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佩 《管理科学》2018,21(9):50-75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及调整对于零售商来说越来越重要。研究零售商经营模式选择条件及当市场环境改变时经营模式的转变机制,通过对比零售商在分销模式、平台模式、混合模式下的利润,给出了零售商经营模式选择条件,并分析当市场环境改变时零售商不改变经营模式和转为混合模式的利润,得到了零售商经营模式转变机制,最后结合我国网络零售业发展现状验证了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研究表明,第一,随着产品之间价格影响系数、佣金费率、固定成本的增加,最优经营模式由分销模式逐渐变为混合模式、平台模式; 随着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增加,最优经营模式由平台模式逐渐变为混合模式、分销模式。第二,当市场环境变化时,最初采取分销模式(平台模式) 的零售商,若产品的潜在需求变化为正且佣金费率较高(较低),随着潜在需求变化的增加,零售商更倾向于转向混合模式; 若产品的潜在需求变化为负且佣金费率较低(较高),随着潜在需求变化的增加,零售商更倾向于不改变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零售"表现形式之一的纵向整合成为零售商转型升级的重要策略。考虑了产品之间竞争性,分别研究了分销模式、平台模式和混合模式下,零售商采取不进行纵向整合、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的利润,通过对比给出零售商最优的纵向整合策略选择条件。最后,分析了不同经营模式对零售商纵向整合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随着潜在需求的增加,在三种经营模式下零售商的最优策略都从不进行纵向整合变为后向整合、前向整合;第二,随着产品之间竞争程度增加,在分销模式和平台模式下,零售商的最优策略从后向整合变为不进行纵向整合、前向整合,在混合模式下,零售商的最优策略从后向整合或不进行纵向整合变为前向整合;第三,随着佣金费率增加,在平台模式下,零售商的最优策略从前向整合变为后向整合、不进行纵向整合,在混合模式下,零售商的最优策略从前向整合或后向整合制造商2变为不进行纵向整合、后向整合制造商1。  相似文献   

3.
张川  马慧敏 《中国管理科学》2021,29(12):115-124
考虑由单一供应商、单一电子零售商和单一传统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研究了占主导地位的电子零售商的在线销售模式(转售和代理销售)选择及信息共享策略。首先,针对两种在线销售模式,构建了信息共享和不共享情形下以供应链成员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通过求解模型得到了供应链成员的均衡定价和订货策略;然后,比较了不同策略组合下供应链各成员的期望利润,分析了各成员的信息共享策略偏好以及电子零售商的销售模式选择策略。研究表明:1)在转售模式下,当市场需求波动程度较小时,信息共享会增加电子零售商的利润,降低供应商和传统零售商的利润;当波动程度较大时,则相反;当市场需求波动处于中等水平时,电子零售商不共享信息能使供应商、电子零售商和传统零售商达成三赢局面。2)在代理销售模式下,信息共享能增加传统零售商的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供应商和电子零售商的利润。只有佣金费率较低,高市场类型的概率较低且市场需求波动不大时,信息共享才是电子零售商的最优策略。3)主导电子零售商应该选择转售模式。本文的研究可为主导电商企业销售模式选择和信息分享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相关零售企业在不同策略组合下定价和订货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网约车平台在需求高峰时段采取给予网约车司机补贴的实际背景,进行了网约车平台的最优峰时补贴策略选择研究。考虑采取平台单独补贴司机策略、乘客单独补贴司机策略、平台与乘客同时补贴司机策略的情况下,分别构建网约车平台的利润模型,通过最大化平台利润得到了三种情况下的最优决策。通过分析和比较三种情况下网约车平台的最优决策发现:当乘客潜在的市场规模较小时,应采用平台单独补贴司机策略;当乘客潜在的市场规模适中时,应采用平台与乘客同时补贴司机策略;当乘客潜在的市场规模较大时,应采用乘客单独补贴司机策略。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乘客潜在市场规模、补贴敏感程度等因素对于最优决策下的补贴额度、需求与供给、平台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对于网约车平台峰时补贴策略的选择和补贴价格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个供应商和一个电商平台组成的在线销售系统,在电商平台自有品牌引入决策内生的条件下,研究了平台需求信息共享策略。研究表明:引入自有品牌时,分享需求信息在分销模式下会产生双重边际效应和品牌竞争效应,代销模式下则为收益增加效应和品牌竞争效应。不同销售模式下的需求信息共享策略具有显著差异,当自有品牌引入固定成本过高或者过低时,分销模式下电商平台偏好保留需求信息,代销模式下偏向共享需求信息;当自有品牌引入固定成本中等且产品替代率较大时,电商平台可以通过需求信息共享偏好反转来推动自有品牌的引入。  相似文献   

