目标、任务也随之发生重大转移。此时帮会内部构成也出现较大变化,其中下层中来自劳工界、商界和知识界成员比重大大增加,他们有较稳定的职业,也较安分;其上层人物已基本上按统治者需要清洗而分化、重新整合,帮会反政府的思想和力量大大削弱。内外因素使得组建政党和社团成为帮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汉语的词缀系统以自源词缀为主,且有较强的抗渗透能力,然而新兴的类词缀中却出现了一些由外来词单音成分发展而来的他源类词缀.文章界定了外来单音类词缀的选择标准,通过对几个典型例证的分析,探讨了外来词单音成分语素化和词缀化的过程,以及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20.
语法化和语用化的认知-语用和语用-翻译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首先以狭义语法化和广义语法化的二分法,讨论和拓展了两种语法化观点,指出前者为实词虚化,后者为语用目的的合乎语法规范的言语化.由此出发论述了语用化,着重论述了语用化过程,即"PP1(语用目的1)→F1(形式1)→PP2(语用目的2)"的嬗变过程:一定的语用目的势必经过一定的广义语法化,而其结果即某表达式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经过一定的语用化.语用化的结果是以不变的表达式表达与原先的语用目的有关而有别的语用目的.笔者提出,任何两种语言的语法化和语用化的方式、结果和语效都不甚相同,研究语法化尤其是考察语用化,对翻译实践(与语言教学)有着很大的实际意义.翻译过程中不求语法化的相同,所求者为:(1)语用目的的一致或一样;(2)语用化方式和语效的近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