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决策探索》2009,(23):42-45
“它与你在中国见到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经济学家谢国忠说,“它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奇迹”。这里的“它”指的是谢国忠为之撰写专栏的《财经》,随着2009年10月传出人事动荡新闻,《财经》成为海内外媒体报道热点,相关搜索达到百万。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李泽厚提出的“救亡压倒启蒙”观点,引出了“救亡唤起启蒙”、“启蒙升华”和“两种救亡”诸种论说。这些论说,有的是作为“救亡压倒启蒙”的对立观点而提出,但往往是现实立场的分歧大于具体观点的差别,有些只是对李的观点的补充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所有的技艺都可以触类旁通。在武术和管理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武术是—项失传的艺术,逐渐变成一种表演形式或健身方式,而非取胜之道;管理则是一项很多人都在探索、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的技艺,各派的招数、刀法、剑术被广为传授,形式有超过实质之虞,所有的招式“表演”到位,惟有结果与理论不同。日本德川时代的兵法大师宫本武藏说,“不要玩弄什么花里胡哨的招数,也不要介意你手中的是大刀还是小刀,更不要相信自己的蛮力,这些全都是被不了解兵法的人误导的结果。真正的兵法只是简单的求胜之道。”这里兵法指的是刀法,而非用兵之道,也就是说,这里讨…  相似文献   

4.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兼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该怎样理解法治?对于法治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一种把法治看作实现国家秩序或社会治安的手段,另一种认为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基于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需要而对国家权力施加必要的限制。前一种法治观是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从上古时代起,明天道、察民意、“制而用之谓之法”1的统治工具论观念就已经深植人心。后来的文人策士们说得露骨一点的,则谓“设法度以齐民”2;说得含蓄一点的,则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3,“务以德善化民”4。总而言之,法律只是用来管束老百姓的。虽然到了近世也可…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5则     
《领导文萃》2009,(9):78-78
第二外语 小可大学几年基本没学到东西。这天他去应聘.经理说:“你的简历里说.英语只是你的第二外语。请问,你的第一外语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查志远 《决策》2023,(6):18-21
<正>从酒都到动力电池之都,宜宾这座西南小城做对了什么?白酒和电池,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样东西,在四川省宜宾市却成为两大特色产业。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宜宾自古以来就以酒出名,机场直接以“五粮液”命名,名为宜宾五粮液机场。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更“时髦”的称呼——中国动力电池之都。  相似文献   

7.
《领导文萃》2011,(15):25-26
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谓无效表达,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创新的哲学     
创新、创造、创意,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的名词。因为只有它们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稀缺的资源。一、需要是创新之母柏拉图说:“真正的创造者是需要。”如果你不需要某样东西,你就不会积极地去创造它。当人们意识到某种需求时,就会开始思考并去实现它。亨利·福特需要为汽车装配一种八缸发动机,于是他向他的设计师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任务。但设计师们回答:“这不可能,不可能制造出这样的发动机。功率巨大的发动机其实只是一种幻想。”福特说:“非常好,现在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把它做出来。”福特有了需要———他的设计师做出了反应…  相似文献   

9.
论历练     
刘明 《领导科学》2004,(17):40-42
历练,是指经历世事,经受磨炼和考验。历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艰苦的,有时甚至会非常痛苦,因为有些东西要磨掉,有些东西要涵养。磨掉什么,涵养什么,试择要而述。磨掉惰性,涵养勤奋。古人云:“天下事以难而废之者十之一二,以惰而废之者十之八九。”惰性是娇纵的产  相似文献   

10.
一周声音     
“驻京办”穿马甲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有沉重的体制改革问题。这里头有利益、有权威、有传统管制的惯性,总之包裹了太多东西,而这种不触动根本的改革。也就注定了会“名亡实存、死而不僵”。“部”照样跑,“钱”照样进,酒照样喝.礼照样送——驻京办撤销令发布一年后.经调查发现.地方政府驻京办改头换面.依旧在京“潜伏行动”。9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王小东在2000年第5期《战略与管理》上发表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的长文。这篇文章回应了人们对“中国民族主义”者的一些疑惑。他说 ,“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绝不是所有中国的东西都赞成 ,所有西方的东西都反对” ,“个人权利是目的 ,团结是手段” ,“民族主义不但不反对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集团”名称的出现只是制度概念的创新,这刻鹄类鹜的后果使企业集团五花八门,很难在理论上形成一种统一的模式。温州现有的企业集团尽管名义上都有以资本为纽带的作为母公司的核心层、控股的紧密层和持股的半紧密层,但极少有真正控股意义上的集团,相当多的是以产品为纽带而形成一种品牌系列。这种方式显现了其营销策略,这里称之为策略联盟,多少有些与日本的“企业系列”相似。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年来,中国房地产大热。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发起热来可不得了,将“土木之工不可擅动”的古训忘得干干净净,到处建房子,全民搞装修。城市普遍都变高了,变大了,也变得彼此相像,大同小异。同时还多了另外一种景观:“烂尾楼”和“鬼楼”———空荡荡,阴森森,面目古怪,无人问津,如同城市裸露的伤口。无论多么高档的住宅区,建成后只要被人说成风水不好,房子就很难再卖得出去了。人们对风水这玩艺儿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倘若再被说成是“凶宅”,那就躲之唯恐不及。这是一种世俗心理,祛祸求福,趋吉避凶。有些不信邪的楞头青开发商,就因忽略了…  相似文献   

