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以刘泽华先生为旗帜的"王权主义学派"已经成为海内外引人注目的一支研究力量,而这套新出炉的由刘先生主编的九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可以视为当代中国启蒙史学所取得的又一项代表性成果。这套大书对中国政治思想史所持的基本立场,充分体现出"刘泽华学派"尤其是刘先生本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所持的独特认识。鉴于它所可  相似文献   

2.
刘泽华先生是国内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大家,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王权主义批判理论,而且为中国学术界培育了一个王权主义反思学派。王权主义批判理论以"王权"和"王权主义"为核心概念,以"权力支配社会"为核心命题,以"在矛盾中陈述"的"阴阳组合命题研究法"和"实践的辩证法"为根本方法论,以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和现实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为中国古代史以及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用的宏观阐释框架和一套能够把文化观念、思想理论与社会现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王权既是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也是其组织和运作社会资源的机制,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之核心的王权主义是君主专制合法性论证的来源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与现代知识构建的重要过渡期,其时学术思想界的中心问题之一,即是在构建现代知识体系时如何安顿中学与西学。萧公权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融合西学规范与中学传统,不仅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也为中国现代知识之建构树立了典范。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蕴含着较多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论色彩,这体现了一种进步主义的历史观,也折射出知识转型过程中知识与实践相互纠缠的复杂面向。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为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所关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为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化、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丰富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我国著名学者刘泽华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学术理论体系,即从王权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的历史,力图抓住中国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和主题、主旨、主线,揭示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玄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密码",清除阻碍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暗礁巨垒。王权批判理论获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李振宏教授介绍和评述"王权主义学派"的文章1在学界影响很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又推出了该学派的一部厚重的代表作——九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它将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不管是赞成还是不赞成这种旗帜鲜明的观点,在客观上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李振宏教授的文章提到我在2005年就有"刘泽华学派"的说法,记得这个概念并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沿用了陈明和《原道》派在辩论中对对方的称呼。  相似文献   

6.
刘丰 《文史哲》2023,(6):74-87+163
刘泽华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继承并发展了侯外庐学派的思想史研究方法,主张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从具体的历史运动过程中把握历史。他通过历史和思想史研究所得出的“王权支配社会”理论,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形态。刘泽华自觉地承袭了侯外庐学派所开创的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但是也将此方法推向了极致,这是因为他提出的王权主义理论将思想史与社会史完全融为一个整体。近年来,哲学史、学术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思想史研究内部出现的不同方法,都对刘泽华的思想史研究形成了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学术、思想挑战,对反思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进而推进思想史研究的深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近百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固然出现了众多学术大师和研究成果,但《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问世之前,中国政治思想史未有以"通史"命名者。刘泽华先生带领诸弟子在这一领域耕耘了三十余年,或可以九卷本《通史》为标志,回应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规训1的主要问题。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源起与流派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得以创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是一个颇具雄心却需审查的命题。这一命题特指在"中国"国家范围内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其隐含的意思是中国的相关研究是置身"世"外的。其实,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处在"世界"之中。不过,相关研究获得的世界承认非常有限,与"世界"有隔绝之感。只要以"一个学术圈、一个价值世界、一个思想市场、一个评价标准、一个实践指向"为标准,便可以衡量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是否成功走出自闭、置身世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有一个特殊现象,即在西方学界思想史研究渐渐衰落时,在中国,思想史研究却仍然充满活力,这是由于中国的特殊背景使然,它也呈现了近年来中国学术的趋向。回顾这些年来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种种争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什么才是"中国的"思想史,而不是"日本的"或者"欧洲的"思想史?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各个文化区域的思想与历史的差异,涉及到各个文化区域的政治、宗教、社会环境的差异,更涉及到的是,如果试图确立思想史研究的"中国性",必须思考这一思想史研究能否在历史讨论中保持对中国现实的针对性,能否在对传统观念的梳理中回应当下中国的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界荐书     
《学术界》2011,(11)
许纪霖著:《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作者许纪霖教授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专家,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思想和思潮的研究方面有独到建树。本书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  相似文献   

