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考虑到现有能源效率测算未把灰霾作为环境约束这一问题,基于非参数前沿构建了不可分的混合测度DEA 模型,将致霾污染物SO2、NOx、CO2和烟(粉)尘作为非期望产出,对各省份2010-2013年灰霾环境约束下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更加科学的测算,结果发现: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比较大;东部平均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我国整体的能源效率为0.63。通过Tobit 模型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能源禀赋、产业结构、政府影响力和能源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因素对我国区域间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节能减排潜力方面,我国各省份的能源节约潜力和致霾污染物减排潜力都很大。这些结果有助于制定能源节约和灰霾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尚未有文献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展开研究。本文运用SBM模型对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商业银行效率评价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契约理论、商业银行生产函数、期望理论的分析,得出利益相关者关系是影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商业银行效率的关键变量,并构建了分析两者关系的Tobit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2004-2011年1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为样本,对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商业银行效率的评价与影响因素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关系是影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阻塞是指企业的过量投入引起生产效益下降的经济现象,近年来已经受到实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有的决策单元阻塞问题研究普遍假设产出均是期望指标,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很多产出属于非期望指标。本文构建了同时存在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决策单元的阻塞度量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判别决策单元是否存在阻塞,而且可以测算各项投入的阻塞程度,并给出了决策单元阻塞和技术无效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所提出的模型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和阻塞情况进行了测算与分析,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一个新的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双目标DEA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实现对环境效率更准确的定量评价,是国际上从事DEA研究的学者们当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传统DEA效率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评价过程中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之间的差异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人们追求期望产出最大化和非期望产出最小化的双重目标,构建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双目标DEA环境效率评价模型,通过线性加权和法转化为一个求最大值的单目标线性规划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模型不仅可以分析DEA有效性与Pa-reto最优之间的关系,还利用决策单元的投影获得投入和产出的可调整量,从而提高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评价的精度。实证分析结果与现实情况的高度吻合,说明这种新的非径向-双目标DEA环境效率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1997-2008年的统计数据,首先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视角,运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能源效率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演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能源效率存在着空间依赖性,近邻效应显著;我国能源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区则主要集中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且扩散效应在逐步增强,极化效应在逐步减弱,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6.
7.
通过构建科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对广东省2000-2012年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平均值达0.962,科技资源配置基本处于相对最佳状态,不存在科技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科技产出的不足在科技投入不断合理、高效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消除。广东省应在有限的科技人力、财力资源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科技投入,以期获得更多的科技产出。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首先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参数DEA效率模型,从影子价格的视角论证DEA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计算出无效DMU的可改进量,从而构建了一个考虑非期望产出、影子价格以及无效决策单元的改进的非参数DEA模型,然后通过一个算例进行实证分析,将这个新的模型和经典的SBM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超过0.9,而且这一新模型还显示出一些SBM模型所没有的优良特性.这种新的非参数方法不仅能够对环境效率水平进行测度评价,而且相较于参数方法而言,它不需要事先设定规范的函数形式,对指标数据也不需要考虑计量单位问题,具有比较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11.
探究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现状及趋势是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前提条件。在随机前沿分析框架下,对1980-2010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运用面板单位根法对我国地区能源效率进行随机收敛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1%显著水平下,煤炭消费比重每下降1%,能源效率将提高0.335%,而产权结构、能源价格指数、出口依存度等每上升1%,能源效率将分别提高0.672%、0.166%、0.518%;东部随机性趋同不存在,而中西部在10%显著水平出现俱乐部收敛,但西部随机性收敛是低水平的。因此,制定差别化的能源消费结构、产权结构、能源价格与出口依存度目标等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并改善东中西部的收敛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超效率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下,结合能源系统的特点,构建了以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数和固定资产折旧为投入指标、经济产值为产出指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超效率 DEA方法建立了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并对2006年我国30个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通过规模收益分析和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下,根据能源系统的特点,基于DEA方法建立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对中国30个行政区域进行实证研究.针对能源效率的概念缺少统一标准的现状,从综合投入、技术效率和有效产出3个角度界定能源效率概念,为能源效率研究提供清晰的概念框架;构建以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和固定资产折旧为投入指标以及以经济产出和环境影响为产出指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可处理非期望产出的DEA能源效率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评价模型在理论研究方面可以有效应用于能源效率的评价.并较好地满足系统分析的要求;在生产实践方面可以为能源效率提供更合理的计量和考核标准,并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A和方向性距离函数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方向性距离函数建立2类能源效率测度新模型,分析比较了2004~2008年中国29个省份、全国整体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同时,在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引入"目标能源强度"指标并测算了2004~2008我国各省份的能源强度效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节能形势严峻,各省份、区域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能源节约和产出增长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因此,提升科技实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仍然是中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样本内拟合标准和样本外预测标准进行模型选择,以确定最优的计量模型,进而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提高能源效率的目标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政府科研支出、技术进步、能源价格以及资本调整速度都对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有重要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切照旧情景下,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节能潜力也可达到5%左右。而在政府制定适当的节能政策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的节能潜力可以达到14%至17%左右,但是更高的节能目标不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17.
提高能源效率常被认为是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不同国家和地区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在倡导提高一国能源效率的同时,另一种新经济现象可能会产生——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即能源效率提高节约的能源会被能源价格效应、收入效应和总经济效应等产生的新的能源需求抵消掉。在理论上关于能源效率回弹效应是否存在不同学者给出了各自的解释,实证检验中其大小也因研究主体、方法和时间段的选取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目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面临重构,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本文考虑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将制造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纳入产出变量,首先构建SBM模型对我国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算,接着对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地区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采用Tobit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地区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历年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均值为0.44,总体处于中低等发展水平,省际差异显著。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统计期内东部地区综合效率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规模效率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效应分别为0.079、0.123、0.172和0.104。除经济发展水平外,研发投入、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影响程度均不相同。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缩小空间差异,总体上应采取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改善国企公司治理等,而各地区应依据综合效率分解结果及各因素影响效应采用相适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