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宋代与南洋地区航海贸易兴盛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中国与南洋地区航海贸易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探究其原因,除当时存在的特定历史条件外,主要还得益于两宋政府制定了有利于往来的航海贸易政策及和平稳定的外交方针,它保障了贸易双方的平等互利。同时,中国南方港口与南洋地区海上航线的开辟和成熟,也是航海贸易繁荣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调查发现80%以上的航海事故由于人为的失误,许多重要能预防事故发生的信息,没有被使用;在基本的航海技能或使用设备的能力方面的任何缺陷;更多是因为在使用航海设备和有用的信息的翻译方面的简单错误。航线计划的主要要素有:评价相关信息;计划预计的航线;考虑主要的条件制定航线计划;针对计划连续不断的监视船舶的航行。所以航线设计的正确与否对航行的安全起到关键保证作用。一、首先要明确远洋船舶航线设计的责任。在大多数远洋船舶中船长将准备航线设计的责任授权给负责保管航海仪器和出版物的驾驶员(二副)。在开航之前,航海驾驶员将根据…  相似文献   

3.
1651年的《航海条例》是克伦威尔政府为打击贸易对手,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而颁布的一项限制性法案.法案在英荷争夺世界贸易霸权的背景之下产生,与重商主义的盛行密切相关,是战略与经济因素密切结合的重要典范.《航海条例》沉重打击了荷兰的海上贸易,促进了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制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外史料、特别是英国在南中国海自乾隆年间以来的测绘史料和航海志,介绍和研究了英国海军海图官局及日美法德四国近代测绘南沙群岛海域、即水文地理调查历史.探讨了高尖石及子虚乌有的1866年英国人蒲拉他士漂流东沙群岛、神狐暗沙与霍尔斯布尔格1821年绘制的南沙群岛海图,并且着重研究和考述了二战以前几个西方国家在南沙群岛的秘密水文勘测,这包括:英日1926年至1939年在南沙群岛、即“危险区域”的秘密勘测,以及美法两国在这一区域的一些秘密水文调查.指出:将17世纪以来的行船航海时对南海诸岛各险礁暗沙的经纬度测定落实在方格或标经纬度的海图上并不难,但是后来的行船者发现有的标在经纬度海图上的险礁暗沙并不存在,只是今天的三沙市地图却全单照录了,应当纠正.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主要海权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和俄罗斯的海运航线战略入手,分析各国海运航线战略的总体趋势,分别为坚持以海权建设为总领,更加关注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积极关注海洋科技的关键环节和逐步强调前瞻性的新航线问题。分析国家海运航线战略对海洋建设的影响,包括助力海权建设、海洋经济建设和稳固海洋新格局地位。指出各国海运航线战略对中国海洋建设的启示为重视海运航线与海权建设的联系,强化海运航线与经济贸易的互动,将海运航线的科技因素作为关键,积极研究北极航线等相关新问题和将营造和谐海洋局面作为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6.
宋代对外航海贸易发展较快,在其时的东亚乃至更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国际贸易体系.在此体系中,宋不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大宗商品贸易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宋代对外航海贸易可以分为北宋早中期和北宋晚期、南宋时期,不同时期对外航海贸易对经济的作用不同,占财政的比重也不同,对此进行量化估算更能显性地说明宋代对外航海贸易对经济、就业等的拉动作用,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航海贸易原因.  相似文献   

7.
1812年,东印度公司布萨地区种马厂总监兼兽医穆尔克罗夫特装扮成朝圣者,对中亚地区进行了探察,私自越境进入中国西藏,非法查勘玛旁雍错的水文状况,调查该地区的羊绒贸易和俄国的商品渗透情况。通过对这一地区市场潜力的评估和搜集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报,穆尔克罗夫特提出了英国的中亚战略,并预测了未来英俄在中亚的大角逐。  相似文献   

