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钱穆心目中理想的"士",在政治领域,是能够练达政事,又能够上达天德的"君子";在学术领域,是能够"博学于文",又能够兼具通识与达德的"通人".士奉行"士志于道"、"君子不器"的修身处世原则.在道统、政统与学统三者的关系上,以道统为宗主,以德行领导政治与学术,力求在政治与学术中实现"君子不器"之人生大道,这是一种极高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2.
对于孔子所言的“君子不器”,后人大致有两种解读。一种观点基于“专”与“通”这一对范畴,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局限于一才一艺,而要博学多能;另一种观点基于“道”与“器”这一对范畴,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要不拘泥于“器”,而要以“道”统摄“器”。前一种观点用“器”去解释“不器”,使得“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丧失;后一种观点突显了君子的超越性和独立性,合乎孔子对君子志于大道的界说。“君子不器”蕴含着“学者”追求成为君子的次序。这一次序展现着“道”与“器”的辩证法:从“本体论”的角度而言,行道在先,学艺在后;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艺在先,行道在后。现代教育是专业教育,在对培养学生对“大道”的把握上较为薄弱,从而导致种种问题。“君子不器”中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要从“道”出发,以“道”为目标,培养“向道”的君子。  相似文献   

3.
在孔子那里,弟子们对"仁"的再三发问表明一则仁并无定论,二则仁只有在不断的追问或追寻中才能得以成就.在对其中两组"问仁"对话场景的生存论分析基础上,认为"君子不器"、"游于艺"是切入"仁"的两个常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路标.在这两个路标的指引下,对仁道所展现着的生存样态就有了一种本真的领会"不器"说的乃是君子的"游"戏,亦即"游"入虔诚、自得的乐境.  相似文献   

4.
课本韩愈<师说>文后"君子不齿"句中的"不齿"注释,有值得商榷之处,依作者写作的本意当以"不能同列,不与……同列"解释为妥.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对“君子不器”各家理解的基础上,认为孔子所言之“不器”并非要否定“专才”而主张成为一个“通才”,“器”与“不器”有境界上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日本学者所提出的<道具论>,重新认识中国固有之"道器"论,试用中华古老之"道",诠释与丰富日本现代之"道具论",并强调引进"道具论"充实现代工业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7.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书>没有对校勘的依据作出说明.特别在<断歪鸟盆传>中,把原文"毫州"校为"亳州",可能是不当的,"毫"当作"濠".  相似文献   

8.
“君子不器”作为私学课程的意义指向,以其意象性的目标和价值表述方式分环勾连出孔子私学课程图景。“君子”是“民”经过教化后的理想状态。“区以别矣”“不多也”“上达”是构成“不器”的材料。“不”展现出学生的可塑性,表现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和“勇者不惧”三个方面。在“君子不器”的传承与延续中可以开掘出对今天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儒家正统哲学中,"性"作为人得以成立之依据,乃是天赋的.这也可以表述为"性善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贡献在于,它论证了人性(天性)之实践环节在"心"上,由此形成"心性不二"的天-人关系框架.突出"心"之本体地位,"人道"内在同一于"天道",对"天道"的追求也实践地落实为人道追求;但另一方面,人道实践乃是天道实现的环节,又深刻地区别于"人类中心"的泥淖,从而有助于建立天-人,人-物的合宜关系.  相似文献   

10.
<老子>"道生一"的"生一",一般都习惯理解为"道生了一"或"道生出一",即把"生一"看作是动宾关系.通过考证,应为"道生为一"的意思,"道生"与"一"表现为一种判断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词头"不"一般被研究者归在上古的帮母之部,也被当作前缀*p-或复辅音声母前塞冠音*pC-来源的例证。通过描写它的种类和考索语源,认为词头"不"属疑母月部,以词头"不"来构拟前缀*p-或复辅音声母前塞冠音*pC-的理由不充分。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否定副词"不"、"没"的使用情况、学生在具体的使用时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表示"只好"、"不得不",其语义比"不免1"更为虚化。"不免3"始见于唐宋,其VP与心理活动有关。"不免4"始见于宋元,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自然而然,带有关联的意味。这四种"不免"的先后产生体现了语法化的层层深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爱V不V”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在语篇中所包含的两种意义及其不同语篇意义下的语篇衔接手段。其中,省略作为主要的衔接手段,决定了它非正式的文体特征和独特的语篇认知推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师德建设中的“和谐”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哲学史上,"和"就是"和而不同";而在西方哲学的含义则"和谐".在高等学校师德建设中,倡导一种"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正面、积极作用,有利于创造和谐、团结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好不好"分为"好不好1""好不好2"和"好不好3"三种,三者之间存在演化关系。这个演化过程中"好不好"由句内成分变为句外成分,发生固化。同时,该结构的实义逐渐减弱,而主观性逐渐增强;整个结构从有疑而问变为无疑而问,最后发展为祈使标记。文章将"好不好"和"好了吧""ok"等结构做了简单对比,指出它们大致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胡应麟图书分类方法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应麟在前人基础上 ,提出了将类书、佛道书及伪书别于四部之外、分门另录的五部分类思想 ,并进行了实践 ,而实践又深化了他的一些主张。总的来看 ,胡应麟的分类方法既有其得 ,又有其失 ,但得多失少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共收录了72个"不+X"类双音节动词,文章认为这72个动词不符合汉语双音词判定的意义标准,并对它们的成词过程进行了简单描写,研究认为:只有"不讳"和"不行"可以作为双音词收录,其他70个"不+X"类双音节动词都应该剔除。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假如‘X’没有反义词‘Y’,那么‘不X’就是‘X’的反义词"的观点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规则,不能用来证明"不+X"类双音节成分是词。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古诗<行行重行行>之"游子不顾反"中的"顾".有人以为是"念、想"之义,但从语言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方面考察,我们认为它与后面的"反"同义,"顾反"是同义连用,"顾"即"返回"之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无友不如己者”的不同英译文予以分析、批评,指出理雅各等汉学家的解释“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悖仁爱的圣人之道,不符合儒家思想,继而从阐释学视角推出切合孔子原意的解读,即避免谈论朋友不如自己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