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共产国际及联共(布)中央酝酿并改变了"西安事变"的历史走向."西安事变"始终是围绕苏俄远东战略安全的核心利益展开的.国际地缘政治是研究"西安事变"发生发展的前提.张学良事变的动机在于借助中共谋求苏俄的国际援助,以"西北联合政府"取代"南京国民政府".事变后的政治态势出乎张学良所料.张执意护蒋回府,是幻想破灭与政治谋骗双重打击下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2.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张学良、杨虎城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定论,并无重新说明的必要。但是,对于事变后张、杨的个人命运和结局,现代史学界不时出现的某些说法,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有的论者就认为,早在西安事变前国共双方即已秘密“搭线”,且“一切条件大抵都达到协议”,及至事变发生,国共双方又就事变的解决进行了“幕后交易”,而“这些国共之间的秘密来往,当然张学良都被蒙在鼓里”。是故“西安事变一出来,张学良立刻打入败部,他在三边关系(指中共、南京政府与西安—作者注)里,立刻成了…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率部“兵谏”,逼蒋抗日,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很多人还不知道,为配合这次震惊中外的特大行动,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地方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还在西北重镇“金城”发动了“兰州事变”,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6年12月,张学良由陕西来到甘肃,与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地方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商讨了局势。回陕西后,便于12月12日凌晨,发动了“西安事变”。 与此同时,一封张学良将军亲署的特急密电发到兰州,命令驻甘东北军五十一军立即采取行动,配合“西安事变”。兰州地处甘肃中部,跨黄河两岸,它东接陇原,西控阳关,南临巴蜀,北扼朔方,地势险要,是西陲重镇、历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中的南京国民政府宋波西安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中国面临亡国危机的情况下,由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一次重大行动,其目的在于逼迫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政策,领导全国力量抗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不计前嫌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眼...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城东二十五公里处的临潼华清池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能以和平解决,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尽一致,甚至还大相径庭。有一种意见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成和平解决了这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张亚斌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长期以来,对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史学界通常认为,张学良放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随即结束,余下的问题只是西安事变的善后处理问题。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西安事变的历史档案资料之...  相似文献   

8.
自由知识分子大都认为“西安事变”是“叛乱”,要求武力“勘平叛乱”。“九一八”以来,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基本态度是,对日本的入侵要求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对内部的军阀“兵变”却要求武力镇压。同“福建事变”时相比,国民党在1936年中,已经逐渐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他们认为中国政治秩序基本稳定,因此张学良以“逼蒋抗日”为由发动的“西安事变”,破坏了知识界所看重的“统一”局面。  相似文献   

9.
许亚洲 《金陵瞭望》2006,(24):51-52
上期我们刊发了许亚洲先生撰写的《近现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洋高参端纳》一文,引起了许多读者对端纳的好奇和关注。其实,端纳还参与过著名的“西安事变”。在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之际,本刊继续邀请许亚洲先生讲述端纳在西安事变中的“斡旋”故事。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合作杭日时局转换的枢纽,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一、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计为重,从中协调。二、蒋介石被迫反省,改弦更张。三、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无私无畏,肝胆相照。四、宋氏兄妹从中斡旋,入情入理。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是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少壮派对西安事变起了重要作用。肤施会谈前,少壮派的多次分析、论证、劝说,对张学良形成联共抗日思想具有直接的奠基作用;肤施会谈后,他们积极帮助张学良从事联共抗日的准备工作;西安事变中,他们在前、中期起了很好的作用,后期发动了以救张为目的的二二事件,起了不小的负作用。综之,他们功大于过  相似文献   

12.
兵谏扣蒋后,出于对杨虎城部队的不大放心,中共中央两次致电提醒和督促张学良应将蒋氏牢靠掌握在自己手中,此乃张学良坚请蒋氏移居的真正原因。为此,张采用了多种方法,却均遭蒋氏坚拒。随之,张以伪装“悔祸”和假意答允尽快送蒋回京的办法,达到了让蒋移居的目的。蒋态度由硬到软的转变,亦以同意移居为开端。蒋氏的态度转变和张学良为引导事变走向而施展的“骗”蒋移居小谋略,都应视为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的爆发不仅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张学良、蒋介石个人冲突的产物。由于蒋介石、张学良矛盾的存在,民族矛盾才在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走的是一条从比较开明的新军阀到为了国家复兴和民族的解放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人生道路。“九·一八”事变摧毁了张学良做为一个新军阀的基础;“家仇国难”使‘抗日救国”成为张学良的主导思想;为实现“抗日救国”伟大目标的艰苦实践与探索使张学良成为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5.
在张学良的政治生涯里,爱国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地方主义居于从属地位。东北易帜体现了张学良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在九·一八事变中,影响和支配张学良作出不抵抗决定的则主要是地方主义因素;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他爱国主义与地方主义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就“西安事变”本身讲,它“是国民党内部在抗日问题上与国内改革问题上,因政见不同而发生的”,但是促成这次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则是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一次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内部围绕解决事变分为武力讨伐与和平解决两派。史学界对其中何应钦的“武力讨伐”策略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文章就何氏这一策略的背景,其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及目的等方面提出一些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博弈论视角下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弈论作为分析利益冲突与妥协的工具,它为正确客观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理论视角。张学良、杨虎城基于理性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而发动了西安事变。面对由事变引起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张、杨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在理性决策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挫亲日派等派别的阴谋,成功化解危机,与蒋介石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协议。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相互妥协下,蒋以"人格"保证履行协议;张学良在未得到中共和杨虎城的同意时,亲送蒋返回南京,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9.
六十多年前,杨虎城将军创建的十七路军与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而国内形势出现了重要转折。十七路军发动西安事变,首先具有深厚的阶级底蕴。这支部队的最早班底,都与反动势力不共戴天,有着强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思想,存在着革命性。其次,十七路军不断追求进步,接受进步思想和主张,追寻、顺应时代潮流,这是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思想底蕴。第三,十七路军中凝聚着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受爱国主义思想的总趋动,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发动,体现了十七路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其伟大的历史功绩载入史册。本文从“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动者──东北军的抗日意识这一角度,论述“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