14.
权利的逻辑     
熊培云 《领导文萃》2011,(13):22-23
如今很多中国人都在讨论民主,认同“民主是个好东西”,托克维尔却说“我并不热爱民主”,岂非咄咄怪事?是的,如果只是突兀地看到这样一句话,读者一定会误以为托克维尔何等轻视民主。事实并非如此,在《论美国的民主》里,托克维尔充分肯定了民主的价值。透过这段话,准确地说,托克维尔不仅看到了民主的价值,更看到了民主与自由可能产生的冲突,看到了自由的价值当优先于民主。  相似文献   

15.
如果有人问中国人的信用如何 ?可以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有人说 :中国是礼仪之邦 ,信用为本。中国人恪守信义 ,他们的言行受着中国传统的“言必信 ,行必果”、“言而无信 ,行之不远”等古训的约束 ,因此 ,中国人是守信的。但是 ,也有人说 :中国人没有信用 ,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用危机。这两种回答你认为哪一个对呢 ?中国———信义之邦我国自古就有“信义之邦”之美誉 ,国人视信义为面子 ,为命根子 ,历代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舍身取义为的就是这两个字。孔子的“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也成为国人最正统、最经典的人生哲学。因而…  相似文献   

16.
哈根达斯冰淇淋是洋货,近来在我国市场上也常见。我国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我们并不排斥洋货到我们国家来“闯天下”。唐朝时我国是世界强国,宫内常表演歌舞,六种曲子中有五种来自周边国家,只有一种为唐自己的,足见中华文明其实包容着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只是到现在,有些东西倒让我们看不懂了。还说哈根达斯冰淇淋。在美国,可以买473毫升哈根达斯冰淇淋的钱,在我国却仅可以买120毫升,是人家的四分之一,即使加上运费、加上关税,恐怕也没有4倍的空间吧?在日本,价值14元人民币的哈根达斯冰淇淋,在我国却卖到了27.5元人民币,身价翻了一番,让消费…  相似文献   

17.
田梦 《领导文萃》2009,(23):127-127
问题213:《宋稗类钞品行》记载,宋代名臣富弼出任枢密使时,宋英宗赵曙刚上台,随后将其父仁宗皇帝的遗留器物都拿来赏赐给朝廷重臣。众臣领赏后告退,唯独留下富弼,特别赏赐他几件器物,富弼不接受这份额外的赏赐,赵曙有些奄高兴,说:“这些东西又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呀!”富弼恳切地说:“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额外所赐。  相似文献   

18.
点、线、面     
刘墉 《领导文萃》2008,(14):39-39
有人说中国人是一个讲究“面”,而不讲究“点”和“线”的民族。其实在某些方面,它倒不失为一种优点,譬如艺术,中国没有精确的透视学,但是绘画不失远近高低之感,禅学、老庄虽然玄奥,但是更能直指人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以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能参最上禅机。”  相似文献   

19.
富足也罢,穷困也罢,其实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一种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自己知道。 10 年前,我离开机关下海,到江西G市 办企业;短短几年时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成功、衰落、破产的过程,于4年前十分潦倒地又回到了出生地F市,靠打工谋生,直到现在。 这段经历,我原不太愿意多说。个中原因倒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懊悔、哀怨或者别的。其实,富足也罢,穷困也罢,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一种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自己知道,多说也无益。杂志编辑约我谈谈破产后的一些个人感受,我本有些犹豫,这东西如何能说得清?不过想想,还是…  相似文献   

20.
外论辑要     
我曾与基辛格博士作过一次“东西对话”。我说:“你们美国和欧洲就像油画一样,而我们则如同中国、日本的水墨画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