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近3年,阿坝州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区,也是我国羌族人口聚居的核心区,国家在灾后重建中抢救与保护羌族地区民族文化,专门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紧抓文化部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契机,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为研究核心,对阿坝羌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文化类型与藏回 汉族和谐共生的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推动后灾后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所有项目."汶川大地震"给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传人、文物、精神、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同时在客观上引起了全国、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
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羌族文化受到严重破坏,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影响,文章以“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笔者根据实地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对“瓦尔俄足节”的传说、历史以及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和地震对其影响进行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瓦尔俄足节”的保护与传承方式,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尊重当地人的意愿的前提下,提出对“瓦尔俄足节”进行合理开发与引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与破坏,导致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危机后的长期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羌族音乐是羌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对羌族人口聚居区域的破坏也给羌族音乐这一文化形式带来了重创。在震后羌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文化游牧""感情漂移"和"文化夷平"是当下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对以羌族音乐为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方面需要学界的积极引导和激励,让广大羌族民众产生自我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发展民族经济,处理好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翔实记录,建立基于Web的羌族文化交流平台,使羌族文化遗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传播。文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既能为羌人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丰富资源,亦将支撑起汶川地震后羌寨的"文化观光"产业。但如何以"信息化"为契机,实现羌族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政府、学校和社区间的合力,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融入羌族社区的灾后重建之中,并注重彰显羌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羌族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在对羌族“释比”的来历和社会角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释比”的传承过程,并首次对其谱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羌族碉房和碉楼建筑及其建筑技术是羌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后羌族村寨碉房和碉楼建筑受损情况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总结出羌族传统建筑的一系列抗震技术.提出在羌族村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应重视羌族传统碉房建筑抗震技术的传承和推广,促进羌寨的恢复重建和羌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的经济文化空间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民族区域经济严重受损,羌族文化更是几乎面临着濒危的现状.因此,对这一特定经济文化空间范围里的羌族经济文化受损现状、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提出重建羌族经济文化空间的路径选择,是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震后各级政府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其保护措施的应急性特征较为明显,这种"发展性保护"模式是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理想模式,数年后包括羌笛在内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仍令人担忧。本文采取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阿坝州茂县羌笛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走访调查,并根据样本基础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其有效传承与发展的瓶颈所在,最后从民族文化生态发展路径角度提出相应政策性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传统的民间艺人渐渐消失、传承人的年龄偏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法制保障、传承人缺乏自觉意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人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延续和流传后世的关键,传承性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重庆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渝东南地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予以整体性保护的文化生态区。在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初期,重庆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在传统传承模式“家族传承模式”和“师徒传承模式”下又衍生出“群体性传承”“教育性传承”“生产线传承”三种传承模式。本文通过调查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现状,对五种传承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在生产线模式传承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潜力做了深入分析,总结出在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建设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多采用混合、多元传承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羌族医药文化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世代相承下来的与民族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传统医药文化宝贵财富。羌族医药是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医药文化不仅创造和丰富了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同时在羌民族种族延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传承、弘扬羌族医药非物质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历史形态与现实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如何依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货",借助文化产业化的"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顺利而有效开展,这是学术界、各国政府及相关产业界共同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州米塑,就通过找寻其自身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对接路径,及文化构成要素的沿袭、替代与创新等,使得自身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传承问题更为直接和迫切。在传承问题上,必须重视和讨论三个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的课程配置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师徒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5.
灾后汶川羌文化生态旅游区文化空间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型之一的文化空间的研究日益增多,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的阐释和保护路径这两部分,缺乏关于保护或重构的研究.以灾后汶川羌族文化生态试验区建设为背景,从文化空间与羌族分布的不完全重合性、文化空间存在原因的多样性和上位规划的缺失、忽略了文化的连贯性三个方面,分析汶川文化空间重构面临的复杂局面,并提出重构的四大原则,即尊重本土文化和历史、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步、按区域分层实现和以原住居民为本,希望能够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中的文化空间保护难题.  相似文献   

16.
全球本土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在全球本土化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作为本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不仅不被淹没在浪潮中,而且能进一步彰显自己应有的地位是一个需要受到重视的问题。着重分析全球本土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译介的影响,对译者在非遗译介时关键性词语和信息的把握与处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群众文化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群众文化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向群众文化需求靠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需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进行,由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作为保护传承及利用主体而形成三维构架体系。本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各乡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措施进行探讨,详细梳理了群众文化服务中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四川羌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了独特的羌民俗文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同时带来旅游区民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但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羌族文化带来沉重打击,依靠羌文化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让羌族的文化基因延续下去,羌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不该停止,更要通过可持续的开发模式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羌文化。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遗产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剧烈冲击下面临着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巨大危机,在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结构瓦解的情境下,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虽然国家、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消失的巨大危机,其制度上的原因在于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群体长期被忽略,这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隐忧。只有不断恢复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健全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的若干配套设施,在内生动力层面培育乡村本土的文化精英,围绕文化精英不断提高乡村向心力,修复其在乡土社会传播文化、引领价值的功能,重塑民间文化精英再生机制,方能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向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今天,全世界越来越重视不同民族和不同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首先必须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中国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纳入了国家战略,因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弄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现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