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侯芳  郭亚军  易平涛 《管理学报》2012,(5):749-752,757
以评价者为节点,评价者之间偏好相似性测度为连接的网络为群体偏好网络,讨论了评价群体在偏好网络均衡状态时3种不同网络结构(星形网络、闭链结构和完整网络)的群体评价信息集结方法,将具有网络结构信息的节点数据转化为平面数据,提出了平面密度加权平均算子和平面密度加权几何平均中间算子。给出了平面数据的划分方法及平面密度算子的趋同性测度,并将算子应用于各网络结构的评价群体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调度模式不同,协同制造模式下企业之间的调度模式极其复杂。协同企业间的加工工序路线并不固定,且不同类型产品具有不同的加工路线网络。为此本文针对平衡型、瓶颈型、跳跃型、混合型四类具有典型特点的协同制造网络Gp进行分析和设计;考虑制造企业同类产品合并加工策略,构建基于连续加工量的分段生产成本函数;通过设计合理的订单最早交货时间和最晚交货时间,对订单交货进行时间窗口约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制造商生产成本Wcm、订单等待Wsk(Qk, T'k)和提前完工库存成本Wsk(Qk, T″k)、延期惩罚成本构成Wlk(Qk, T'″k)的目标函数。为求解该模型,创新性将蒙特卡洛思想引入蚁群算法,提高蚂蚁选择合理性,避免局部最优;同时,采用移动窗口[min, max]奖励机制,并且对信息素奖励乘以平衡系数k(N)提高奖励可信度,加快搜索速度并提高求解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构建调度模型合理,可以获得优化的调度结果;同时,本文提出的蚁群改进寻优算法具有良好的求解速度和收敛性,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债信评级是通过评级体系确定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大小。根据单个指标违约鉴别能力大小的遴选来建立评级指标体系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用违约鉴别能力强的单个指标组成的一组指标,其指标体系的违约鉴别能力却不一定强。本研究基于一组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的违约鉴别能力最大标准,构建了小企业债信评级体系。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将单个违约鉴别力最强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的b值,与本文建立的整体违约鉴别力最大的指标体系的b值对比,证明了单个违约鉴别力强的指标,组合起来的体系违约鉴别力不一定也强。在构建债信评级指标体系时,应关注指标体系整体的违约鉴别力,而非单个指标的违约鉴别力。二是在由nn-1个指标构成的两组指标中,根据两组指标体系的非违约客户的综合得分Si越高,则Si偏离非违约状态(yi=0)的距离越大;违约客户的综合得分Si越低,Si偏离违约状态(yi=1)的距离越大;则布莱尔分数b越大,指标体系鉴别力越强的思路来遴选违约鉴别能力最大、而不是单个指标违约鉴别能力最大的一组指标体系,确保了评级体系具有最大的违约鉴别能力。三是在相关系数大于阈值的一对指标中,删除违约鉴别能力b值小、即区分违约状态能力弱的指标,既避免了指标体系的信息冗余、又避免了误删区分违约状态能力强的指标。实证表明:一是由于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单个违约鉴别力强的指标,组合起来的体系违约鉴别力不一定也强。二是非财务指标在小企业债信评级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子中介中多属性商品交易过程表现出的依赖第三方评价的情形,在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处理第三方评价或反馈信息基础上,给出了一种考虑第三方评价的多属性商品交易匹配方法。首先,将买卖双方给出的多种信息形式的供需信息转化为统一的带有累积分布函数的信息;然后,将第三方评价主体给出的多种信息形式的评价或反馈信息也转化为带有累积分布函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度买卖双方在考虑第三方评价或反馈信息下的综合匹配满意度,并考虑将买卖双方商品交易中综合匹配满意度最大化以及中介收益最大化作为目标,构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进一步地,通过基于隶属函数的加权和方法将其转化为单目标优化模型,通过求解得到最优的匹配结果。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来说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考虑多指标模糊关联的服务制造网络协同绩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服务制造网络伙伴协同绩效评价问题中指标之间具有关联性的特点,给出了一种考虑多指标模糊关联的评价方法。首先,构建了服务制造网络伙伴协同绩效评价的框架和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将模糊语言信息转化为Two-tuple linguistics以及对TAC(Two-Additive Choquet)积分算子进行扩展,对Two-tuple linguistics形式的指标关联信息与评价信息进行处理和集结,从而获得交互性协同和互补性协同两个维度的评价结果。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给出方法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此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模式是基于校园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交互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进度和方式,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的练习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收集反馈信息后,学生再通过自我评价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7.
