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认同是高层次的认同,国家认同程度关系国家稳定与统一。通过编制问卷、信效度检测、施测和数据分析等程序,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发现,各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水平普遍较高,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在认知、评价和情感三个维度上,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如藏族、回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低于土家族、壮族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其个性特征和家庭环境、学习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个人困境与国家危机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从生活环境、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及危机干预等方面逐步推进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2.
如何构建校本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问题备受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基于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对上海理工大学37名大学英语教师、10名教学职能部门负责人和702名非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学生,就英语学习目标、学生身份认同、课程需求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英语学习目标需求和身份认同呈现明显多元;2)学生身份认同多元与其对学校设定不同教学目标的愿望等呈显著相关;3)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内容取向多元。基于需求分析结果,研究构建了适应理工特点、对接学校培养理念的普通理工院校大学英语校本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多元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十所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解释变量和因变量各项目的描述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同与英语学习效果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英语文化认同对英语学习效果的听说读写方面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尤其是对口语、阅读和写作方面;从学生的就读学校所在地、对本民族语言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生的生源地几个控制变量对他们英语语言文化的认同程度无显著性的影响;而学生的性别、年级以及民族成分等控制变量则对他们英语语言文化的认同程度有着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国家认同是个人确认自己归属某个国家行为的心理过程,由制度认同、利益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参数组成.转型时期的乌克兰存在着多重的国家认同危机:宪政权力在总统和议会之间左右摇摆,民众没能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政治精英们用手中的权力疯狂寻租,导致民众对所谓民主制度极度失望;私有化过程中的政商结合,严重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生活水平的下降引起了民众的心理落差;认同主体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是乌克兰文化认同危机的主要体现.国家认同危机是此次乌克兰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政治文化基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变迁所引发的体制性危机、群体性危机、文化价值危机、合法性危机等危机是改变、重塑国家认同的重要诱因.同时国家认同危机也是地域主义得以兴起的重要因素.现代化进程中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在利益结构、制度化水平、现代政治观念体系等变量因素的作用下,地域主义将从分离性认同转变为归属性和功能性认同,从而与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认清文化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联,分析文化认同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探讨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而进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具有重要意义。走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危机和困境,一是建构师生主体间的身份认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突出学生主体性;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优势;三是抓好网络文化认同建设,形成虚拟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危机是突发在校内外,对教工、学生的生命安全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构成威胁的事件。高校危机预警和处置在高校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危机预警系统含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等4个子系统;高校危机处置系统含危机化解和善后处理2个子系统。运用功效系数法或当量准值法可实现预警系统的操作运行。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日臻完善的逻辑过程,只有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才能真正将其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学校教育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知,但能熟记二十四个字的人很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总的来说是积极、正面、向上的,有九成以上的学生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并从德、智、体等方面锻炼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力量、重视加强学校教育、大力开展专项活动、力图增强视觉冲击力是加强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蓬勃迅速地发展,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同的危机,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也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章旨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危机原因及其表现,并通过改进与完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积极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问题日益凸显。其酝酿期短、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概率大、控制难度高的特点以及危机深化与扩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引起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基于多重原因,人们在探讨其诱因时往往忽视教育这一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信息鉴别能力低下、教师对突发事件解读和引导能力不足、网络低俗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冲击以及学校媒体素养教育的不健全或缺失是酿成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动因。为此,地区政府应调整思路,在教育学视域下,从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培养目标及教育内容等层面加强针对性工作,包括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力度;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舆情事件解读能力和对学生舆论的引导能力;弘扬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文化,抵制网络低俗文化,确保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重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众传媒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相关机制,从根本上找到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与大学科学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学精神是关于大学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决定大学科学发展的潜在性、源头性、关键性、难以量化的因素,它对大学发展与完善发挥着凝聚、导向、规范、激励、调适、辐射作用。大学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不仅不同时期大学精神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大学的大学精神也不同,就是同一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大学精神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大学精神具有独特性、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先进性、凝聚性等基本特性。大学精神的内容包括:独立、自由精神,科学、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人文、社会关怀精神。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创新途径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扬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养学术犬师。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自主与自律是由大学组织属性决定的相伴而生的一对范畴,随着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愈加密切,两者之间更是相依而存且缺一不可,否则大学很难办也办不好。本文在分析讨论大学何以需要自主办学和何以需要自律办学的基础上,得出了大学的自主和自律均是确保大学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又忠实于社会责任之大学理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世俗化”过程中逐渐出现“庸俗化”趋势。大学的“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冲突源自大学逐渐脱离教会控制、出现世俗教育内容和形式之时,主要表现为对大学价值理想的不同认识。大学的发展应由“纯学术化”向“世俗”的“学术化”转变,从而实现“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协调,而不是由“学术化”向“庸俗化”的堕落。  相似文献   

14.
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文化是大学氛围、制度与品牌的共同内核,是大学生存发展变迁的主线。大学文化与大学氛围、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大学文化与大学品牌相互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表明,大学发展的最终依据是文化传承、文化变迁与文化创新,因而就文化机构而言,大学发展的最理想形态是"文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启发学术文化自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创业型大学兼具创业和创新精神,充满活力与希望,是能适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机构。在分析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创业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创新性、抗风险性、向知识资本转变、主动进取的创业文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可持续性等基本特征,同时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转型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学章程是大学精神传统、功能定位和管理架构最为重要的法定表述和综合限定。一所大学章程的制定过程,也是该大学总结历史、凝练特色和筹划未来的研究过程。制定大学章程必须在普适与个性、现实与理想、国际与国情之间寻求到恰当的平衡点,继而构建和凸显大学精神,并探索我国大学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氛围·制度·品牌——大学文化育人的三维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文化是大学氛围、制度与品牌的共同内核,是大学生存发展变迁的主线.大学文化与大学氛围、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大学文化与大学品牌相互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表明,大学发展的最终依据是文化传承、文化变迁与文化创新,因而就文化机构而言,大学发展的最理想形态是"文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启发学术文化自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存在价值正受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能力的挑战。大学需重视大学体验以实践大学精神,通过适应社会发展、开发自身优势应对新的挑战。大学体验是指由大学教育活动引发,沉淀后留在记忆中的个人或集体的心理感受,分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具有维系、教育和筛选的作用。大学管理者应通过合理设计大学活动、积极挖掘大学故事和努力营造校园环境构建良好的大学体验。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学理念及其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时代精神 ,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制度的变迁而发生变革 ,大学理念的创新是大学制度变革的重要条件。在当下大学理念的讨论中 ,应反本开新 ,消解普适主义追求的倾向 ,超越“内在逻辑”与社会对应的思维模式 ,满足大学理念变革的新诉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萌芽于12世纪的欧洲,然而研究型大学创始于17世纪的德国,1694年哈雷大学的建立开创了现代大学之先河,运用了现代哲学和科学方法,并有意识地强调了研究和学术自由;1737年哥廷根大学的落成,促进了现代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及相关设施的建立,使研究型大学模型初具;创立于1810年的柏林大学开创了大学教育的新纪元,学术自由和教研结合两大原则正式确立起来并成为现代大学的显著特点,研究型大学从此兴起。研究型大学是德国社会的独特产物,是在一种适宜条件下产生的,它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传统大学。因此,对研究型大学在德国兴起进行历史考察,无疑会加深我们对研究型大学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