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新生活运动的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波 《江西社会科学》2003,1(5):146-149
南京政府成立后,就面临着一系列合法性危机,政治上国共两党的对立、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日本侵略中国;经济上南京政府抽取大于供给;意识形态上,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信仰体系。新生活运动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合法性危机,为南京政权提供合法性基础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乔兆红 《天府新论》2005,(5):120-123
新生活运动是抗战前蒋介石发动的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运动,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这场以外文化而内政治的形式出现的生活革命运动,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生活运动出现了一些积极合理的功用。尤其是抗战时期,新生活运动进行了战地服务、伤兵慰问、难民救济、保育童婴、征募物品和捐款等与战时支援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为配合国民政府进行抗日和支持抗战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抗战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生活运动缘起新探——以南京政府童子军运动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新生活运动的缘起实际上是受到中国童子军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国民党用"四维八德"先成功改造童子军教育理念,后用以指导新生活运动;同时,童子军"准军事化"组织为新生活运动的"生活军事化"提供了现实的参考;童子军战时的英勇表现及<中国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的颁布,是抗战国民动员的先声.因此,中国童子军是新生活运动的先导.  相似文献   

4.
夏蓉 《社会科学研究》2004,1(6):114-121
1934年 2月新生活运动开始后 ,6月 ,江西省政府遵照蒋介石的手令 ,订定《取缔妇女奇装异服办法》 ;接着 ,国民政府内政部及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率出台类似禁令 ,一场以政府行为直接干预妇女服饰的运动就此展开。由于运动触及女性生活的个人层面 ,而处理手法和动机又存在种种可疑可议 ,在社会上引起倾向各异的连锁反应 ,导致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旧之争。本文就取缔妇女奇装异服禁令的出台、推行过程与效果以及女界反应等问题 ,作一初步论述 ,以拓宽新生活运动的研究 ,透视国民政府在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国内新生活运动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研究阶段及其具有的研究特点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汪效驷 《天府新论》2008,2(1):120-123
宋美龄是新生活运动的发起人和实际推动者,她还使新生活运动打上了基督教色彩和"妇女"印记.新生活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基督教会,这也是新生活运动历经10多年而不衰,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在新生活运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妇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对改良社会风俗,推动国民道德建设,提高妇女地位均有积极意义.蒋介石和宋美龄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使新运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脱节.新生活运动是一场由宋美龄倡导和推动的,被蒋介石赋予过多政治内涵的移风易俗运动.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7,(1):78-85
1936年初,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成立,下设妇女运动指导委员会,作为妇女新生活运动的领导结构。时值内外交困,国民政府对新运女性的定位有着"国家人"和"家庭人"双重角色期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各路女界精英加入妇女指导委员会,在妇指会的领导下,广大女性在基层服务、保育难童、生产指导等工作中都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在扩展职业空间、追逐政治角色等层面也激起相当的波澜。女性角色在社会文化的塑造中形成,作为新生活运动乃至抗战时期最重要的妇女团体,妇女指导委员会是研究战争文化下女性角色定位、国民意识,以及女性社会参与与角色生成、角色自致之间内在关系的一个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8.
新生活运动“复古论”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就中华民国史还是蒋介石个人政治生涯来说,新生活运动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民国史其他领域,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直到近些年,随着民国史研究地位凸显,由“险学”变成“显学”,随着民国史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整体研究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生活运动才逐渐成为史学界关注的话题。从已经问世的各类研究著述看,学界对新生活运动的研究有了可喜的进展,许多见解读后颇有启迪。但在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笔者认为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很有商榷之必要,提出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学者。迄今绝大多数学者都…  相似文献   

9.
中国商民运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商民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方式和目标受到辛亥革命后民族思潮的启迪和不断兴起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及农民运动等其他阶层的民众运动的深刻影响.南方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发动中小商人参加国民革命,壮大革命力量,完成国家统一.波及全国的商民运动对北伐的成功和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小商人希望通过商民运动改善自身命运的目标在民国政治背景下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学校组织系统改进重点和关键就在于新关系重建,重建组织新关系的实质就是要使得组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关键在于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资源分配等。本文从当前组织系统变革的几个常见问题发出,提出加强学术管理,建立行政与学术双重领导的组织新关系;加强核心业务管理,建立教学、德育双重管理的组织新关系;引进卓越绩效管理,构建绩效改进双层管理的组织新关系。最后提出重建新关系的两个持续改进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上海现代性进行析论,认为把握上海现代性的当代特征时,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即:(一)市场与公共权力;(二)产权与公共社会;(三)自由与公共责任;(四)上海发展与中国整体发展及世界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有关警察职权的立法呈现扩张化的趋势,违警罚法的立法演变即为典型代表.“社会本位”理念的引入为统治者通过警察强化社会控制提供了极佳道具,“国家主义”观念的宣扬则为警察职权的扩张提供了精神动力,而新生活运动就是奉行社会本位的警察在民众中宣扬国家主义精神的一次积极尝试.三者交织成为共同推动警察职权立法扩张的时代助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排日运动始于1883年,是排华运动的延续。排外主义者从经济、政治、种族歧视等各个方面阻止日本人进入美国,并通过设置多种障碍迫使日本移民离开美国。移民问题成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影响日美关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排日运动兴起与高涨的背后,隐藏着非常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论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899年Henschen建立了运动员心脏的概念以来,对运动与心脏的研究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的重要领域。身体运动时,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代谢的需要。不同类型的运动负荷引起的心脏反应有差别,相同的运动负荷也会因性别、年龄及训练水平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心脏反应,运动训练能使心脏在形态、结构及功能方面均发生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一刀切"现象,农业学大寨运动就是典型一例。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一刀切"貌似公平、公正,但由于忽视差别,带来的遗留问题不容忽视。究其深层原因,一是当时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政治压力;二是简单划线,先验定性的线性思维和极性思维的简单化机械化思维方式;三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即不管实际情况,不顾群众利益,只对上级负责。克服"一刀切"现象,必须加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遵重客观规律,坚持调查研究、群众路线、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59年上海人民的反抗猪仔贩卖运动在吴煦等的努力下得到妥善解决,并用文件等形式规定外国人不能雇华人出洋,可以说是一次斗争的胜利。这也是"猪仔问题"首次赢得清帝注意,虽然目的并不在保护子民而在于天津条约的谈判,但是对人民来说毕竟有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同时也打击了外国掳人的狂潮。  相似文献   

18.
国民政府时期,为确立并推行各种革命纪念日,传播和灌输政治文化,政府不惜动用行政力量,为纪念日的运行预设法统性地位和社会空间,并征用传统节俗仪式,建构革命纪念日。然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纪念日本身的缺陷与地方政府的随意变通、广大民众的消极敷衍等诸多因素的出现,使纪念日的推行陷入困境,直接影响到仪式政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尹俊芳 《理论界》2012,(10):8-11
毛泽东医疗卫生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卫生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内容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生命和健康服务;重点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坚持"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重视培养和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它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卫生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 ,因乡村危机而起的合作主义思潮 ,为国人改造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认同了合作制度 ,并形成以三民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民生为本位的合作理念 ,成为国民党乡村合作运动的意识形态依据 ;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 ,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和对抗中共土地革命又不得不使之法令化 ,且将之提升到国策层面来推行 ,产生了推行合作运动的强制性约束力。然而 ,国民党人认同并以行政力量将其付诸实施的过程 ,实际上又是一个不断改变、扩大甚至是扭曲其功能的过程。国民党人最终尝到的是“淮橘为枳”的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