将社群化制造网络作为一种适应社群化制造模式、匹配海量社会化服务资源的组织形式,应用综合评价理论与技术、通过调节网络结构参数,从微观至中观层面粗粒化评价过程,应用社会行为映射理论假设讨论具有前置反馈特征的社群化制造网络优化方法。首先,模拟测算不同假设下的社群化制造网络结构参数及其变化,如假设不同边缘分布随机变量通过高斯copula函数得到群体判断的联合分布,应用犹豫模糊集表述社群判断。其次,通过测算不同参数下基于社群间节点调整的网络结构熵和基于连接的冯诺依曼熵,对社群设置前置反馈,包括不同参数条件下,社群状态分布的占优形式,社群规模控制范围和连接形式。最后,讨论了前置反馈对社群组织的潜在影响,以期进一步改进社群化制造网络组织管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现有非预期产出问题集中于环境DEA效率评价,普遍以弱可处置性与负导向为前提,无法适应管理效率评价中超预期产出的"策略可处置"、"多维效率扩展"与"评价导向交融"特征。相对现有进展,针对环境DEA弱可处置性的局限,归纳了超预期管理效率的多维合作策略与对应策略作用下的效率溢出效应;针对超预期管理效率策略化评价的非径向测度基础,界定多维合作策略贡献,形成了"投入"合作与"产出"分配意义上的效率评价方案;针对传统DEA方法模糊评价结果不可比难点,引入合作博弈思想构建CSG-DEA模型,统筹了隐藏效率的评价信息再提取与策略联盟收益分配权重折算需求。案例应用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方法与策略有效、可行,能够为评价导向特殊、考虑多维合作策略的超预期管理效率评价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非平稳需求下考虑碳配额的多期、多需求情景的三级供应链选址-库存问题,构建了库存策略(tsS)下供应链运营期望收益最大化的两阶段选址-库存随机优化模型,依据供应链企业不同着眼点下的决策流程,提出了一种三步骤的分层级启发式算法,该算法包含了选址导向和需求导向的两种子问题序贯求解模式。数值算例验证了在不同问题规模及需求类型下算法求解的有效性,同时分析了供应链网络设计、各成本占比和运营收益对不同供应链成本结构、需求不确定性与碳配额的敏感性,并给出了管理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制造企业多价值链协同数据空间数据体量较大、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对象粒度大、数字资源边界模糊带来的数字资源聚合识别问题,本文基于语义理论对制造企业多价值链协同数据空间的数字资源聚合识别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构建了制造企业多价值链协同数据空间的数字资源聚合模型;其次,提出了制造企业多价值链协同数据空间领域相关度计算方法;再次,基于概念度分布、D-S证据理论,引入信任函数、似然函数,提出了制造企业多价值链协同数据空间语义网络节点发现方法,形成了系统的数字资源聚合识别方法。以某电力装备制造企业数据为样本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制造企业多价值链协同数据空间语义网络连接紧密、语义清晰、体系明确,所提出的方法聚合效果好、纯度较高,能够为智能工厂数字资源聚合、知识资源发现、知识服务、智能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1.
云制造环境下的智能服务单元具有自适应学习能力,并通过社会关系与其他服务进行资源传递、信息共享交互,协作完成复杂制造项目。根据云平台上制造任务关联性与服务协同性的新特征,提出考虑学习与协同效应的制造任务双边匹配决策方法。由于云交易的重复性、动态性,服务通过多次参与任务积累知识提升服务质量,构造基于学习效应模型的主体动态能力计算方法,运用期望效用理论聚合双方满意度。同时,应用协同网络刻画服务社会关系,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计算服务间协同满意度。从而构建以任务、服务满意度、服务间协同满意度最大化的一对一双边匹配多目标模型。通过汽车云制造实例运算得到最优匹配方案,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并与一般双向匹配、考虑学习、考协同效应的3类模型比较,证明本文模型的优势,更符合实际制造场景要求。  相似文献   

12.
