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旧换再补贴政策已经在我国试点施行,相关原型新品和再制品的市场购买行为和企业定价决策受此影响。根据传统销售和售后渠道以及消费者持有旧件质量的不同细分市场,考虑到消费者的"以旧换再"偏好程度构建了制造商分级定价利润模型并分段优化,得到了"以旧换再"补贴下的最优分级定价决策,面向企业给出了旧件分级再制造的成本条件,面向政府给出了授予企业产品补贴资格的参考依据。考虑到再制造领先企业和一般企业再制造条件的不同,采用算例分析展示了补贴对领先企业及一般企业再制造分级定价决策的影响,并分析了消费者"以旧换再"偏好程度的变化对企业分级再制造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级定价可以提高再制造系统的整体利润;换购补贴对促进再制造领先企业与一般企业再制造体系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同,政府应根据产业及企业特点结合其他举措选择实施补贴的时机和补贴比例。  相似文献   

2.
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数量(订货量)内生化的情形下,同时实现其质量和数量的协调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进一步,在产品低质量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情形下,制造商将面临着产品责任(表征制造商对消费者产品伤害的补偿),从而导致"产品责任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这一问题。最后,如果核心企业具有对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偏好,则这种CSR偏好又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针对这三个问题,首先,利用批发价合同构建了一个由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运作博弈模型;其次考察了制造商产品责任、CSR偏好程度和质量改进效率对其产品质量决策、批发价合同和相应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供应链质量-数量协调问题。结果表明:(1)产品责任不影响产品质量、订货量、供应链节点企业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但制造商批发价随产品责任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CSR偏好程度的增加,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随之增加,而制造商经济利润随之减小;(3)质量改进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4)一个由数量折扣契约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契约共同构成的协调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其中,产品责任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增加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的减小,而CSR偏好程度的增加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减小,但不影响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  相似文献   

3.
基于消费者反馈机制,考虑生产同种产品的N个生产企业质量改进投入决策的演化轨迹。每个生产企业在权衡对消费者反馈的价值感知以及额外质量改进成本后有两种策略选择(质量优势策略或低成本策略)。基于Moran过程的固定点概率,计算出在有限的生产企业群体中,质量优势策略与低成本策略成功侵入的概率。通过对比两种策略的适应度,以及个体固定点概率与中性突变的概率大小,分别得到强选择与弱选择下策略占优的条件,并对结果进行仿真验证。研究发现:1)生产企业数量较少时,无论质量改进成本高低与否,只要消费者对质量水平有反馈并对企业收益造成影响,质量优势策略将占领整个群体;2)当生产企业对消费者反馈的感知效用远远高于额外质量改进成本时,质量优势策略为占优策略;3)对消费者反馈的感知效用略高于额外质量改进成本时,强选择下,质量优势策略占优,然而在弱选择下,占优策略取决于种群数量;4)企业对消费者反馈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对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本文将为目标定位于维持或占据不同市场份额的企业提供质量改进政策建议与指导。  相似文献   

4.
针对众筹模式下如何激励消费者投资以实现众筹项目成功的问题,从信息发布和产品线设计的角度,通过两阶段博弈的理论模型,考虑了AON(all-or-nothing)模式下众筹方采用顺序发布和同时发布两种不同信息发布方式时,产品线的菜单价格和质量设计。研究表明:在顺序发布策略下产品线的质量差异化程度依赖于消费者异质性程度和高价值消费者的比例,和传统模式下产品质量相比,当消费者异质性很大同时高保留价格消费者的比例很高时,产品线质量差异和传统模式相同;当消费者异质性较小并且高保留价格消费者的比例较低时,产品线质量差异更小;当消费者异质性较小而高保留价格消费者比例较高时,产品线质量差异更大;而在同时发布策略下,产品线质量的差异化程度和传统模式相同,但价格差异与传统模式相比更大;相对于顺序发布策略而言,同时发布策略下由于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消费者可能搭便车倾向,企业可以获取更多收益。这些结果将有助于采用AON众筹模式的企业在不同信息框架下做出最优的产品线质量设计和定价决策。  相似文献   

