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敏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25-33
在美国,许多华人移民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品行要求很严,期望他们日后事业有成,帮助家庭发财致富,并为父母养老送终。然而,在华人移民家庭中维护中华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执行此类家教并非易事。原因是父母为外来移民,而子女则在美国本土生长,两代人同化的取向和速度都不同。家中不仅充满任何家庭中常见的父子两代的代际冲突,也充满移民家庭特有的跨文化冲突。本文研究了美国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问题,着重探讨矛盾重重的华人移民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如何处理复杂的、不断变动的家庭关系以及移民父母如何选择轻重缓急的策略,依靠社区的力量来确保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欧盟国家移民政策与中国新移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明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05-112
从20世纪末叶移民欧盟国家的地缘群体中,可以看到欧盟主要国家移民政策与当代中国侨乡移民潮形成、发展具有互动关系。随着信息、资金、商品在全球化进程中空前活跃的势态,必然带来人口的相应流动。因此,应当认真追踪剖析欧美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疏通人口流动的正常渠道,规范合法化的移民操作,积极顺应全球化形势下国际人口流动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话说1990年的夏末,阿益来到了上海。 阿益走出上海新客站,站在阳光下的那一瞬间,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先是哈哈大奖两声,然后很得意地想,上海滩啊上海滩,我来闯天下了!然后东张西望,看有没有小马哥、许文强之类的人物在火车站附近游荡。 后来,阿益的一个上海朋友说起自己外公从宁波来到上海,大声喊上海滩啊上海滩,我来闯天下了。阿益听了很吃惊,觉得怎么可能?自己的心理活动怎么就被朋友的外公给盗版了?转念一想,时间不对,应该是自己盗版了外公的。 相似文献
4.
李永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3):41-51
现代性进村推动了农民家庭再生产模式的转变,为农民家庭带来更大压力的同时激活了农民家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进了农民家庭伦理的现代适应,并塑造出“新家庭主义”的伦理观念。“新家庭主义”在农民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为代际合作的伦理实践。代际合作是乡村社会转型期农民家庭资源积累和压力应对的重要方式。由于村庄社会结构和市场区位条件的差异,不同区域农民家庭的代际互动方式和代际合力强弱具有较大差异,从而赋予新家庭主义以丰富的实践内涵。可见,新家庭主义不仅是传统家庭主义的延续,而且在家庭现代化压力的滋养下呈现出复杂的区域类型。新家庭主义的区域类型与经验定位有助于丰富对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性质的认识,它不仅为学界关于中国家庭变迁的争论提供了富有包容性的理论视野,而且为家庭政策的精准施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翻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画卷,伴随着泱泱“中央帝国”坠入任人宰割的屈辱史和奋起抗争、自强不息的复兴史,中华民族形成了4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制度、文化的洪流。洋务运动中派出的百名留美学童,回国后成为了中华民族“实业救国”的中坚力量;北洋军阀时期出国留学的成千上万华夏精英,成为“驱逐鞑虏、还我中华”的民族英雄;建国后留学苏联的新中国学子,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改革开放后每年从几万到十几万人的留学大潮,开阔了国人的眼界,舒展了国人的胸襟,引进了技术、资金、管理、理念,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居功至伟,应该大书特书。本刊从本期起,将分几期,从几个侧面,用纪实手法,把改革开放后留学生移民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归国留学生群体的生存生活发展状况,进行一次全景式扫描,比较他们的成与败、得与失,以期为后来留学者之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新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保国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87-9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从它们中间又分化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格局。影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政策因素的作用。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新变化,处理好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新三代家庭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120-126
在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江汉平原却形成了高比例的新三代家庭结构,挑战了主流的西方现代化家庭理论的普适性,需要给予新的解释。新三代家庭结构具有家庭结构的时空分离、年轻媳妇占主导和代际不平衡等特征。村庄内部的进城竞争、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和家庭内部的代际压力转移共同形塑了新三代家庭结构。在社会阶层分化并固化的趋势下,新三代家庭结构有助于城市化竞争和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但同时又是以代际剥削为代价的。生活在村中的中年人承受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面临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8.