产品服务供应链在向客户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服务的嵌入增加了供应链协调的复杂性。考虑产品服务的双重需求,在分析各主体的运作行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多个制造商和多个销售商的多主体供应链网络;运用变分不等式刻画了制造商层、销售服务集成商层和需求市场的最优运作行为及其达成均衡的条件;最后,通过修正投影算法对数值算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中的产品与服务均衡流相互影响,其中,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了产品需求;降低产品的售价将有利于服务价格和效益的提升。研究结论进一步印证了在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中承载于产品的服务将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多生产单元制造系统整体效率,在其系统内开展面向并行制造的协同调度研究,在考虑运输、换线等时间的基础上,构建多生产单元并行协同调度模型,采用并行分段协同遗传算法求解;在此基础上,将所研究协同调度方法应用于某复杂机电产品多生产单元制造车间,并与变批量调度与等批量调度比较。研究表明,所提的并行协同调度方法可以显著提升生产单元效率,提高生产单元设备和人员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具有无标度特性的港航系统网络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炜  邓贵仕  武佩剑 《管理学报》2008,5(3):381-384,417
在对复杂网络的形成、特性和代表性研究成果简要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航运网络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国际航运网络表现出的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对其存在的一些个性进行了分析。将港口产业与港航服务企业等效为产品网络中的主导产品与其互补产品,将航运企业等效为消费者,通过对产品网络中网络效应的分析,以及对消费者两阶段预算分配过程的研究,对港航系统产品网络中网络效应特性的内生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某些特定领域内复杂网络统计特征源于产品系统的网络收益对产品效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is the seed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s innovations have become more complex, organisations are driven by an increased need to collaborate in order to combine specialist capabilities to meet emerging market needs. The life sciences are one sector wher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highly evid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generating networks within the life science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drivers of collaborative endeavours and investigates how knowledge networks linking the capabilities of public research centres and commercially focused pharmaceutical organisations can be managed to deliver the required synergistic benefits for partnering organisations. Three case studies of functioning university–industry knowledge networks are analysed and a model reflecting their network's life-cycle phases is presented. The discussion identifies the specific challenge posed at each of the network's development stages, together with the management process required to secure sustainable knowledge creation and effective transfer of this knowledge into innovation-generating R&D.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信息处理理论视角,探讨复杂产品制造企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复杂产品制造敏捷性的课题.信息技术能否推动制造敏捷性在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企业通过识别复杂产品制造的信息处理需求,构建网络层级与网络中心度高低不同的信息处理网络结构,并引入相应的管控方式,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促进复杂产品敏捷制造的目标.信息处理网络与管控方式的相互适配可发展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它包含信息分解,信息加速与信息共享三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能否推动企业制造敏捷性的核心因素.本研究从动态的视角打开信息技术与复杂产品制造敏捷性的过程"黑箱",对发展信息处理理论与推动中国企业复杂产品的敏捷制造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discusses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the micro-mechanisms of Burt’s concept of brokerage for inter-firm business networks from a governance perspectiv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qualitative metasynthesis, research gaps are first identified in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se micro-mechanisms and then filled with interpretations, stemming from a qualitative metasynthesis of 13 in-depth case studies on brokerage for business network environmen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ree related element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 the brokerage process: the enabling factors for brokerage in business networks; the brokerage activities, particularly the combination of “bonding”, “bridging”, exclusion, and moderation/negotiation in different network configurations; and the outcomes of brokerage for business networks. We argue that network managers should take care of these elements when using brokerage to govern business networks. For example, the positional factors of agents in the network who take over brokerage functions need to be monitored and a balance of their embeddedness in the network and independence of focal firms should be safeguarded. Moreover,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brokerage should be steered and controlled in order to generate network benefits such as a higher collaborative stance of the partaking firms or learning processes amongst them.  相似文献   

18.
Several trends in society in general, and manufacturing in particular, have changed the way business was made in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setting new requirements for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The research question being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ability to build computer-suppor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able to cope with current and future requirements. For this matter, a hypothesis based on the holonic and multi-agent paradigms is proposed. The paper describes a holonic architecture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a prototype system (named Fabricare) for manufacturing orders scheduling based on that architecture. A negotiation mechanism called ‘contract net with constraint propagation protocol’ was developed for regula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olons in the system. This protocol also implements a negotiation-driven scheduling proced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