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折旧基金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条件下,折旧基金可以发挥扩大再生产的作用,不过,对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折旧基金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同,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不一样。折旧基金外延扩大再生产的作用及其条件在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是渐次的,首先表现为折旧基金的逐步提取,而固定资产实物更新则具有一次性。从个别固定资产的角度来看,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之间有个分离的阶段,在固定资产实物更新以前,折旧基金作为“沉淀”货币  相似文献   

2.
1862年8月20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提出折旧基金“就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同收入转化为资本的一切情况无关的积累基金”的主张,向恩格斯征求意见。恩格斯在回信中虽然说:“我确信,在这个问题上你走入了歧途”,但是没有详述理由,只不过指出了不同的机器具有不同的损耗期而已。事隔五年,即1867年8月24日,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积累率新探     
(一) 积累、积累基金、积累率是相互联系十分紧密的一组概念。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典型意义上的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同义语。剔除资本积累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后,马克思对积累的科学规定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积累是将一部分国民收入转  相似文献   

4.
一在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少同志正确地指出,由当年创造的剩余产品形成的积累基金,并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除了这个积累基金外,还有一部分固定资产折旧,也可以当作“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在关于固定资产更新问题的讨论中,人们也接触到折旧基金的这一特点。折  相似文献   

5.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6.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积累的定义,以使我们对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是如何给积累下定义的呢?有的同志简单地把“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当作马克思的定义,即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视作为是一件事,这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  相似文献   

7.
当前,靠追加新的投资实现扩大再生产受到积累率水平的限制,如何靠“挖潜、革新、改造”实现扩大再生产则成为突出的研究课题,在“挖革改”资金来源中,折旧基金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已拥有40万个工业企业近5000亿元固定资产,若以5%的年折旧率粗略计算,每年提取的折旧基金有200多亿元,相当于目前国家财政总收或总支规模的五分之一还要多。讲究“聚财,用财”之道,讨论从内涵方面实现的扩大再生产,显然需要研究折旧基金问题,特别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折旧基金在扩大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卡尔·考茨基没有遵照恩格斯的指示,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而另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单独予以出版。他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写了一篇“编者序”,并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第四卷,不能算是前三卷的续篇”;而是“与前三卷并行的著作,象第一辑《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相并行一样”。有人十分赞赏考茨基的上述作法和看法,并据此断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是《资本论》第四卷,不是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又名《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马克思19世纪60年代写的一部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它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史草稿。马克思生前对它从未整理修改过,他逝世以后才由考茨基在1905—1910年整理出版。解放前,郭大力同志翻译的考茨基编的德文版本《剩余价值学说史》(共三卷四册,第  相似文献   

10.
孟范昆 《兰州学刊》2003,1(5):25-26
本文作者认为 ,马克思在《资本沦》中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深层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论证了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相对剩余价值的。马克思还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学说 ,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1.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研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要研究积累问题,必须首先搞清积累率问题。马克思说:“在积累中,首先要考查的,是积累的比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88页)只有弄清积累率的问题,才能对积累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算。 积累的比率即积累率,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在全部剩余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这个思想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明确表述出来的。该卷第二十一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马克思用公式来说明积累,其中所举两个例子,均假定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的一半被积累,马克思说,在这种情况下,第Ⅰ部类的积累率=1/2mⅠ。如果用公式来表述马克思给积累率这一概念下的定义,则为:J(积累率)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月刊》1989年第3期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不是从重农学派开始研究的》一文。作者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即狭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是詹姆斯·斯图亚特。结合该文和它在脚注中所指出的作者的另外两篇文章,其论据和理由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条:①作者曾强调他所说的《剩余价值理论》,仅限于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Ⅱ稿的“主体部分”:第6—15册笔记本中的内容;②这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史或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③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或产生阶段是重商主义;④斯图亚特是重商主义者或英国重商主义的最后代表。上述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企业在上交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收益后,将剩余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即企业以自我积累基金所投资购置的固定资产(即企业以自我积累基金投入购置的固定资产)与国家直接投资所购置的固定资产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4.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原来 计划,是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而把《资本论》第四卷称为历史部分、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是他的剩余价值学说主要组成部分。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一个最大的功绩。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家把剩余价值只看作分配中的一个经济现象,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只是对这种不公平现象进行道义上的遣责。而马克思在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是相互联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它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为前提和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过程是再生产过程,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积累过程.这一理论既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深化和继续,又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在资本积累问题上的重要革命.  相似文献   

17.
汪孔田 《齐鲁学刊》2000,1(5):118-120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误识,以致作出了某些错误的结论,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即属此例。应对误识产生的原因进行辨析,认真研读《资本论》第一卷,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不同理解,这里至少有两个难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如何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贯讲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讲凡能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第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和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就这两个“难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草稿》是马克思从经济理论上铲除蒲鲁东主义的一部极为珍贵的文献。在《草稿》中。马克思在自己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揭露和剖析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深刻地批驳了蒲鲁东的劳动货币、无息信贷和交换银行等社会改革方案,因而从根本上推翻了蒲鲁东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相比,马克思在《草稿》中对蒲鲁东的批判,则更为具体、广泛,其地位也更为突出。作者认为,《草稿》标志着马克思从根本上完成了对蒲鲁东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积累并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与此相适应,可以把全部扩大再生产区分为外延与内含两种形式,主张在确定合理的积累率、提高积累基金使用效果的同时,主要应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扩大再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