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明清的封建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是中国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开始崩溃的时期。由于社会阶级矛盾的更加尖锐和复杂,统治者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使封建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考察一下明清的封建专制,对于了解和批判直到现在还在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家长作风等是有帮助的。本文只就政治专制和文化专制两个主要方面略予论列。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朱元璋既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又摧残和扼杀人才。文章在考察这一历史现象的经验教训时,认为这两个方面是互相矛盾而又彼此统一在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这一点上。这种复杂现象的出现,决不是朱元璋个人出尔反尔的品质问题造成的,而是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统治必然产生的社会问题。结论是:封建专制主义是人才成长的大敌。而封建文化专制这把软刀子对人才的扼杀尤其厉害,其严重后果远在屠刀的直接诛杀之上,最终导致了明清科学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在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世界,女性、特别是下层社会的劳动妇女,冲破封建伦理纲常的牢笼,勇敢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在信仰主义领域和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践履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从宋代以后,以祠堂、家谱和族田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封建家族制度,成了封建社会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牢固基础之一。从封建家族制度方面来探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缓的原因,无疑是史学研究中非常必需而又比较薄弱的课题。早在六十年初期,傅衣凌先生就曾经提出,有必要从乡族势力的作用方面来究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滞的问题,并且写了《论乡族势力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一文作为示范。本文想依据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史实,对封建家族势力如何直接阻滞、束缚、破坏社会生产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作为对傅先生上述论文的补充和诠释,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似乎更多地受偶然性支配,权力、意志好象决定了一切。历史在治乱循环中演绎着,尽管朝代有所更迭,但封建专制体制的旋律却无以更辙,依旧唱着同样“一首歌”。中国封建专制体制何以存在两千多年之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决非是子丑寅卯几点说得清,道得明的,扑朔迷离,盘根错节,莫衷一是。我想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但受黑格尔“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观点的启发,我认为封建专制体制  相似文献   

6.
黄强 《学术研究》2006,(5):70-74
唐甄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激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帝王,犀利地声讨专制政治,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重要代表。对唐甄的政治批判思想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包括抨击封建制君主的启蒙思想特征,对维系封建君主专制的传统伦理思想的激烈批判,以及以民生政策为根本的现实政治批判。  相似文献   

7.
展龙  吴漫 《兰州学刊》2006,(12):178-179
适应新的社会历史的变动,明清文化在沿袭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之时,也表现出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宋明理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带有浓厚的反传统精神和冲击封建网罗的启蒙色彩;复古思潮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整理蔚为风潮;“西学东渐”,形成中西文化汇合的新阶段;传统文化的专制程度日趋加强等。  相似文献   

8.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为维护自己的专制集权统治 ,两王朝的刑法都以镇压臣民的反抗为目的 ,都与前代封建法律有着承袭关系 ,刑罚的指向是明显的 ,立法思想等层面存在诸多共性特征。但由于王朝建立主体的差异性 ,两代刑法也存在个性特征。认真研究这些异同 ,对认识明清刑法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明清是中国封建专制压迫最重的时期,但也是资本主义因素萌生和封建生产关系逐渐解体、世俗人生自由思想逐渐兴盛的时期,其间产生了许多名家名著。冯梦龙,明末苏州人,编著甚丰,可谓多栖主义者。三言便是其杰作之一。它的产生不仅是庙堂文言小说向通俗白话小说转变的重要标志,而且反映出明末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诞生以及转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从秦统一了全国之后,就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以后一直到封建社会的结束,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历二千多年,而且还越来越发展的精致和完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为什么能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其经济基础是什么?历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我倾向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是它的经济基础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对于生活在大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没有不知道和未使用过"封建"一词的,如称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社会为"封建社会",称各种落后、腐朽、反动的制度、思想、习惯乃至人物为"封建专制""封建阶级""封建帝王""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文人""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封建迷信""封建愚昧""封建糟粕""封建头脑""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习俗"……然而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在其新著《"封建"考论》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中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如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并展开"封建论".  相似文献   

12.
科举考试始于隋唐,以后各朝多所袭用。明清的封建取士达到完整的阶段,手段严酷,对社会经济文化所起的破坏作用最大。封建科举制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拢络士人和巩固政权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束缚士人手脚,禁锢思想的一种武器。但明清较之前代为甚。唐朝科举,科目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科。考试内容和方法除明经外,比较灵活,尚有发挥和显示才能的余地。明的科举取士,科目仅进士一科,“八股文”是取士的唯一手段,内容只限制在“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更给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套上了一条紧箍。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表现在各个方面,地方行政实行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行政、  相似文献   

