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由于"轻资产"的特性往往估值过高,高溢价合并导致商誉规模庞大,而合并后被购买方无法完成对赌协议为日后商誉巨额减值埋下隐患。本文以2014—2019年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盈余管理对商誉减值的影响。实证显示,盈余管理与商誉减值呈负相关关系:向上的盈余管理水平越高,计提商誉减值就越少;向下的盈余管理水平越高,计提商誉减值就越多。与小规模的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相比,大规模文化产业类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与商誉减值相关关系更加显著。此外,2018年财政部专家提出将商誉的后续计量方式由减值测试法改为摊销法,此政策预期增强了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向下盈余管理动机。  相似文献   

2.
    
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准确性会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但更取决于管理层的预测能力,管理层业绩预告的持续准确性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剔除盈余管理的噪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管理层的预测能力。以2010—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前3年管理层业绩预告偏差的均值度量管理层预测能力,实证考察了管理层预测能力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公司管理层的预测能力越差,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即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也越大;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管理层预测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越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业绩预告的持续准确性可以对外传递公司的盈余质量信息,有利于缓解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一直担忧的业绩预告可靠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数据实证了公司的成长性是否会影响公司管理者操纵盈余,结果表明: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公司成长性越高或经营风险越大时,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而当公司成长性与经营风险并存时,盈余管理程度也会较高。  相似文献   