6.
在高新科技领域,制造商往往需要面对技术优势与需求优势的选择问题,技术策略(开放/封闭)逐渐成为选择的关键。在产品需求理论的框架内,研究了制造商的技术策略问题,通过构建制造商技术策略模型,分析产品的网络外部性、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新制造商对于制造商不同技术策略下最优利润的影响,进而得出制造商的技术策略、新制造商的市场进入策略及相应的市场结果。最后,文章进行了拓展,分别研究了存在多个新制造商和市场进入成本两种情况下各方策略及市场结果的变化。研究发现:(1)制造商数量对于潜在市场总需求的影响系数越大,制造商越倾向于选择技术开放策略;(2)适中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和规模经济效应强度有利于制造商选择技术开放策略;(3)当新制造商数量增加时,制造商技术策略的变化方向由其初始技术策略所决定;(4)市场进入成本不会影响制造商的技术策略,却会改变技术开放策略下新制造商的市场进入策略,进而使得市场结果发生分化;(5)专利授权费会激励制造商选择技术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7.
针对酒店过度依赖在线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t, OTA)导致佣金不断上涨和其建立直销渠道产生高运营成本问题,通过建立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酒店直销单渠道、双渠道及OTA单渠道三种结构的渠道选择策略、定价策略和OTA最优佣金率决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当运营成本与佣金率较小时,双渠道策略占优;当运营成本较小且佣金率较大时,直销单渠道策略占优。当运营成本较高时,OTA单渠道策略占优且与佣金率无关。对于OTA而言,设置高佣金率未必产生更多利润。在确定最优佣金率时,应考虑酒店直销渠道运营成本、酒店行业佣金率上限及消费者对酒店直销渠道偏好程度的影响。此外,当运营成本较低时,供应链均衡策略为双渠道策略,否则为OTA单渠道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了由一个在位制造商、一个入侵制造商和一个平台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不同博弈顺序结构下平台零售商对入侵制造商的开放引入策略;研究了产品质量、直销成本和利润分享系数对平台零售商策略选择的影响;阐述了平台零售商开放引入策略同制造商渠道入侵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1)入侵制造商建立直销渠道进入市场一定会损害在位制造商利益,但并不一定损害平台零售商利益,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对平台零售商有益;(2)入侵制造商提升产品质量并不意味着能够卖出一个更高的批发价格,且提高产品质量也并不总能使其获得更多收益;(3)当直销成本较低时,入侵制造商总会选择自建直销渠道的方式进入零售市场;(4)平台零售商在特定情形下可以利用开放引入策略有效阻止制造商的渠道入侵行为。  相似文献   

9.
梁喜  蒋琼  郭瑾 《中国管理科学》2018,26(7):97-107
根据网上渠道不同销售模式的特征将其划分为网上直销双渠道、网上分销双渠道和网上代销双渠道。分析在制造商主导的双渠道供应链中,三种不同双渠道结构下价格竞争系数、网上直销成本和佣金比例系数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以及制造商的最优定价决策与渠道选择问题。研究表明:制造商在保证一定网上直销单位成本和佣金比例系数条件下,网上代销双渠道和网上直销双渠道中获取的利润高于网上分销双渠道;在网络代销双渠道中,制造商利润随着佣金比例系数增加而减少,而传统零售商和网络零售商的利润会随着佣金比例系数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由一个线下服务商与一个线上平台组成的O2O供应链,线下服务商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基本服务且通过自身实体店销售附加服务,考虑线上平台营销努力对需求的影响,构建批发模式与代理模式下的博弈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合作模式下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决策,研究了线下服务商的最优合作策略。研究表明,线下服务商的最优合作策略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联合影响,当佣金比例较高且附加服务购买比例较低时,或当佣金比例与附加服务购买比例都较高但营销努力效应较小时,线下服务商才会选择批发模式;反之,线下服务商会选择代理模式,此时附加服务会抑制线上平台提供营销努力的积极性,且线下服务商从附加服务获得的利润可能超过从基本服务获得的利润。  相似文献   

