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建芳 《回族研究》2006,(1):135-139
近2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做了不少关于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及其创始人马启西先生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有关西道堂和马启西先生的研究始于1936年范长江先生的《中国的西北角》。笔者经过调查考证,发现早在范长江之前,清末岷州进士尹世彩在其作品《马启西先生传》中就详细叙述了马启西先生的生平,并记录了关于西道堂教派的创建情况。岷州进士尹世彩应为目前所知对马启西先生和伊斯兰教西道堂进行研究的第一位汉族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林松 《回族研究》2003,(2):69-73
本文从内容蕴涵、表达艺术、文化融合、现实意义和实践效果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启西先生的诗联,反映了他对创建穆斯林社团西道堂的理想、实践与奉献。这些楹联,并非应世酬俗、即兴偶成之作,而是他对伊斯兰教哲理精髓的概括与浓缩,是他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梳理与综合,是他对立足现实、处世接物、振兴族教的宏愿与领悟,是他对先贤遗愿和理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他对造福乡梓、高瞻远瞩、创建"稳迈"的纲领与宣言。  相似文献   

3.
张明芳 《回族研究》2006,(1):140-144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是清末民初由马启西创建于甘肃省临潭县旧城一个宗教社团。它的宗旨是“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由于社会变革,西道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西道堂的历史发展可以看成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地方化的历史缩影。本文对马启西宗教思想及西道堂百年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浅论了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对现阶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5.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它注重以"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伊斯兰教教理"。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百年西道堂进行了阐述,特别强调西道堂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特色的实践者,其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巴哩((?))是藏传佛教萨迦派一位重要译师,为萨迦寺建立者贡却杰布与萨迦初祖萨钦贡嘎宁布之上师,住持萨迦寺达十年,对萨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巴哩早年游学尼泊尔、印度,师从大、小金刚座等名师,闻思广泛,特别是与不空金刚合作翻译了有关成就法的众多仪轨,对后世本尊修习影响深远。文章以索南孜摩所作《巴哩译师传记》为中心,结合相关藏文史料,通过对文本进行译注,从而对其生平作较为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马富春(1924~1995)先生系原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西道里具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作者深情回忆了马富春先生的为人、学识和精神风貌,从侧面反映了50年代初甘南的民族概况及西道堂状况。  相似文献   

8.
西道堂历史上曾有过用以过集体生活的大房子,透过这种独特的民俗遗存我们可以依稀看到西道堂这一伊斯兰群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组织形式维系群体利益所显示出的独特文化魅力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马文仕先生,字级三,回族,甘肃化平(今宁夏泾源县)人。生于1884年农历六月十六,1961年12月30日病逝,享年77岁。马文仕是清末、民国年间至解放后,呼和浩特市回族中屈指可数的学者和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在呼和浩特市回族的历史文化,社会教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正如多年研究呼和浩特市地方历史的专家、内蒙古文史馆刘映元先生在其著述中指出的:“马文仕先生是清末民初到解放,呼市回族中第一个有学问的人。” 马文仕的父亲马俊,是清朝年间的举人,原系陕西大荔县人,后至宁夏泾源,最后迁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在当地兴办私塾,成为“呼市地区开拓回族教育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王平 《回族研究》2007,(3):115-120
马良骏(1867—1957),字善堂,经名穆罕默德·尤素甫。祖籍陕西咸阳,后迁居甘肃清水县(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早年人称“小马阿洪”,晚年教界人称“舍赫”、“谢赫”(长者、有名望者、有地位者)。马良骏少年成名,“毕生以讲学传教为归宿”,尤其在新疆宣教40余年,教风正派,不遗余力地排除教派门宦之间的偏见及矛盾。他在新疆半个世纪的活动中,为新疆的社会和睦、宗教和顺、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回族社会的团结、发展、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各族人民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马良骏除讲学宣教外,还勤于笔耕,涉及面颇广,内容颇丰。由他…  相似文献   

12.
今年阴历五月十九日 ,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代宗师、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创建者马启西先生殉难 90周年。这对西道堂穆斯林和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工作者来说 ,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众所周知 ,人生能做出被人称颂的业绩很不易 ,如能在身后留下一座永垂青史的丰碑 ,则更属难得。  相似文献   

13.
罗致平先生生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罗致平先生因病于2005年6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罗致平先生原籍广东省龙川县,1911年4月12日出生于英属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12岁回国求学。早年曾就读于广州河南白鹤洞协和神科大学、岭南大学神学院。1935年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立教大学大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1937年抗战爆发后,主动放弃国外优越的学习条件,毅然回国,先后在香港沙田宗教院、中山大学等单位从事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罗贤佑 《民族研究》2007,(1):99-102
在著名民族学家、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1906-1971)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的遗著《凉山罗彝考察报告》于2006年6月付梓问世.该书由李绍明、周伟洲等整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620千字.  相似文献   

15.
马强 《回族研究》2007,(1):26-31
马长寿先生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是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事件的记录和分析.从人类学角度审视,其研究价值有四,即弥补资料之缺失、赋予历史以真实、反观自身之文化、理解他者之心灵.研究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的民间立场和叙事,弥补了以往资料多出自官府和汉族士绅及内容和观点偏狭之不足.就此可以看出马长寿先生是一位学养宽厚、眼光敏锐、博与专结合的人类学家.  相似文献   

16.
柳陞祺先生在与邓锐龄先生长达几十年的学术交往中,保留了大量的学术书信.透过其书信,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学者治学之严谨,钻研学问之执着,对后学裨益匪浅.所谓补辑,是因为一部分柳陞祺先生致邓锐龄先生的信已在2008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印行的<柳陞祺藏学文集>下册上刊登.最近邓锐龄先生又找出近40封,是自1983年至2003年即柳先生75岁至95岁的20年间写的,其中前29封恰好可补足<柳隍祺藏学文集>1983年至1993年十年间的空白.故除两封年月日均不明的信未收录外,其余37封信一并刊出,以飨读者.需要说明的是,原信多不写年份,现由信封上邮局的印记确定.另,邓先生的按语放在[]中,以示与原信中已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杨敬修,字仲明,是晚清"经汉两通"的新式伊斯兰教学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伊斯兰教振兴,他的《四教要括》、《古兰经大义》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在民国期间被誉为当代第一学者。  相似文献   

18.
在明清两朝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历史上,出现过4位视“以儒诠经”为己任的回族伊斯兰教大师王岱舆(真回老人)、马注(文炳)、刘智(介廉)、马德新(复初),他们以学贯中西(天方西域),兼通回、儒、佛、耶四教的深厚学养和磅礴气势,掀起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对话高潮,开启了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文化运动。其中,生活在清代的云南滇西大理籍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马复初,无疑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4人中最晚的一位学者,也是4人中承先启后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崇高的伊斯兰经学大师地位…  相似文献   

19.
前些天, 从教育部的网页上得知, 我们的民族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的专业评比中又获得了第一名。高校进行这样的评比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 我们已连续第七次夺冠。这代表了教育部对我们的肯定, 也是全国的同行们对我们的认可。看到这个消息, 在高兴的同时, 我心里又隐隐地泛起一丝丝又酸又苦的感觉。因为最该高兴的那个人已经走了, 三个月以前就走了; 因为我想起了十年来我们大家和我本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和辛苦。十年来为了学院的发展, 曾领导我们的那个人, 曾始终和我们同甘共苦的那个人, 始终倾全力支持我们的那个人走了; 十年来最了解我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