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是与关系缔结或纾解相伴生的过程,社会资本的多寡与社会网中关系的强弱紧密相连。人是社会网络中的主体,置于社会网络中,关系可以化约为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也即个体在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中拥有的资源,资本的多寡、关系的强弱对个体的行动影响至深。社会资本的显著差异引起个体交往的欲望和行动,社会关系网络也因此产生,但是社会网中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变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取,社会资本在关系变迁中也将实现再生产。 相似文献
2.
生产与分配之关系,从宏观的角度,理论界多有讨论,但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企业收益分配如何影响企业再生产,尤其是简单再生产,却并不多见,未文拟尝试之。企业再生产介视“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1]。在商品经济茶件下,这一过程的现象,基本可以马克思论述的资本循环公式反映,即就企业再生产的实现看,企业“生产的条件同时就是再生产的条件’叫‘」,这至少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企业要… 相似文献
3.
张晓梅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100-101,124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得以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不仅不同于其他群体,而且消费文化的再生产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贫困问题表明,现代化的发展困境、制度或国家政策的政治性干预、社区贫困文化的再生产、教育的实践逻辑等构成了农村贫困的根源,而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全球化与经济危机、土地制度与政策调整、过分的财政依赖和现代化的意外后果带来了农村贫困的再生产.事实发现,重视穷人的主体性参与、增加和完善对穷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国家强制性干预发展的逻辑和未来战略的重新定位等能有效应对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地位生产机制,还是再生产机制——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和冲突论分别揭示了教育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的不同面向,其中,功能主义分析了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流动中的动力作用,冲突论则着重于教育在地位传递中的作用,而有关地位获得的经典实证研究则揭示了教育同时作为地位生产机制和再生产机制在个体地位获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政治仪式与政治记忆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着诸多共通之处,两者在政治实践中呈现出明显的相辅相成关系。在政治仪式中存在着两种政治记忆的刻写模式:规范性刻写和事实性刻写。它们分别揭示出政治仪式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经验如何进入政治记忆,并藉此转化为日常政治生活中的范式和常识,从而实现政治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合法性建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文艺作品中深蕴着的还魂和化身复活原型,这是长期主导着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大团圆文化心理投射的结果;它们反过来又成为再生产这一文化心理的重要意识形态基地。中国大团圆文化心理的生产机制是:苦难深重的现实→大团圆文化心理→还魂和化身复活原型→大团圆文化心理。还魂和化身复活原型是建构、并维持这一机制的重要中介,它们对中华民族具有独到的心理调节功能。大团圆文化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人缺乏正视现实矛盾、缺陷和危机的勇气的国民性弱点。 相似文献
9.
制度排斥与再生产——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限制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0年在福建省福清市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计算流动表和回归模型等方法描述和分析了福清农村社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农村社会流动限制的形成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农村女性代际流动 ——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39-142
文章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有关的抽样调查数据,对阻碍农村女性代际流动机会和地位获得的文化教育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当前农村女性代际流动与职业地位获得的障碍、促进城乡与两性职业发展机会平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框架下,微观经济补偿与宏观经济补偿是企业和社会再生产价值运动中的补偿条件,沉淀成本作为核心范畴,构成分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物质基础的出发点。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到2009年期间,包头市出生人数经历了出生人数增长阶段、出生人数持续阶段、出生人数减少阶段和出生人数回落回升阶段;出生率经历了第一高峰阶段、第一低谷阶段、第二高峰阶段、第二低谷阶段和第三高峰阶段;死亡人数经历了死亡人数增长阶段、死亡人数减少阶段、死亡人数持平阶段、死亡人数抬升阶段和死亡人数回落回升阶段;死亡率经历了下降阶段、徘徊阶段和起伏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确定为传统型阶段→过渡类型阶段→现代型阶段;60多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梳理,为包头市今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解决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问题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文章应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其实现的一般路径,认为共同富裕要在当代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历史过程中动态推进:生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力量,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流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态载体,消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在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视角下,分析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与堵点,从而在四环节框架下提出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几个理论前提进行再认识:一是研究范围的拓展,即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国民经济全部领域;二是信用关系的介入,即存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特殊运动形式;三是对外贸易的作用,即出口和进口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与之相适应,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灾害经济学方法论初探——基于马克思两种关系再生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研究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灾害现象,这对于灾害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人类社会所发生的灾害既是一个自然问题,又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因此,灾害经济研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原则,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再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灾害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认知结构来自于社会世界的结构,那么再生产就意味着认知结构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社会结构。民众伦理和精英伦理作为传统等级社会两种行动主体的道德惯习体系“中介性”地促成了传统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其中,民众和士绅在分工意义上的道德实践共同发挥着作用。本文尝试从道德传统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出发,来推究这种分工所蕴含的伦理及文化矛盾。 相似文献
18.
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集中讨论了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变化的关系问题 ,认为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资源分配的过程 ,但是 ,由国家主导的改良式变迁以及一系列制度性因素 ,决定了阶层间相对关系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重组 ,原有以阶层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关系模式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仍然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作者认为 ,社会分层模式的构成及变化 ,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机制或经济—技术理性的功能需求 ,而是同时在社会和政治的过程中被形塑 ,因而是特定制度环境和转型过程的结果。“市场”不仅由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所构成 ,还包含了社会、政治、文化的逻辑和权力的实施。经济—技术理性和经济机制都存在于特定的制度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9.
20.
罗莎·卢森堡、列宁和希法亭在围绕资本主义是否崩溃以及扩大再生产是否实现问题进行争论时分别侧重商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都没有从三者统一的角度把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马克思在破解“斯密教条”的基础上,以价值的纯粹流动性为中介,揭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异,描述了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作为资本的价值在两大部类之间的运动,指出这一运动以资本价值的流通为基础。“资本再生产图式”之所以能够透视现代社会的结构,是因为这一“科学抽象”将经验上升为知识论本身,范畴的运动蕴含了资本运动的现实。在《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马克思坚持了对“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视,这一判断是基于MEGA2《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部分和对《资本论》第二卷理论体系的理解得出的。建立在“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统一的结论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能在更广阔的解释视域中观照资本再生产与当代国际资本循环的现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