5.
企业全球生产链位置的明确对于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分工角色的演变、实现产业升级和企业增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中国企业的全球生产链位置及其变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中国企业出口生产链位置实现了小幅提高,而进口生产链位置取得了大幅提升,其中加工贸易企业、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是推动全球生产链位置提升的主要动力。对于全球生产链位置变动进行结构分解,发现出口生产链位置变动主要由产业链升级效应主导,而进口生产链位置变动则由贸易结构效应和产业链升级效应共同主导。进一步探究企业生产链位置变动的机制,发现引进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进出口国别差异均是影响企业全球生产链位置变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消费者更加看重商品体验。销售商积极构建全渠道销售模式提供一体化服务、传递质量信息。然而消费者的体验感受不仅依赖于真实质量,还依赖于真实质量与预期质量的相对量。因此,参考质量效应成为影响商品定价策略的重要因素。本文依据参考质量效应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特点,运用最优控制理论分析线上线下同价或异价销售策略的适用条件,以及线下体验店只具备展厅功能情形下的体验类商品最优定价。研究发现当参考质量效应较小时,线上线下采用异价销售策略更优;当参考质量效应较大、且线上购买成本也较大时,采用同价销售策略更优。研究还发现当参考质量效应较小时,只具备展厅功能的线下体验店所带来的整体收益优于线下体验店兼具备销售功能情形;而当参考质量效应较大时,兼具销售功能的线下体验店可带来更多收益。本文强调了消费者体验感受对定价策略的影响,丰富了商品定价理论,并提出全渠道销售模式下体验类商品定价策略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冷链运输体系的日益完善,乳制品的双渠道销售体系已搭建成熟,但现有定价机制并未考虑线上和线下渠道的销售成本差异以及线上渠道的不确定随机需求,导致两个渠道间的需求存在价格替代效应。基于此,本文构建基于质量损失和价格的联合随机需求函数,建立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的利润最大化模型并求解最优均衡解,分析一次性出清折扣策略的最优折扣率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乳制品企业应在产品过期前采取一次性出清折扣模式来获取更高收益,不同渠道的折扣策略选择会因企业的市场地位存在显著差异。对一般企业而言,线上折扣要大于线下,但龙头企业可利用混合定价销售策略,采取线上折扣小于线下折扣的反向定价策略,避免陷入线上渠道的红海战略陷阱;以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时,企业应利用高效的配送效率来制定高位定价,以物流品质间接提高产品价值感知。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了"合作社+核心企业"模式下两阶段折扣定价的二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基于消费者生鲜偏好、价格敏感度对市场需求的影响,选取Nash谈判解作为公平参考点,引入合作社公平偏好理论,研究供应链盟员保鲜投入决策。针对合作社保鲜努力激励,探讨供应链盟员偏好对保鲜努力水平以及收益共享契约激励协调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者生鲜偏好的提高能够促进收益共享契约的激励效果,并且提高合作社公平效用。同时,收益共享契约在第一阶段对保鲜努力水平的激励效果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联合使用收益共享和成本分摊能够显著提高该阶段的保鲜投入。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角度,对农产品电商参与主体的合作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参与主体及其动态系统策略选择的稳定性,并梳理影响参与主体合作行为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电商参与主体策略选择的初始意愿对系统演化具有显著影响,参与主体在策略选择之间相互影响并且在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序贯理性特征,在不同的参数约束条件下,各主体策略的演化趋势也各不相同;提升农产品电商企业的质量管控能力、加大政府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投诉维权意识,能够促使管控系统采取提供优质农产品、销售优质农产品、不维权的演化稳定策略。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直播电商粗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诱导消费、失信经营、维权难等问题,本文构建了面向直播电商“平台-经营者-消费者”的监管机制模型,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不同监管模式下三方主体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建立了直播电商数字化全链条监管框架,提出了直播电商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过程中的路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各主体间策略选择互相影响,平台监管不足时易出现消费者维权式监管困境;不同收益水平经营者在同等监管策略和强度下存在策略选择差异,高收益者更具违规动机应加强监管;通过加强平台事中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和事后惩处强度,能有效提高经营者诚信经营水平.同时,提出的监管框架从事前风险预警、事中经营规范、事后违规治理层面,为打破维权式监管困境、破解违规经营和交易取证难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政府和平台优化直播电商全链条监管路径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有利于推动直播电商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虑时间因素对乳制品品质的影响,构建“时变品质度”函数,结合消费者效用的敏感性,将乳品品质加成和时变特性与厂商收益管理有机结合,设计“批发价+收益共享”契约和“收益共享+品质投入成本共担”契约作为激励机制,来促进乳制品供应链上的主体企业提高品质投入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批发价+收益共享”契约对加工企业品质投入的激励效果有限,而“收益共享+品质投入成本共担”契约可以实现供销双方经济利润的帕累托改进,明晰供销双方在品质投入问题上的利益分配与权责关系,并在一定参数取值区间内,协调实现整体供应链利润最优。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并验证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中隐性契约的存在抑制了集群合作中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使得集群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合作比一般企业更具有稳定性。