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是现当代文坛上才华卓异的一位女作家,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著作《金锁记》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作品中奇思妙想的比喻无不反映了她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炉火纯青的驾驭和演绎。而通过语境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中的比喻语义,发现语境对比喻语义能产生暗示功能、解释功能、制约功能以及突显功能,这些彰显功能使得读者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更好及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田建民一西方人崇奉《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用喻,所以修辞学中专门认有“荷马史诗式的比喻”、“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的提法。钱钟书先生的比喻比之二者毫不逊色,所以我们中国修辞界应该骄傲地明确提出“钱钟书式的比喻”这一概念。钱钟书先...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曾从文学语言、社会语言的万象中摄示一象:“亲友交淡,亦如同道同业之上下议论,自成‘语言天地’。”此亦谓“一家语言眷属”。钱杨夫妇以宝剑喻则为雄雌双锋.以蝃喻则为虹蜺双彩。在文学创作中其语言相随相伴,互见互用,以不凡的语  相似文献   

4.
在言语交际中,“比喻”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恰当,可以收到形象、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古今中外,在各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中,没有比“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得更为普遍的了。但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崇尚心理、以及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也就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比喻具备“本体”、“喻体”,强调两者(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象征也有“象征体”、“本体”,也强调两者(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貌似相同,所以常常引起混淆,甚至有人提出象征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比喻和象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本文就如何辨析比喻和象征,作如下探索。一、比喻、象征的性质不同比喻是一种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常见的修辞手法;象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任务是研究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修辞,即修饰文字词句,比喻后一…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文学语言观包括五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是渗透主体性的审美语言 ;二、文学语言有“写形传神”、“神形兼备”的特点 ;三、文学语言是一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语言 ;四、文学语言富有强烈的情感和想象 ;五、文学语言能在视听感觉上给人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世界各种语言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记得一位著名作家曾将它称之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在文学作品中,如运用得当,比喻这一语言艺术,不仅仅具有普通的修辞作用,它往往还能够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特别在塑造形象方面,它比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有着更为方便和有利之处。比喻在对人与物的描绘上,也可达到形象入微的效果。作者往往  相似文献   

8.
从钱钟书先生“比喻多边”、“每举一而不及余”的观点出发,先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例句分析同一喻体可能具有的多义性及读者应以立喻者之心为心的必要性;后指出比喻中喻义可能具有的歧义性及其消极和积极的两重作用;最后论述汉民族在“边”的选取上的保守性及其根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比喻思维的日渐开拓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讽刺幽默的艺术形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画外音"般议论的表达方式,使《围城》中的丑在艺术中产生了强烈的美感,从而完成了对丑恶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修辞学的辞格界定 ,向来趋于单一 ,而且忽略学术著作的文本。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饮誉几近半个世纪 ,问津于其修辞手法者 ,却寂然无闻。他把强调事物的“对比”,“嫁接”到鲜活的比喻上 ,不仅丰富了修辞的方式 ,而且拓展了文学评论的“语言空间”,具有深刻、鲜明、生动以及整体把握论述对象的特点。较之人们热衷《围城》的单一比喻 ,则是有待开发的丰富矿藏。对此 ,提出“对喻”,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所有的修辞格当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比喻了。比喻的运用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很多比喻。诸子散文,已广泛运用比喻;直到今天,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比喻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其独特功能。虽然以前的修辞书往往把比喻作为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但大多都侧重于比喻的分类,而对比喻的“二柄”与“多边”涉及得很少,对这两种重要的修辞现象研究得更少。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力作《管锥编》中精辟地揭示和阐发了这两种独特的修辞现象。这不能不说是钱先生在比喻辞格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本文拟就“喻之二柄”与“喻之多边”这两种修辞现象,谈谈它们的含  相似文献   

