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藏族传统社会,丧葬的形式有多种,有天葬、火葬、土葬、水葬、塔葬、楼葬、崖葬等等.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葬仪的选择亦各有差异.从藏族传统社会葬俗的历史流变中可以发现,葬俗的演变与社会进步、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斗争与相互影响以及特殊的自然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人们对天葬的选择与对土葬的选择一样,只是对一种适合自己民族生存方式的丧葬形式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正好契合了某种教义的精神,但并非直接出于宗教伦理的考虑.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丧葬习惯。这些丧葬习惯各式各样,充分反映了各个民族自身的特点,反映了各个民族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国少数民族的丧俗,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土葬、火葬、水葬、风葬、天葬、野葬、塔葬等几类形式;并在每一个大的形式下又有其具体的内容,或者在同一个  相似文献   

3.
西藏的天葬和汉地的土葬,在形式上有诸多的不同。天葬的灵魂观念归宿于天,在那里获得"中阴得渡"的状态;当下汉族人的土葬灵魂观念一般归于土,体现生于土归于土的终极意义。一个是属于天的灵魂,一个是属于地的灵魂。天葬要做人生的最后一次"施舍",取得进入"中阴"的资格。土葬的观念中一定要保持尸身完整,以便灵魂来临的时候,有一个完整的依托身体。这样的天地灵魂却在新都桥的一个藏族天葬台内共居,一边是上天的"解尸坛城",一边是土葬的坟茔。这种天地灵魂共居在四川的藏区是特例,但这里的灵魂共居还透露出两种文化背景:一是汉人信仰藏传佛教后进行天葬;二是藏族人认同土葬,并且埋葬后与汉族的坟茔并列,反映了川藏地区汉藏文化的交流共融发展的良好关系。这样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发展研究,在民族学上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文明包容、交融、发展的特例研究。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僧众的葬制,梵华嫁接的色彩非常明显。僧众丧葬模式主要有水葬、土葬、火葬、露尸葬等,但每种葬式的流行程度有别。土葬是此时最主流的僧尼丧葬模式,且最符合中华礼制的基本要求,是调和华梵之间文化矛盾的比较好的手段。颇有特色的露尸葬,因其最有印度佛教特色,在此时的僧众葬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选择水葬或火葬的僧众则相对较少。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只有隋唐时期才有如此多种类的僧众丧葬模式,这是隋唐这个绚烂时代赋予的特殊的文化特征。在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僧众葬制既都无一例外地受印度佛教的影响,建构在佛教义理的基础上,又努力寻求着中华礼制的认同,佛教的信仰与儒家的五常在此时已经有了很好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藏族人独具特色的天葬、火葬、土葬习俗及其渊源后指出:苯教和佛教的有关理论、生态环境以及外来葬俗是天葬形成之最基本因素;古代氐、羌之民的火葬习俗和佛教徒的火葬之俗是藏族火葬习俗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苯教“自然崇拜”与“回归自然”的观念是土葬最原始、最直接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宁武悬棺     
我曾多次见过悬棺,比如长江三峡兵书宝剑峡中的悬棺,四川大宁河上的悬棺,宜宾的人悬棺等,若不是亲临山西宁武,我真的不会相信在这黄土高原上也会有如此神奇的悬棺群。我国丧葬的形式多种多样,土葬、火葬比较普遍,水葬,天葬、树葬也常见,即使是悬棺葬这种处理尸骨的特殊方式,古代长江以南也不以为鲜。而宁武悬棺,其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感觉之神,实属罕见。有科学家论证,除宁武悬棺之外,无论何种形式的悬棺在我国北方地区都未曾发现。小石门村是宁武县涔山乡的一个小山村,位于管涔山深处。我从一个叫东镇的地方乘车出发,沿着崎岖不平…  相似文献   

7.
元、明、清三代都定都北京,所以北京有许多明皇陵和清皇陵,但却没有元代的皇陵。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蒙古人的丧葬习俗说起。早期的蒙古人流行"天葬"。人死后,死者亲属将其尸体放到荒郊野外,任凭鸟兽食尽或自然腐烂;也有实行露棺墓葬的,即把死者的棺木放置于地面,不掩埋;而最流行的一种葬法是土葬。土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土葬后起坟头,另一种是将尸体深埋地下,不起坟头,掩土后驱马踏平,然后种上草或树木,不留任何痕迹。元代的皇帝死后大部分是用后一种土葬法掩埋的,所以在北  相似文献   