11.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store brands hurt the manufacturers of competing national brands while benefiting retailers. In this study, we challenge this notion by studying the impacts of a store brand when it is introduced by a power retailer. We show that a store brand may benefit the manufacturer w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nufacturer and retailer is modeled as a retailer‐led Stackelberg game. This phenomenon occurs because the store brand changes the nature of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nufacturer and retailer in our model. In particular, while the interaction is always vertical strategic substitutability without a store brand, it may become vertical strategic independence with one. With the store brand, the demand for the national brand becomes larger, and the wholesale price for the national brand may increase, both of which benefit the manufacturer. Finally, the store brand may lessen the double marginalization problem of the supply chain for the national brand in the retailer‐led Stackelberg game, but does so in an unconventional way: The reduction in the double marginalization effect may come from a lowered retail markup instead of a lowered wholesale price. Our results reconcile som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regarding the impacts of store brands on manufacturers.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到电商平台与实体门店两种渠道参与主体的质量决策对不同渠道产品质量水平的影响,进而引致两种渠道下供应链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市场竞争。本文运用stackblerg博弈分析模型,研究由制造商、实体门店、电商平台与消费者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产品质量控制问题。在考虑需求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构建双渠道下制造商、实体门店和电商平台收益分析模型,分析双渠道下制造商与实体门店的批发价格契约、制造商与电商平台之间收益共享契约两种策略对供应链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影响,通过运用最优化原理求解制造商、实体门店和电商平台物流配送的最优质量控制水平,并对结果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制造商、实体门店和电商平台之间的契约对三方产品质量控制具有交互影响,电商平台物流配送质量水平与实体门店仓储质量水平呈同方向变化,而实体门店产品市场售格的提高则不利于电商平台加强物流配送质量水平,消费者对产品售格敏感性越高,制造商越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反之,消费者对仓储和物流配送质量水平敏感性提高,并不利于制造商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物流配送服务业,提升产品物流配送质量控制水平,不仅有助于生产环节质量控制,同时也将促使实体门店加强产品仓储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下,没有需求预测能力的制造商总是需要权衡实施“躺平”策略还是“进取”策略来获取下游零售商拥有的需求信息。本文考虑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通过构建信息对称、信息推测和信息甄别三种情形下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制造商的最优信息获取策略、不同策略和信息禀赋优势对制造商、零售商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零售商信息禀赋优势高或低,对于制造商来说,“躺平”策略为其最优信息获取策略,且在该策略下制造商更倾向于根据零售商的零售价对需求信息进行推测。而对于零售商来说,制造商选择“进取”策略时对其最有利。若制造商选择“躺平”策略,零售商则更倾向于主动披露信息,在该情形下零售商的信息禀赋优势越低对零售商越有利,越高则对制造商越有利。  相似文献   

14.
We consider a manufacturer serving two competing retailers that sell their products over a single selling season. The retailers place their regular orders before the season starts. In addition to this initial order, quick response (QR) provides a retailer with an additional replenishment opportunity after demand uncertainty is resolved. The manufacturer determines the unit price for QR replenishment. We characterize the retailers’ ordering, and the manufacturer's pricing decisions in equilibrium when none, only one, and both of the retailers have QR ability. We study how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manufacturer, the retailers, and the channel depend on QR and competition. We find it may be optimal for the manufacturer to offer QR to only one of the ex ante identical retailers when demand variability is sufficiently, but not overly high. The manufacturer may also find it optimal to offer QR to both or none of the retailers, depending on demand variability. Finally, while QR ability is always attractive for a retailer when competition is ignored, we find QR may prove detrimental when its impact on competition is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虑由线下零售商实体销售与制造商网络销售构成的网络直销,以及由线下零售商实体销售与线上零售商网络销售构成的网络分销两种制造商双渠道模式,研究“搭便车”行为下制造商模式选择和供应链最优定价与服务决策。研究发现:制造商的渠道选择策略与“搭便车”行为程度、消费者偏好网络渠道程度、价格敏感系数等有关。尤其当消费者受到的服务且对价格的敏感性相同时,制造商会选择网络直销双渠道模式。进一步分析消费者“搭便车”行为和网络渠道偏好对制造商渠道选择和定价决策影响发现,制造商在消费者偏好网络渠道程度比较低时应选择网络分销双渠道模式,而当消费者网络渠道偏好和“搭便车”行为程度都比较高时,制造商应选择网络直销双渠道模式。消费者网络渠道偏好或“搭便车”行为程度越大,两种模式下批发价格应设置的更低。网络直销渠道模式下“搭便车”行为程度越大,网络渠道销售价格应设置的更低,而消费者网络渠道偏好程度越大,网络渠道销售价格应设置得更高。  相似文献   

