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993—2007年15年间贵州省获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从立项年代分布、项目类型分布、项目学科分布、立项机构分布、项目内容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获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总量较小,学科分布发展不平衡;获准立项的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比例偏底,权威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型青年骨干人才缺乏;项目高度集中在少数科研院所,而大部分单位尚未有承担国家社科项目研究的能力。因此,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要把握立项重点,关注特色学科,通过整合学术资源,加强机制建设,重视项目培育等措施,着力提高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数量和质量,以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湖北省1993—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社会科学界国家课题立项较多,15年来立项总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三位,但近5年占国家课题的比例明显降低。高校承担了湖北省80%以上国家课题的研究任务,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北大学5所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立项课题占立项数的76.6%。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政治学、法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宗教学、中国文学、民族问题研究、社会学等学科在省内排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对1993-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22个学科获准立项的13000余项课题进行了多角度地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最高级别的人文社会科学系列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所资助的国家课题在逐年增多,但在地域分布上,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学科研究最普及最深入,立项课题最多的地区;立项单位的分布特征是:以综合性部属高等院校为主,不同类型单位的立项数量差异悬殊,立项数量在地域、单位和学科之间不平衡.这当中既有各地域各学科各单位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存在我国社会科学科研资助制度设计及其实施方面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陆续揭晓。我校共获10项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刷新了我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总数纪录,进一步彰显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实力。一年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对1993—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22个学科获准立项的13000余项课题进行了多角度地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最高级别的人文社会科学系列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所资助的国家课题在逐年增多,但在地域分布上,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学科研究最普及最深入,立项课题最多的地区;立项单位的分布特征是:以综合性部属高等院校为主,不同类型单位的立项数量差异悬殊,立项数量在地域、单位和学科之间不平衡。这当中既有各地域各学科各单位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存在我国社会科学科研资助制度设计及其实施方面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脚步刚刚迈进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3号文件。犹如一声惊天的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暖了全国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心扉,人们奔走相告: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相似文献   

7.
《江海纵横》2009,(6):F0002-F0002,F0003
一等奖(共5项)1.《执政成本论》[著作]季建林(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时事出版社2008年8月 2.《转型与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南通》[著作]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 3.《理性、权力与经济繁荣—奥尔森经济增长思想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8.
中央[2004]3号文件提出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了要进行理论创新和具有中国特色。这对于当前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为此联系这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设成就进行提纲挈领地回顾与展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四川哲学学科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峥嵘岁月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奋斗之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哲学学科经历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前进阶段,自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的繁荣发展阶段,从21世纪以来直到目前的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新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在新时代里,四川哲学学科还将紧随国家学术热点,扎根巴蜀、放眼世界,立足传统优势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宗教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以2006-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民族研究立项材料为样本,利用SPSS15.0和ROST NAT软件,对立项数目、机构、学科、议题、成果形式、研究群体等进行频数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近年更加重视民族问题研究;民族类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属于民族研究中坚力量;学者多从社会学、文学、哲学等角度对民族人口迁徙与流动、民族史料与古籍、民族语言与文学、民族伦理与道德等热点问题展开研究;藏族、回族、苗族等属于重点研究民族;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和谐社会、民族传统等属于民族研究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2.
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知识贡献的重要领域与热点区域,但目前对中国人文社科各学科间的跨学科研究的规律、趋势等还缺乏较为完整的梳理与研究。本文利用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从作者、机构、期刊三个层面对人文社科21个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情况进行了描述与总结,并建立了学科的对外贡献度与对外依赖度测量模型,重新解析了人文社科各学科之间的学术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3.
11月22日,2011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在苏州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苏州大学承办。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回顾了四川省社会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四川省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所走过的路程。从恢复发展期(1978—1990)、快速进步期(1991—2000)和全面发展期(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及学科建设与学术成果两个方面,对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始终立足西部、对话国际、力争前沿,以研究西南地区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基础理论与规律,回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与人口问题,探索西部地区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方法与路径,记录西部地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群的日常生活机理与民风民俗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政治学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在知识增长、学科建制、知识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对标国内一流政治学学科建设,仍然存在不小差距。未来四川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应该确立“有队伍、有成果、有平台、有质量、有影响”的发展目标,围绕基础理论研究、学术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布局、学科方向凝练等方面,进一步聚合全省政治学教学和研究力量,力争推出能够代表四川省政治学研究特色和研究水平的高显示度学术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发展贡献四川智慧。  相似文献   

16.
17.
石河子大学是1996年由原农业部所属的四所学校合并组成,经过“九五”的建设与发展,“十五”初期被国家列为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并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共建,2008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大学并校以来,根据新疆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由以农医学科为主的单科性院校向经、管、文、法、理、工、农、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转型。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为学校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出台和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启动,使学校社会科学全方位地跨入“黄金发展期”。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依托边疆地缘优势和民族区域特色,逐步建立起科研组织比较完备的社科创新体系框架,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发展迅速的社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全球治理效果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存在内在关联,全球治理的"实效"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勃兴,而全球治理的"失效"则会加速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衰落。从实践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治理中面临"失效"境地,比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在全球治理中的"失效"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治理中逐步发挥出"实效",比如当代中国经济理论、"和谐世界"理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治理中的"实效"。因此,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视野转向",运用其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并促进它的全球传播。  相似文献   

19.
20.
近十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面向高校管理人员开展了专题线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管理人员视角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存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成果转化不够畅通等问题。受访者所在高校的性质和类型、学科领域、行政职务和职称、年龄等因素会使其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产生认知差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应从夯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引育力度、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改革、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