8.
宗法文化在安多藏区亦有全面表现,涉及政权、教权、血缘传递、婚姻缔结、生养死葬等诸多方面。教权强化了政权和族权,政权保障了教权和族权,族权则延续了教权和政权。安多藏区的宗法文化体现出边缘性及混融性两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北方各族葬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葬俗是重要的民俗之一。古代各族葬俗都有自己的特点,尤以各族早期的葬俗差异更大。这种差异,是研究民族源流的重要依据。我国古代北方诸族的葬俗不尽相同,弄清当时每个民族葬俗的特点,将有助于探讨这些民族的源流,亦可借以确定考古发现之古墓葬的族属问题。首先,古代各族的葬俗存在着葬法上的区别。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即:土葬、火葬、天葬。其中  相似文献   

10.
红河流域哈尼族有树葬、水葬、火葬和土葬等多种形式和分类,体现出哈尼族人生阶段丧葬习俗礼仪中的二元多维的人际关系:即现实的人世关系与宗教中的鬼魂体系交互作用的"事死如事生"和原始血缘"过渡性"的人际关系、悲文化与喜文化交互作用避祸求福的人际关系、血缘婚姻家族与地缘性同胞邻居交互作用的血缘与地缘混合的人际关系,并提出了促进哈尼族丧葬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古到今彝族有一种比较科学的有生必有死的生死自然观。反映在支格阿鲁文化里的丧葬习俗有着水葬习俗和土葬习俗反映,而没有火葬的形式。这与近现代彝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差异。支格阿鲁文化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彝族哭唱追悼言辞。  相似文献   

12.
康区藏传佛教在整个藏区的藏传佛教传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全面深入地认识当代康区藏传佛教的传播态势和影响,对于发挥藏传佛教僧尼和信众在康区发展稳定、决胜小康、乡村振兴和治理现代化的积极作用,促进康区藏传佛教更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本人多次深入藏区和国外实地调查藏传佛教的材料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康区、卫藏、安多三大藏区藏传佛教的传播态势,打通藏区、内地、国外三大传播区域,探讨当代康区藏传佛教的传播态势和影响。首先揭示康区藏传佛教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然后分别探讨当代康区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的传播态势,并分析当代康区藏传佛教的特点、问题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宁玛派典籍和敦煌古藏文P.T.996号文献,有证据显示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是在传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受苯教以及藏传佛教等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特殊的宗教群体,并于吐蕃末期传播到安多藏区之今青海贵德、尖扎等地区,从而为藏传佛教初传安多藏区的历史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4.
佛教从西藏较早传入四川藏区主要有三个史证:石渠“卓玛拉康”的修建、毗卢遮那在四川藏区的弘法、公元10世纪末在邓柯一带形成了一个康区佛法弘传中心。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古老教派的影响较大,传承较盛;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共融共存,包容性强;涌现了一批著名活佛和教派创始人;各教派与历代中央政府的联系紧密,一些寺庙和僧人有爱国传统,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规模庞大,寺内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完善,成为格鲁派的势力中心,在藏区有重要的影响。探索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的发展模式,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维护藏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藏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藏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藏区自然环境脆弱、以高寒农牧业产品为主以及藏传佛教影响深刻的现实,鼓励和调动当地人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以藏区实际为出发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藏区特点的人本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尕藏加《藏区宗教文化生态》一书系统性地对藏区的宗教、文化和生态进行研究并试图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分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探讨了藏传佛教对藏区文化和生态的多方面影响,注重藏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重视从宽角度、多层次审视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期望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比较,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使藏族地区摆脱经济文化滞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天葬是现今藏族人民选择最多的一种葬仪。这种特殊的习俗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即藏传佛教中观论“人无我”、断除“我执”的思想。把中观思想引入藏族葬俗的是印度瑜伽僧帕·当巴桑吉和他的亲传弟子、西藏佛教史上觉宇派的创始人女密宗大师玛久拉仲。这两位大师及其教派教义提倡的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觉宇派的灵魂观念,成为藏族天葬习俗产生及普遍流行的最主要原因,并对藏族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传媒是西部社会加速发展的最有利的现代性工具之一,藏传佛教的弘扬也需要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现代传媒作为一种"新事物",由外引入到藏区,使得藏传佛教传统的传播方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在藏区尤其在寺庙和僧侣群体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及效应。藏区的现代化必然带来藏传佛教的现代化,所以,这一社会发展进程将越来越需要现代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四川藏区藏传佛教信仰在老年信徒社会支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以及突发地震灾害后宗教的支持功能的变化.调查表明,四川藏区藏传佛教老年信徒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有:家庭成员、亲戚、邻居、寺庙神职人员、地方政府等.不同的支持来源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支持又在不同层面上调节着藏传佛教老年信徒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宗教信仰对老年信徒来说仍然提供着常态生活中的归属、慰藉以及危机状态下的心理补偿功能.但在宗教世俗化、行为理性化的背景下,宗教对于老年信徒的支持在逐步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