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目前,部分东北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日渐枯竭的局面,而且东北地区又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基地,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如轻工业,因此成为遭遇就业冲击最为严重的地区。大批下岗工人形成新的贫困群体,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使资源型城市面临更重的压力,要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就业问题,就要分析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的成因,从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根本性问题上入手,多方面寻求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市人口生存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人口生存与发展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失业率高,社会保障程度低,教育落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与国家过去资源开发的政策有关,也与资源型城市中人口自身的原因有关。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自身要努力转型,同时也离不开国家的救援机制。  相似文献   

3.
煤炭城市特殊就业再就业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煤炭城市就业再就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突出的矛盾有其历史因素,存在着固有的特殊性。因此,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国家应考虑制定特殊的政策和采取特殊的措施来解决煤炭城市的就业再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4.
失业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相关的失业理论给出了失业的五个概念 :失业 ;自然失业 ;隐性失业 ;就业不足 ;等待性失业。我国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失业特征鲜明 ,原因很多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问题也很多。要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 ,应 :1.发展第三产业 ;2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3.发展小城镇 ;4 .改革现有的投资体制 ;5.构建合适的失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中外来人口的作用及流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城市就业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原因,经营管理面临困境,效益下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实行的“低收入、高就业”政策导致企业大量隐性失业人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显性化,失业下岗人员增多,从统计数据来看,截止1997年9月底全国有失业人员1057万人。[1]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就业人口涌入劳动力市场,根据劳动部门测算,仅从1996年到2000年我国城镇新成长…  相似文献   

7.
社区就业与城市发展:城市社区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远 《人口学刊》2004,(6):20-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体制转轨和企业改制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逐年递增,城市社区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社区就业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就业的重要来源。对促进我国城市就业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与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结果不仅使城市失业人口大量增加,而且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应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我国当前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就业形势又相当严峻,要全面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应借鉴托达罗人口迁移理论,实现城乡综合就业。  相似文献   

9.
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和解困政策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海旺 《人口研究》2001,25(2):10-16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中的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上海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中大量职工下岗失业,贫困人口规模扩大.在减缓城市贫困方面,上海市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健全社会救济机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相关政策还存在不少缺陷,造成贫困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改进和完善鼓励就业的劳动政策,填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缺,改进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0.
城市弱势群体就业促进及其公共政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弱势群体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近年城市弱势群体的规模在不断增加,其主体是失业下岗人员,就业促进已成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出路;文章据此提出了促进弱势群群体就业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特区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时期传统经济特区外向型发展模式面临巨大压力。生产服务业有着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能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外向型发展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特区深圳为例,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业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发现深圳生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劳动力转入产业,各细分产业有较大差异,但对劳动力转入有一定要求,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生产服务业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难点,而以发展县域教育为形式的合理、全面地开发县域人力资源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文章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以吉林省为例阐述县域教育和县域经济的现状和问题及其成因,通过对县域经济和县域教育的关系分析,论述县域教育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通过互动发展的形式来推动县域教育和县域经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多值Logit模型,从个体特征、流动特征、经济特征三个维度,探究青年流动人才选择流入Ⅱ型大城市、Ⅰ型大城市、特大超大城市影响因素差异。回归结果显示,女性、非农户籍青年流动人才大城市偏好明显,小家庭模式增加特大超大城市选择概率;流动年限越长、流动距离越远,流入城市规模越大,基于经济原因流动,特大超大城市选择概率下降;雇员倾向规模更大城市,雇主倾向规模更小城市,职业、单位正规性越好,社会声望越高,越倾向特大超大城市,就业收入、居住支出随城市规模扩大,影响由负转正。为提高城市人才引进效率,规范城市人才引进秩序,建议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扩大社会资源覆盖范围;减少公共服务使用限制,保障随迁人员福利;充分发挥城市比较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多维体系;突出城市行业特色,完善城市行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赵秋成 《西北人口》2009,30(1):81-86
就业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正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连市而言.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和劳动力供求趋势是政府和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统计资料.深入探讨了大连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就业和劳动力供求发展趋势,指出,按目前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2015年前后大连将真正迎来劳动力短缺期,此后劳动力缺口将持续扩大。并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要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增长.今后大连市应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引进力度,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同时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全力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应对劳动力短缺所带来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 ,从人口、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形成北京市就业压力的成因 :人口增长因素 (包括自然增长、迁移增长、外来流动人口 )是形成北京市就业压力的人口原因 ;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包括北京传统工业的结构性调整和北京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是形成北京就业压力的经济原因 ;思想文化历史积淀中的负面影响是形成北京就业压力的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城市化与城市贫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力 《西北人口》2004,(4):39-41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针对新增城市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贫困人口,并出现农村贫困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强调由此带来的孟买现象、数字鸿沟、房地产建设对城市贫困人群的忽视和贫困社区、文化贫困等易被忽略却会产生严重社会经济后果的因素,今后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口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口问题和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围绕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加快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步伐,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郭永昌 《西北人口》2008,29(1):38-4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工业化中出现的“村村点火、家家冒烟”诸多负效应对今天新农村建设仍有影响,曾经的曲折路径以及复杂后果对未来乡村社会发展同样具有警示作用。期望不重复曾经的老路,就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的得失;期望找到乡村理想的发展路径。就有必要解析乡村过去与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所面临的种种不利因素与机遇。本文在解析乡村工业化利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乡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即在一定条件下,乡村必须走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化道路。在路径选择中,要克服土地资源浪费、规模过小等弊端,形成依托乡村,集中城市或城镇的乡村工业格局。  相似文献   

19.
于潇 《人口学刊》2003,(5):49-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长春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但是作为特大城市的经济聚集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仍然很强,人口迁移流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呈加速增长趋势,经济因素是推动人口流动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