11.
谢文郁 《社会科学》2013,(8):140-148
卢瑟福的《法律与君王》以自卫理论为基础,激烈地攻击绝对王权观念和王位血缘继承制。该书出版后,在英国政治思想界,绝对王权观基本上失去了号召力。该书的全部立论其实乃是一种对圣经的独特解读。在卢瑟福和他对手之间的争论中,圣经是他们的共同引用文本。由于卢瑟福对圣经的解读具有深刻的生存力量,所以能够在英国思想界引起共鸣。深入理解卢瑟福的圣经解读可以帮助我们追踪思想史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思想者大体可以划分为属于内部的思想与属于外部的人的行为两个层面.在既往的思想史研究中,前者那些有关人们的观念与感受,从来是思想史研究视域中的焦点,而后者那些活动中的人在思想史研究的历程中总是处于不断地被捡起、被抛弃以及再次被捡起的过程中,形成了思想史研究中极有意思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当研究者试图将外在世界中的行为与内在的思想联系起来,并试图建立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思想史研究中又出现了新的路径.文章通过梳理思想史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思想者的"内"与"外",来窥探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学分属不同的知识系统,知识间的张力、问题意识的错置、概念衔接的障碍、方法上的落差,给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对象选择、概念建构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百年发展史上,"采政治学之观点"与关照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特殊性,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相向而行,推动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学这两个知识体系的融通和两套话语系统的互释,也昭示了当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思想史研究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它应该使人们从"思想如何有力量"的事实中获得启迪,这是思想史研究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的本质要求。没有必要把"思想和思想史"与"经济"对立起来:自古以来,引领社会的直接力量从来就是经济、政治和思想三者,至今依然是如此。就是如今成为人们关注之焦点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思想的力量驱动起来的。当今中国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的态势,不但制约着经济,而且也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和政治的走向。对于思想的力量不应作简单化的理解,而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思想依其不同属性,既可以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使社会停滞不前的力量,还可以是开历史倒车的力量。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视角来回答"思想如何有力量"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思想与思想史研究的意义有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讨论之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2 6年梁启超明确提出“学术思想史”的概念以来 ,70余年间 ,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 ,从大处分有四家之言 :从蔡尚思论中国思想史是中国社会科学史 ,侯外庐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一体化 ,认定为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直至张岂之提出“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此为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学派 ;而从胡适开始 ,到冯友兰、钱穆、张岱年以及海外“新儒家”则更侧重于对人类灵魂的关注 ,他们要人们走出世俗生活的樊篱 ,而徘徊于天人之际 ,以其论旨 ,可称为“哲学史”派 ;80年代之后 ,葛兆光提出在以往哲学史、思想史著作关注的精英和经典之外 ,有一种近乎为平均值的社会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存在 ,而他的中国思想史就是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此可称为“一般态思想史”派 ;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 ,匡亚明提出 :中国传统思想是以“人学”为中心 ,贯穿于文、史、哲、经、理、工、农各领域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认定思想史的研究以分布在各学科领域中那些促进 (或制约 )健全人格的形成 ,乃至推动 (或阻碍 )社会发展的学术因子作为自己的对象 ,因而可以名之曰“多科学的综合研究”派。而这一认识恰与国际上思想史学科发展的主流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1,(3):F0002-F0002,F0003
浦薛凤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是我国研究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权威,他曾创立“政治五因素论”,用于阐述和研究西方政治现象,其在西南联大期问出版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潮》作为“清华大学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在湖南长沙印行,在中国政治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苏娅 《理论界》2011,(5):67-70
历史语境主义(Historical Contextualism)是当今西方思想史研究,尤其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纳(Quentin Skinner)在《政治的视界第一卷:关于方法》(Visionsof Politics Volume one:Regarding Method)一书中对传统的历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语境主义方法。这一方法不仅是思想史的方法论研究,而且为哲学史的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以该书作为主要文本依据,通过分析斯金纳历史语境主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方法及其理论对手,探寻其作为哲学史研究方法所具有的价值及限度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思想史在研究内容、路径和方法上具有鲜明的"政治学"特色,其以政治思想为研究核心,将有关国家和统治的学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该超越以少数著名思想家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关注更为广泛的政治思想存在,加强对政治实施理论、政治决策程序等的研究,并关注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在对历史人物、思想流派、思潮、概念等分别研究的基础上,应注重对各种研究路径的综合使用,并注意研究方法的几个"结合":专题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实证相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近代以来才有的学科,自梁启超创建这一学科时起,便决定了在近代语境下解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任务不仅仅是以中国的概念研究中国问题,而是要在现代语境下使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成为可以理解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遗产的一部分。在构建政治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本土化"问题,而是要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剑桥共和主义思想史学派的重要代表昆廷·斯金纳的研究,为人们理解西方政治传统尤其是西方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视角.古典共和主义的自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在理论上体现了整体主义、政治平等主义、内部和平主义、公共性、相互性、积极行动等基本原则.斯金纳的研究对当代中国来说,有学术与实践之双重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