12.
比喻的成功动用是<诗经>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这种成功运用表现在比喻运用极为广泛、比喻的形成多种多样.这些众多比喻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突出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被作者所运用,我们不能仅仅从比喻的审美功能这一层面上去理解,而应该从比喻的生成机制这一更深的层次去解释.可以断言,<诗经>中的比喻不但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而且与宗教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英汉比喻与文化背景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喻是文学语言中使用最频繁的修饰手段,也是中西修辞学界研究的焦点。在中国,墨子最早为比喻下定义:“譬也者,取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而西方最早的定义见于亚里斯多德的Po-6t1CS:MCtsph6TC0flSIStSlflg1VlflgthCthlflg8namethatbelongstosomethingelse.什b喻在于给予此物以他物的名称)。以上两种定义的共同点是两者都认为比喻是不同事物间的对比和名称的转换。今天,学者们不再将比喻仅仅看作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现象,比喻,尤其是隐喻,已被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来研究。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治·赖可夫…  相似文献   

14.
“比喻”和“比拟”作为两种独立的修辞手法,在古今汉语实践中,可谓历史最久,使用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修辞效果最明显了。然而,至今对于“比喻”和“比拟”的关系,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问题,尚无理想的答案。本文提出种种理由,力图说明“比喻”和“比拟”本应同属一个辞格。一、“比喻”和“比拟”的混称与区分在古今文谈和诗论中,常常将比喻和比拟混称。关于这一点,郑远汉先生在《辞格辨  相似文献   

15.
喻苑巨擘──浅论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上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钱钟书先生在比喻理论上的杰出贡献:一、运用比喻的总原则;二、比喻的两大分野;三、比喻的逻辑基础;四、比喻结构中的“边”与“柄”;五、喻体取材的规律;六、比喻鉴赏的两种价值:七、博喻和曲喻。  相似文献   

16.
比喻式文学批评的发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 ;由于战国游说、汉代品评、魏晋清议的不断促进 ,比喻式文学批评在唐代达到鼎盛 ;这种特殊形式文学批评的产生和发展 ,还与人类早期思维的类比性特征、儒家文化传统和类比式思维本身的魅力等因素 ,有很密切的关系 ;认识作为文学批评的比喻和作为文学语言修辞手法的比喻这两者之间的种种区别 ,对于我们科学总结比喻式文学批评的传统 ,将其发扬光大 ,促进当代文学批评学科的发展 ,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以具有形象性想象为特征的比喻,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 早在梁代,刘勰就接触到比喻的特征问题,从而为比喻设想了其成立的条件。他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文心雕龙·比兴》)从“比”方面来看,此物和彼物之不同,尽管象胡、越那样相距遥远,但一经诗人根据其类似点把它们结合起来,就象肝与胆那样地接近了。显然,要发现截然不同事物的相“合”之处,必须依靠形象性的想象,依靠艺术的构思。而这便产生了比喻。  相似文献   

18.
比喻修辞手法在现代汉语里使用十分频繁,在古代汉语里亦是如此。但是,作为古代汉语里的比喻修辞又有其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要谈建国以来文学语言研究情况,首先必须明确文学语言的概念。一般说来,“文学语言”这一术语有两个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是指全民共同语的加工形式——一切经过加工提炼的书面语,它包括文学作品、戏剧、电影、广播、新闻、教育、科学以及政府机关所用的公文等各种文体的书面语;狭义的文学语言,是单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即文艺语言。本文主要谈文艺语言的研究,同时也兼及新闻、政论等语言,如毛主席著作的语言研究。建国三十年来文学语言研究情况的历史发展,大体上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前夕。新中国一成立,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语文工作,很快成立了有关机构,出版了语文刊物,召开了各种专题研究会议。如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国语文杂志社召开了“新闻语言座谈会”;一九五二年  相似文献   

20.
汉藏两种语言中的比喻是源远流长、运用广泛、形式多样的传统修辞手法之一。 汉语辞学界认为,比喻最早见于《论语》和《诗经》,且多半是用物比喻,主要用来描绘形象,或用具体的物来喻抽象的事理。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里先指出了本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一做人的哲理,然后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大车无辊,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作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