宋全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44-150
中国新移民是指1978年以后移居海外、居留一年以上的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拥有中国国籍或加入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人。在欧洲的华侨华人规模,包括留学移民和非法移民,在260万-320万之间。在欧洲的中国新移民的新特征是:中国新移民的移民类型多元化,其中投资移民成为新移民的突出特征;中国新移民的社团发展迅速;中国新移民的精英人群增加,社会融合程度提高;中国新移民的大众传媒意识和参政意识强烈,华人政治地位显著提升。从规模上看,欧洲已成为中国新移民增长最快的地区;从区域上看,中国新移民已遍及整个欧洲国家;从社会地位上看,欧洲的中国新移民文化素质偏低、社会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李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1):97-101
以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特长的“知识技术型”新移民青年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我国主要移民城市现行外来人口管理政策中相似的“知识与年龄偏好”,提出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长期目标,新移民青年的户籍融入,即取得移入地城市户籍既有特殊意义,又应当具有更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婚房在婚姻缔结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父母给子女购买婚房的现象已十分普遍。文章通过分析城市家庭父母和子女在婚房购买中的理念和行为,透视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新变化。研究发现,中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反馈模式有所发展,但未被彻底颠覆,家庭中抚育—赡养的代际关系得到了延续。然而,代际支持的时空、强度和内容都有了变化,由此形成了新反馈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父母的财产转移提前,对子女的支持力度更大;父母和子女分居不分家,代际互动频繁;子女对父母的支持更多体现在精神情感方面的支持,父母的支持与子女的回馈不均衡,回馈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中形成的农民工研究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局限性。在回顾国内外有关人口迁移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移民研究的新思路在于以城市新移民概念为核心,摆脱城市-农村二元对立的思维,将移民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方式来看待,重点关注城市新移民通过社会融合所引发的城市社会重构,从而带来城乡二元结构消解,最终实现城乡和谐社会的过程。"城市新移民"研究思路的转变对理解我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对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伍海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118-125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0年七省区城乡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揭示了农村网络家庭中养老支持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前农村网络家庭中子女家庭给予父母的养老支持水平较低,且重视经济支持,日常事务性支持与情感支持欠缺。因子女外出就业、结婚而形成的网络家庭中的亲代得到的养老支持显著高于因儿子分家而形成的网络家庭中的老年人;亲代与子代配偶相处得越好,亲代得到的养老支持越多。当前农村网络家庭中亲代家庭与子代家庭在代际支持上“分而不离”,但受居住距离的影响,加之家庭子女数减少,未来网络家庭的养老功能将趋于弱化。在居家养老仍为农村主要养老方式的现实下,为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水平,改变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发展农村养老产业,实现农村养老资源多元化的同时,重视农村现代养老文化建设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为基础,通过构建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运用分组的广义结构方程模型(GSEM)分析代际支持的三个方面和老年人个体特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检验了健康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水平,可以提高代际经济支持效果;农村文化资源的匮乏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资源,农村地区子女照料效果相对较差,农村社区养老设施和人员、养老机构建设、专业护理、医疗设施和人员的规划投入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问卷调查法,以旅游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探究家庭代际旅游的游后体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家庭代际旅游行为中,游后的回忆体验与分享体验对老年人的旅游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②回忆体验、分享体验以及旅游满意度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③回忆体验、分享体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所产生的影响中旅游满意度起到部分中介作用.④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比较可以得出,回忆体验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老年人的旅游满意度,分享体验对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更加显著.家庭代际旅游作为孝道表达、代际互动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使老年人在游后分享和回忆这段经历的过程中,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李明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06-113
通过分析法国的中国新移民人口数据可以发现,浙江、福建、辽宁三个地域性社群移民人口构成,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浙江移民群,性别均衡,平均年龄轻,但总体年龄跨度大;福建移民群,以年轻男性移民构成移民人口主体;而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移民群,则以中年女性构成移民人口主体.地域传统的路径依赖关系、国家制度政策的规制性力量以及市场需求关系的绩效原则,共同构建了三种地域性移民模式的差异格局. 相似文献
16.
龚为纲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2):43-47
分析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可以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启动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分家模式发生明显的历史性变动,主要体现在兄弟分家和父子分家两方面:兄弟间的分家模式从"一次性分家"向"多次性分家"转变,兄弟结婚后越来越多地是结婚一个就分出去一个,而不是等所有兄弟都结婚之后再一次性分家;父子之间,原有的父亲选择与独子或者小儿子一起居住的模式也正在发生改变,父亲与所有儿子甚至是独子分家、形成空巢家庭在全国不少地区成为普遍趋势。分家模式的这两种变动趋势是农村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的直接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曹筱樱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8-7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模式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发生着代际变化,作为青壮年劳动力的两代农民工在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与意识形态影响下,家庭组织结构与功能已逐渐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在第一代农民工的家庭长大,深受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形成其独有的家庭观念和价值体系,希望能脱离农村到城市寻求发展,落地生根,农村家庭对其成员的向心力亦逐渐减弱,形成了一种相对松散的家庭模式。近年来出现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都反映了农村家庭组织状态的变化。新老两代农民工在生存状态及意识发展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现代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现代幼儿园不仅要针对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还要面向儿童开展有关“家庭生活”的教育。美国幼儿园普遍开设了针对儿童的家庭生活教育课程。以美国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公立学校的幼儿园为例,其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具有体系健全、结构清晰、内容呈螺旋式排列、配套资源丰富、与其他领域有机融合等特点。我国幼儿园课程虽然也有“家庭”相关的内容,但相对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美国幼儿园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对我国幼儿园完善“家庭”教育课程的体系与结构、内容与资源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移民的基本政策、移民安置规划、公众参与、移民的组织机构及责任四个方面 ,对中国移民政策与亚洲银行移民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 ,找出之区别 ,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20.
杨蓓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0):36-44
非洲的中国新移民不仅面临着新的地理环境特有的疟疾这样的健康威胁,还面临着与国内迥然不同的求医环境。基于2013年-2014年在赞比亚的田野调查,通过观察中国新移民患疟疾的经历与他们对疟疾这种健康风险的认知过程,以及他们在赞比亚多元医疗环境下的求医策略,研究发现: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中国患者不太倾向于选择赞比亚本地普通医院,而青睐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诊所。但与此同时,部分中国诊所以赢利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在这样复杂的求医环境下,赞比亚卢萨卡的中国患者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套他们自认为可靠的求医策略来保障自己的健康与权益。中国新移民在全新的跨文化环境下对这套求医策略的不断实践,反映了他们对非洲目的地国家社会文化与医疗环境的不断适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