16.
制造商通过第三方网络零售平台开展直销渠道已经成为普遍模式。除价格策略外,广告宣传是企业获得消费者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合作广告策略可有效协调供应链冲突和优化绩效,但在新零售模式中,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的特点使得网络零售平台和传统零售商的广告宣传对不同销售渠道的影响更加复杂和有趣,因此本文研究网络零售平台的参与对制造商合作广告策略的影响。在文中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比较制造商的四种不同策略:不合作策略、制造商仅与传统零售商合作的策略、制造商仅与网络零售平台合作的策略和制造商与两者均合作的策略,通过对不同策略中渠道成员的利润进行比较,可得以下结论:1)制造商的最佳策略为同时与传统零售商和网络零售平台合作;2)当两渠道的广告存在相互"搭便车"行为时,渠道成员之间最优策略一致;3)当网络、传统渠道的广告宣传为竞争关系时,渠道成员的最优策略不一致,但存在"相对"最优策略:传统零售商和网络零售平台同时与制造商合作,该策略下传统零售商、网络零售平台的利润可能会降低,但降低比例为最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研究了随机需求下"搭便车"行为和渠道间缺货替代行为对供应链库存竞争与促销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式决策下,网络渠道替代率越高,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越大,同样的零售渠道替代率越高,制造商会为网络渠道提供更多的库存;而"搭便车"行为对零售商与制造商订购量的影响则取决于渠道替代率的变化,但"搭便车"行为会降低零售商促销努力水平。数值分析发现:分散式决策下,零售商最优订购量随"搭便车"行为的增加而减少。然而制造商的最优库存量并非随着"搭便车"行为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是制造商网络渠道最优库存量取决于市场需求对传统零售渠道促销努力水平的弹性系数,即制造商网络渠道最优库存量随"搭便车"行为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通过比较发现在不同的"搭便车"行为程度、传统零售渠道替代率、网络渠道替代率下,集中式决策下供应链期望收益大于分散式决策下供应链期望总收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渠道中处于非主导地位的中小制造企业开展双渠道销售时存在的价格冲突问题,考虑产品数字属性对渠道需求的影响,构建了制造商与零售商独立决策和制造商占非主导地位两种情况下的双渠道定价决策模型,给出了两种情况下的双渠道最优定价,并分别考察了产品数字属性变化以及决策权利结构不同对最优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非主导地位的中小制造企业应采用依从强势零售商的定价策略,该策略有利于制造商和零售商以及渠道整体收益的增加;随着产品数字属性的增大,制造商的最优定价相应地提高,而零售商的最优定价则相应地降低;制造商占非主导地位时的双渠道最优定价高于制造商与零售商独立决策时的双渠道最优定价。  相似文献   

19.
从渠道中的制造商和零售商相对力量对比的角度,对渠道中的价格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博弈理论,研究了由两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组成的典型渠道结构中的价格决策问题,在研究渠道价格决策时,同时考虑了产品和零售商的差异,将产品差异提炼为产品成本和产品品牌差异,将零售商的差异提炼为零售成本和零售商品牌差异,并考虑了需求函数和渠道权利结构对渠道价格决策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渠道权利结构、产品差异和零售商差异均对渠道价格决策会产生影响,且对不同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影响程度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