4.
对赌协议是股权投资领域重要的估值调整方式和风险控制工具,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对赌协议是否有效,一直是实践中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典型的对赌案例进行梳理,就对赌协议中各要素进行分析,认为对赌协议是合法、 有效的.为了控制对赌协议的法律风险,对赌双方对目标企业的业绩预期要合理,不能设置过高的业绩增长目标.投资方可以采取重复博弈模式,第一轮少量投资,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前景有了更为准确的了解之后,再决定是否进行下一轮投资.对赌协议的主体应为投资方和目标公司原股东,投资方应避免与目标公司签订对赌协议.签订双向对赌协议,可以公平地保护对赌双方的利益.在争议解决方式上,采用仲裁方式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改变常用的主并公司视角,结合2011年沪市发生并购的目标公司2010--2012年的财务数据,从目标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角度,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合盈余管理模型,对目标公司在并购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重新审视并购是否能够真正给目标公司带来持久收益。研究结果表明:在并购发生前一年,当年,后一年的三年中,目标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变化;盈余管理行为与并购的绩效评价有很强的相关性,且成正相关,并购可能并未带来真正的绩效改善。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高管薪酬如何受到盈余管理后的盈余影响,发现公司普遍通过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投资收益显著提高高管薪酬水平。进一步研究了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和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控股、股权集中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低于非国有控股、股权分散的公司。说明国有控股、股权集中的公司可以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对薪酬业绩敏感度没有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9—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为获取政府补贴是否采取了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相应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企业盈余管理迎合了政府补贴的差异化补贴标准,而且企业盈余管理弱化了政府补贴的补贴绩效。具体而言,正向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创新补贴越多,创新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越小;负向应计盈余管理或负向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非创新补贴越多,非创新补贴对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越小。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与持股比例较高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效抑制企业通过正向应计盈余管理获取创新补贴与通过负向应计盈余管理获取非创新补贴的迎合行为,同时,持股比例较高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通过负向真实盈余管理获取非创新补贴的迎合行为亦存在一定的治理效果。研究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厘清企业盈余管理与政府补贴的关系,而且对实践中政府创新补贴与非创新补贴的科学配置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现有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仅限定在合并公司层面,鲜有关注母子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以我国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总体上是否存在母子公司之间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母公司会通过转移非全资子公司少数股东损益的形式对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避免业绩亏损或下滑、盈余达标和融资需求的动机越强时,母子公司之间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进一步地,母子公司间的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并没有证据发现其与应计盈余管理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研究结论表明,要格外关注盈余操纵的新形式,警惕更为隐蔽的母子公司之间的盈余管理行为.监管机构要增强对母子公司交易动机、过程及信息披露的监管,以更好地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首先根据我国资本市场上有关企业财务危机的两种特殊情形——特别处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将财务危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然后以2007—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盈余管理对企业不同阶段财务危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越严重;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存在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同时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两者对财务危机发生概率的作用并不受对方的影响;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计盈余管理和财务危机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盈余管理违背了中立性原则 ,误导有关利害关系人的决策 ,此外由于人性的弱点和会计准则的弹性 ,合法合规的盈余管理会发展成为会计造假 ,所以非常有必要控制盈余管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 ,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实证结果表明 ,内部人控制度越高 ,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外部董事持股比例越高 ,盈余管理则越低 ;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 ,则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没有验证“二位一体”情况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的假设和完全独立的监事会能够限制盈余管理的假设。然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原因阐释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控制盈余管理的相关措施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进一步提高董事持股比例 ,以形成董事与股东之间更强的利益联盟、建立和完善真正独立的监事会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委托代理冲突、公司治理机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4~2006年沪深两地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两步聚类分析方法按照委托代理冲突程度高低将研究样本划分为两类,在此基础上对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高委托代理冲突样本中,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并且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低;在低委托代理冲突样本组中,公司治理机制未能对盈余管理行为实现有效的制约,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A股上市中在2010—2014年间实施过股权激励计划的471家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样本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和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回归分析探究上市公司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和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强度越大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而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时间越长,管理层盈余管理水平将下降;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将降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有限注意力理论研究了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商誉减值的“眼球效应”吸引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有限注意力,从而弱化了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即商誉减值遮掩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这种遮掩效应只存在于在非“四大”审计的企业之中。进一步检验了商誉减值遮掩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发现,一方面,企业计提商誉减值遮掩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了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导致注册会计师要求更高的审计费用;另一方面,计提巨额商誉减值集中地剥离了价值毁损型并购的不利影响,通过向下盈余管理储备利润,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未来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2-2012年期间进行股权再融资(包括配股和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SEO公司的盈余管理以及不同产权性质SEO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SEO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分组样本考察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程度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2002-2012年期间的研究样本,还是新准则实施后的研究样本,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都更高.本文的研究拓展了股权再融资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视角,验证了公司产权性质会影响公司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股权质押爆仓事件频频出现的背景下,以2014—2019年我国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股权质押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揭示了外部审计监督对该影响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大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且质押比例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审计监督可以明显抑制股权质押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质押企业通过销售操纵、生产操纵和费用操纵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外部审计监督主要通过抑制生产操纵行为和费用操纵行为来抑制股权质押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上述结果在真实盈余管理滞后一期、增加控制变量以及替换外部审计监督衡量方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未来管理中应在股权质押融资前严格审核,融资后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行为;警惕高比例股权质押企业;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监督的力度,提高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更好地识别并抑制企业通过销售操纵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这一路径,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业绩承诺制度广泛应用于我国并购重组实践。基于业绩承诺实施流程不同阶段呈现的特征,构建业绩承诺实施风险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分析框架,并以雅百特为例,考察了业绩承诺潜在风险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影响的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签约阶段呈现“高承诺与高估值并存”的特征,估值体系紊乱和事前监管失效可能导致中小股东利益难以受到切实保护;履约期间呈现“低兑现”和“精准达标”的特征,存在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财务造假或质押限售股规避补偿风险的现象,加之相关法律条款缺位以及失诺成本极低,会使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研究结论对于探索业绩承诺的潜在风险及其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影响机理,优化业绩承诺多元目标契约设计,建立并购重组估值调整机制,强化信息披露和中介机构监管,完善业绩承诺相关法规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14—2019年中小板和创业板275家企业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并购业绩承诺对于企业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及真实盈余管理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业绩承诺会引发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而提高审计收费.相比于现金补偿承诺方式,股份补偿方式下的业绩承诺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更显著;相比于双向业绩承诺,单向业绩承诺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管理者权利的存在使得管理者具有操纵盈余获得超额收益的动机,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进而有不同的表现,而内部控制对此有治理作用。以2009—2012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可实证检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总体上会降低薪酬业绩敏感性;当考虑盈余管理方向异质性时,管理者进行调增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后,其薪酬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而管理者进行调低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后,其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有所减弱。对此,良好的内部控制能起到治理作用,减弱盈余管理对薪酬和业绩之间关系的影响,但针对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其治理作用却存在差异。这一结果说明,现行内部控制的作用存在局限,要想达到预期治理效果,需要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进而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2014—2016年并购事件为样本,研究发现超额商誉与自并购时点起三年内商誉减值的总额显著正相关。当作为并购中介的会计师事务所标的资产所在行业具有行业专长时,能够对超额商誉与短期内商誉减值的关系起到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跨行业并购及关联并购中,审计师行业专长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丰富了商誉与并购中介相关研究,为并购方理解超额商誉的经济后果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价值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实证检验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对股票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的操弄提升了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具体来说,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则其股价的负收益偏态系数与收益波动率越高。研究结论表明,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真实盈余管理存在对资本市场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