本文基于产业集群隐形契约约束,根据Hotelling博弈模型,分阶段对集群企业间知识共享伙伴的选择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早期建立更为广泛的知识共享伙伴合作关系对集群企业的长远发展较为有利,集群企业总是更愿意与网络权力较大的企业形成知识共享关系,隐形契约的约束有利于产业集群建立更为稳定的知识共享关系网络,提升集群企业知识收益,有助于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电子商务时代,ERP面临着应用环境的变革和挑战,如何认识并应对这些挑战以使ERP与企业电子商务有机融合是目前首要的问题。本文认为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规则、商务模式、管理重心都已发生了重要变化,ERP必须满足基于虚拟集成的合作性价值创造管理、基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商业智能管理、基于SCM、CRM和KM为核心的集约管理以及灵活的体系结构以适应变化的要求和挑战,为此,ERP必须提供集成供应链资源和能力的管理、个性化客户信息服务、知识管理、实时的业务在线分析处理、多层次的实时决策支持的功能。同时认为,改进战略规划、变革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加强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几个方面是成功实施ERP,支持电子商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供应链质量管理中抽样检验决策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保证产品质量是建立与维护供应链企业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本文提出一种供应链质量管理中抽样检验决策的非合作博弈模型,以分析供应链的下游制造商应如何根据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水平确定其抽检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供应链背景下抽检方案不同于单个企业各自优化的制造商抽检方案.考虑供应链企业间互动关系的抽检方案与不考虑这种关系的独立抽检方案相比,能有效降低抽样成本,并使供应商和制造商获得更大的期望收益.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竞争加剧和国内工业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加剧,制造业企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构建寡头博弈模型,发现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一国企业,在面对国外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的竞争时,实现转型升级所需掌握的核心技术水平受到最终产品市场类型、最终产品相对质量以及最终产品差异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最终产品市场类型还会影响最优研发政策的稳健性:最终产品市场位于国外时,政府不应对企业研发行为进行干预;而当最终产品市场位于国内时,实施研发补贴政策不仅会促进社会福祉,而且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供应链价值最大化。本文指出了现有的供应链价值创造研究存在的缺陷,在托夫勒产消合一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产消合一理念,基于该理念构建了供应链价值最大化模型,然后就新理念下供应链创造的整体价值、企业联盟价值、消费者价值、二次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论。阐明了企业联盟与消费者合作的重大意义,展示了消费者对于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反馈和促进作用,并给出了增加供应链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虚拟企业能力资源的综合集成与生产决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的虚拟企业是 2 1世纪企业发展的主要竞争模式,论文依照其运作方式,提出了生产决策中对市场需求和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资源信息进行集成的一般模型及生产决策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规划法的企业价值链优化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阐述企业价值链的结构和优化目标,分析了模糊规划方法对于价值链优化研究的必要性,建立了企业价值链优化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并以轿车企业价值链为例给出了数值算例和结果分析,从企业在价值链优化方法的应用研究方面证明了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消费者认知水平的差异,在仅以价格作为产品质量信号的市场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鸿沟,这为企业使用虚假质量信息提供了空间。因此本文在企业和消费者拥有不对称质量信息的背景下,对企业使用虚假质量信息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差异化产品的消费者效用模型和不同质量信息策略下企业利润模型的构建,探讨企业虚假质量信息的使用策略。随后,引入虚假质量信息的额外营销成本和被发现后的惩罚成本,考虑额外营销成本和惩罚力度对企业虚假质量信息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是否使用虚假质量取决于额外营销成本和使用虚假信息后被发现的惩罚成本。对于高、低质量的产品企业倾向于单独使用虚假质量信息,而不会对差异化质量的产品同时使用虚假质量信息。  相似文献   

20.
基于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并考虑非管理性因素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的影响,运用广义三阶段DEA模型评价和比较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及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创新效率及差异,并进行投入要素的投影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Tobit回归模型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呈上升态势,而产业链各环节除封测业因技术换挡而呈现“N”型发展态势外,其余环节与产业整体情况相同;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创新的投入冗余情况则各有不同,但制造业和装备业是投入冗余较为集中的环节;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使得当前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负相关性,而企业R&D人员投入和人才密集性对技术创新效率分别存在消极和积极影响,可见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R&D人员的“质”而非“量”,政府支持程度则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明显积极作用,但企业R&D经费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当前产业发展阶段,高投入并不一定会产生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