8.
两岸贸易与台湾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988-2008年的经济数据,利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两岸贸易与台湾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台湾经济增长与两岸贸易及其进出口构成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两岸贸易明显促进了台湾经济增长;对大陆出口有力推动了台湾经济增长,自大陆进口则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把英属新英格兰视为英国经济的边缘地带。然而到18世纪,英国不得不面对来自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强有力竞争,涉及海外贸易的诸多领域。为了掌控北美殖民地的发展,英国逐渐调整了殖民地政策。但是,新英格兰经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加强,在大西洋世界中成为英国的重要竞争对手。围绕《航海条例》《蔗糖法》等法案,新英格兰与英国展开了多方面的博弈,对北美殖民地与母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厦门台湾保卫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841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英国首相巴麦尊曾指示英国侵华军头目懿律和义律,要在中国东海岸某处,占领一个海岛。这海岛就是指厦门或台湾。为了占领厦门或台湾,英国侵略军在进攻广东前后,三次攻击厦门,六次进犯台湾。然而,侵略军并未得到什么便宜。厦门和台湾军民以辉煌的战果,引得世人的瞩目。英国侵略者之所以这么看重厦门和台湾,就是因为厦门和台湾物产丰富,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在贸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元代官营航海贸易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朝推行大规模的官营航海贸易活动,其航海贸易制度主要有三种:使臣贸易、斡脱贸易和官本船贸易。它们各有渊源,其形成、发展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私人贸易的发展,阻碍了海外贸易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情况,利用1978——2012年度台湾对大陆出口额数据,运用ARMA模型对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金额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了短期预测。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在逐年增加,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这一结论为今后大陆与台湾贸易合作提出指导性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对于台湾制定对大陆经贸政策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14世纪开始,英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航海法》,以使英国的本土商船垄断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贸易。尽管它们未曾获得预期的效果,但仍在英国法律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651年《航海法》是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法案,它使得英国的航海业和商业得到飞速发展。1815年后,随着现代化和工业革命的深入,重商主义政策逐渐让位给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外交崛起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航海法》于1854年被正式废除。通过对英国《航海法》历史性的考察和脉络性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英国航运立法的规律及其外交往政策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和英国服务贸易TC数值、RCA数值以及服务贸易开放度进行测算,衡量中国和英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两国在服务贸易各部门的优劣势,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在建筑这一服务贸易项目下国际竞争力比较突出,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领域发展迅速,目前该类服务竞争优势已经超过英国;英国在金融和保险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竞争优势比较突出。据此,对中国如何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以及英国正式脱欧后中英两国服务贸易如何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2-2009年的经济数据,利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闽台进出口贸易对福建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经济增长与闽台进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闽台进出口贸易有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从李氏朝鲜的《备边司誊录》中寻找有关古代上海地区参与东亚海上贸易和其他贸易活动的信息资料,发现上海地区的船商、水手曾是积极的海上商业力量。史料记录了几条贸易路线上的活动信息,一是上海长江口直发日本长崎,二是北洋航线上的贸易活动,三是南洋北洋之间的航线。从《备边司誊录》的官民问答中可以看出不同航行的路程信息。李氏朝鲜备边司对漂流遇难者会给予经济形式的抚恤,构成特殊的贸易形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海港众多的国家,汉代我国境内的海上贸易地不可能仅有合浦、徐闻等岭南地区,其贸易线路必定向国内延伸拓展。汉代考古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出土不少岭南遗珍,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亦发现岭南和江东遗物,由此可以推断,两汉时期中国沿海至少存在三条海上航线:岭南地区至长江下游、长江下游至山东半岛,以及长江下游至辽东、朝鲜半岛。这三条航线均与长江下游有关,长江下游在其中发挥了枢纽的作用。三条航线的出现,亦反映出东亚海域贸易网络雏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中的台湾与大陆周文顺鸦片战争中遥相呼应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作为我国东部海防屏障的台湾,也成为主要战场。早在战争之前,英人就企图在台湾获得“立足点”,以便向中国倾销鸦片。①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巴麦尊则明令侵华英军:在中国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美英围绕贸易、投资、石油、航空、通讯等领域在拉美地区展开了激烈竞争。在贸易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新兴工业品中的优势,日益挤占英国在拉美的市场;在投资、石油和航空竞争中,美国作为最大的债权国,对已经变成债务国的英国具有很大的优势;在通讯业领域,美国利用强大的财力打破了英国在拉美的电缆垄断。  相似文献   

20.
对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进行概括,认为闽台农产品贸易规模、比重增大,贸易品种集中。对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加强,双方市场均为对方认可,台湾对福建出口增长带来福建出口台湾农产品更大的增长幅度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的相关建议:(1)制定市场对接保障措施;(2)扩大从台湾进口农作物优良品种;(3)落实相关贸易政策并制定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