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80后"文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在文化市场和文学界掀起了一场文学风暴。尤其是他们想象丰富,为广大青少年受众创造出了一个个臆想出来的梦幻世界,使得他们的文本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肖莉 《北方论丛》2015,(5):57-62
新世纪以来,“80后”小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语言学—文艺美学双重视域下的“80”后小说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这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本文选取“80后”作家代表性作品,探讨“80后”小说语言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高玉 《中国社会科学》2012,(10):141-158,207,208
"80后"小说是复杂的文学现象,贡献突出,局限也十分明显。其突出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成熟的"青春文学",扩大了读者群,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质素。"80后"小说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色,对传统的美学范畴有所丰富和发展,在叙事、虚构、想象、语言方面尤具特色。"80后"小说也存在众多问题,在内容上表现为思想深度不够、价值观迷茫、道德感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在形式上表现为作文痕迹过重、"学习"特点明显、继承与革新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存在普遍模仿甚至抄袭的现象等。"80后"小说家要担当起时代和民族文学的大任,应在创作上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4.
何敏敏 《理论界》2007,(5):178-179
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学现象——“网络文学”与“80后”,网络时代作家群体扩大,作品变多了,文学被“祛魅”了,然而当网络文学以及“80后”的作品畅销图书市场时,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又“返魅”了。在这个文学自由被极大伸张的时代,文学仍应承担起启蒙人文精神的重责。  相似文献   

5.
作为边缘化的"80后"文学,尽管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异质性在学术界及批评界尚存商榷,但在"80后"文本世界中,几乎集体无意识般游荡着"游魂"的幢幢面影.从他者欲望无意识的内化所建构的"游"的意识形态奇观、作者暧昧的写作身份所导致的反逆的游离姿态等角度来阐释"游魂"症候,为解码"80后"文学话语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视角.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常把"80后"写作称为"青春写作"。关于青春和青春的感怀是这批写作者不约而同的主题。对于他们来说,青春是一种深切的成长体验,也是想像飞驰的舞台。而在"80后"写作者的爱情故事里,常常不约而同地出现某种"风格"的类似——平淡无奇的躯体修辞与性描写。这样的"风格"并不仅仅是"身体写作"之后的审美疲劳,而是"80后"写作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对抗正统秩序的符码。  相似文献   

7.
特点鲜明的“80后”大学生群体,对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80后青年”在奥运火炬传递和汶川地震中所表现出的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再一次提醒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去评判他们。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认识和了解他们成长经历的基础上,理解他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做到有针对性的因势利导,坚持激励与矫正相结合,做好“80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8.
"80后"青年已经从学校进入社会,获得了相应的职业地位。通过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处于不同职业地位的"80后"青年在收入、消费、生活方式、阶层认同和社会态度方面的状况和差异,可以发现,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分层体系能够作为一个区分和衡量"80后"青年社会结构所处位置的有效指标。同时,还可以看到家庭背景对青年群体的成长影响很大,社会变迁还没有完全进入一个高社会流动率阶段。  相似文献   

9.
“80后”和“90后”青年在成长环境上的异同,致使其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差异。通过对个两青年群体思想的分析比较,可以窥见:“80后”鲜明的大众文化价值观和典型的过渡期色彩;“90后”明显的个性化倾向和突出的现代功利性。但两青年群体思想上的开放、自主、对主体性的追求、结群以及自我矛盾等特点却异常相似。有必要加强青年价值观念的引导,注重教育引导的积极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一直很关注张爱玲,先后在华语大地上掀起了三次“热潮”。“张热”的成因很复杂,纵观三次“张热”,具有优势地位的“意见领袖”们对文学作品的“第二文本”阐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的引领下,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张爱玲作品的解读中,推动了一次又一次张爱玲热。  相似文献   

11.
“80后”新生代的社会福利意识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区分并不明显,有学者把它归纳为混合式福利意识,即认同政府在福利供给中的主体角色,也认同个人的责任。反映出对普惠制福利制度与剩余式福利制度偏好的矛盾现象,“80后”新生代虽然认同个人责任,但在普惠制福利事务里,又希望国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障公民权利。“80后”新生代福利意识形态既沿袭我国集体主义中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又具有西方个人主义中独立、自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张宁 《理论界》2009,(11):122-123
"80后写作"的盛行与中国的消费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是"80后"作家身上,还是作品当中的人物形象、意识形态乃至物质符号都体现着鲜明的消费意识。  相似文献   

13.
“8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究竟是“垮掉的一代”还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研究表明,“80后”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群体,对“80后”大学生要有一个客观的现实评价;要提高“8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80后”大学生需要引导,需要关怀,更需要理解与信任。  相似文献   

14.
"80后"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代际群体,这一代人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是改革开放的一代,是互联网的一代,他们共同经历了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使他们产生了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态度和相同的行为方式以及利益诉求。"80后"还在继续成长,他们的社会形象和个性特征还可能发生变化。但毫无疑问,对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的未来发展,他们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围绕"80后"文学的讨论成为文坛一大热点,而这一讨论更应该引起对当下文学体制的反思:中国作家协会吸纳新成员时对抄袭行为的放行是否合理,在宽容之余如何坚守自身底线;文学期刊在改版寻求发展之际,文学精神将被置于何种位置;文学批评范式随着新文学样式的不断出现,应有怎样的调整.只有及时对此作出反应及调整,文学体制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自身作用,推动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体分析是在语言、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其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那些语言特征,从那些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入手,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文革”时期的经典文本《金光大道》、“样板戏”等为例,分析由这些文本所体现出来的这一特定时期的时空意识,并阐明当时的权威意识形态如何规定了作家的写作方式,进而分析了文本内外的话语冲突。  相似文献   

19.
文学以语言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存在方式。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语言具有与文学存在与否攸关的重要地位。而文学所使用的语言与社会通用的日常生活语言并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都是同样的语言。但日常语言进入文学以后,就与原来的现实失去直接的指称性、陈述性关系,而成为受文学自身审美活动机制支配的诗意的话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欧美哲学界的"语言论转向"促使文学批评侧重于文本研究。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以及"言—象—意"之间的复杂的张力机制决定了文学文本的开放性特征。阐释文学文本的意义,并非一元、封闭和武断,而是多元、开放和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