13.
封日贤在1991年第4期《青海社会科学》发表如题文章,从五个方面就人权问题陈述了已见。一、人权问题的由来。作者认为,人权问题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在对封建专制社会的革命斗争中提出来的,就是用人权打倒封建主权,否定宗教神权统治。二、两种对立的人权观。作者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人权观区别在于:阶级性质不同;历史根源不同;思想基础不同;三,人权问题和人道主义。作者认为,人道主义和人权问题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关于"国学"的争论中,关于儒学与封建专制关系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本文就这个话题谈一点肤浅看法;儒学与封建专制没有必然的联系.具体地说.本文之论述将涉及以下内容;(1)儒学是前封建社会的产物,它之创立,本意不是为当时社会设立一种专制统治的政治方略,而是为当时失范的社会设立伦理规范(五常)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2)孔子儒家所设立的伦理规范是以双向约束为准则的平等性的伦理规范.它本来不具有拥护专制的意向,而儒学后来成为封建官方哲学.是由于汉儒将孔子儒学私自加入了"三纲"说内容;(3)"三纲"说之入儒学,改变了孔子儒学的价值取向(以"人之平等"为价值),使儒学变得易于服务封建专制,从而为封建帝王所利用;(4)儒学成为封建官方哲学后仍对帝王专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封建家长制,是封建宗法的家庭制度。它以家长为家庭的“至尊”,其他家庭成员人身依附于家长;若干家庭又隶属于封建大家族,族长是大家长;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则建立在其上,由封建家长、族长形成基础,以各级地方“父母官”为中介,以“家天下”的皇帝为顶端。对封建家长制及其道德观念的批判,是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对封建家长制批判的考察,作为当前批判和肃清封建家长制残余的借鉴。戊戌变法时期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制造舆论,发动变法运动,进行了我  相似文献   

16.
对于生活在大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没有不知道和未使用过“封建”一词的,如称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社会为“封建社会”,称各种落后、腐朽、反动的制度、思想、习惯乃至人物为“封建专制”“封建阶级”“封建帝王”“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文人”“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封建迷信”“封建愚昧”“封建糟粕”“封建头脑”“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习俗”……然而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在其新著《“封建”考论》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中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如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并展开“封建论”。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实行的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封建专制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所采取的国家组织形式和统治方法,主要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洽;没有民主制度,不仅不让被统治阶级享受民主,连统治阶级内部也无民主之可言;实行威吓主义,用残暴野蛮的方法进行恐怖统治,没有人身权利保障。专制主义浸渗在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也鲜明地反映在封建法制之中。  相似文献   

18.
南宋同汉、唐及北宋一样,均属于封建皇帝集权专制的朝代。可是,与汉唐北宋相比,南宋宦官权势明显削弱。这一历史现象值得重视。鉴于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揭示不够,本文拟就其原因、表现及程度,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 在通常情况下,宦权无非是皇权的附属品。为什么在封建皇帝集权专制的南宋时期,宦官权势反而削弱了呢?我们认为,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所促成。 首先,两宋之际宦官势力接连遭受惨重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学术思想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一万方面,经过春秋战国到明本思想学术的长期发展,中国古典哲学经历了它的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鲁佛学、宋明理学等各阶段和思维形式,已经使原有命题的内涵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显示和辩论。中国古典哲学有可能对以往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末清初,已经衍生出比较成熟的封建经济型态,并配生了许多新的因素;政治的专制与商品经济日益繁生的矛盾为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加之明清之际,民族危机也使知识分子由反思政治得失而推及学术精神,从而触…  相似文献   

20.
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封建”本义“封土建国”、“封邦建藩”,原指殷周实行的分封制,与秦以降实行的郡县制相对应。近代中日两国学人皆以“封建”翻译西方史学术语feudalism(意为领主、采邑制),遂成一重要汉字史学术语。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始,共产国际译词在中国传播(如称现实中国为“半封建”),尤其是1929年前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的一派,将“封建”泛化,把秦汉至明清这一颇不“封建”的两千余年历史纳入“封建时代”。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此一论说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通行。而负荷新义的“封建”,脱离了中外古今概念坐标系的正轨,既未求得古今义流变的合理性,也没有达成中西义对接的准确性,故其效用不佳。笔者从语义学与历史学的结合部,追踪术语“封建”误植的过程,并建议恢复“封建”古典义,又与英文术语feudalism相通约,将殷周称“封建时代”,秦汉至明清的社会,不宜冠以“封建”,从政制角度可称“郡县制时代”,从较宽泛的历史学言之,可称“宗法专制帝制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