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实行直接民权、以及实施地方自治的具体方法等,地方自治不仅为一政治组织也为一经济组织。1939年国民党推行新县制,号称继承总理遗教,改革基层组织,设立民意机构,逐步建立独立的地方财政,并调整新的党政关系。但是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和新县制实施的指导思想、自治向度和强调重点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和背离,这与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还不够成熟以及国民党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雇员制实施现状及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吉林、珠海、深圳等地实施的政府雇员制模式为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有关政府雇员制的争论主要集中于雇员是否占有行政编制、行使行政权、雇员高薪是否冲击现有政府财政体系、实行政府雇员制的目标等几个问题。结合当前各地政府雇员制试行的现状和西方国家政府雇员制推行中的经验,我国的政府雇员制在试点过程中要处理好通过雇员制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政府瘦身”与保持公务员系统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财政集中收付制及其对高校的改革导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即将实行财政集中收付制。这一表面上的财务管理方式问题后面隐藏着高校改革的制度设计与走向选择问题。以此为切入点 ,本文从讨论高校实施财务集中收付制的三个约束条件出发 ,更宽泛地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及政府干预的界与度 ,事业单位的转轨改革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4.
选课制是一种课程设计模式,也是涉及当前中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教育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对我国普通中学初期实行选课制进行历史反思,揭示当时选课制施行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能够为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20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以调节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关系的项目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在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的同时,项目制亦能有效地将科层制体系内外的资源集中动员起来。本文试图分析项目制从制度安排到实际运行的过程,认为项目制是依附在科层制体系上的另一套政府运行机制,正是由于依附的特征,使各级政府的政策意图都能融入项目制当中,形成项目制运行过程中的府际互动,推动项目资源在科层制体系中的有序流动。但即便如此,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项目制所表现出的依附、互动特征在保证项目制生存的同时,也把项目制推向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6.
关于政府会计记账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收付实现制作为政府会计记账基础的局限性,从提高财政透明度、加强政府资产的管理、全面反映政府负债、定量测评政府绩效、实现与国际政府会计的趋同等5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必要性;并对固定资产、负债及财政收支等具体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进行了探索。由此可见,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记账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将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政府人事制度改革实践证明,中国已呈现一个全新的价值选择。探讨官僚制的理性构建与 后官僚制的改革理念就成为现实的需要。本文从官僚制理论构建、实践轨迹及官僚制缺陷三方面分析了官僚制发展路径,并由此引出后官僚制改革中的理念变化与技术创新。最后,作者分析了中国政府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理论分歧、模式构建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陪审制和参审制的历史考察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陪审制和参审制都是近现代国民直接参加司法审判的制度,但两者从概念到实际运作,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到社会效果迥然不同。本文考察陪审制和参审制的历史演变,结合其具体运行环境,分析其利弊,以期在司法审判民主化改革理论与实践中,正确把握两者的区别与优劣,对我国今后的司法改革有益。  相似文献   

9.
哈佛大学课程选修制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哈佛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其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课程选修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哈佛大学课程选修制的发展历史,分析其课程选修制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周时代周人实行兄终弟及制,因此,周公据武王"乃今我兄弟相后"的意愿,即位为王。据兄终弟及制,周公理应再传位于管叔、蔡叔等其他的兄弟。但周公却力图改革,推行一继一及制,即传一次子,传一次弟,再传一次子,再传一次弟,依次类推。从而使管蔡即位为君的希望成为泡影。管蔡联合武庚叛乱,周公予以镇压,捍卫了新生的一继一及制。根据一继一及制,周公本可以传位于其子伯禽,但却传位于武王之子成王,以表明改制创新的公而无私。一继一及制在西周时期盛行了二百余年,"厉始革典",周厉王改革旧制,不再传弟而传子。此后周王朝基本上确立了"子继之法"。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中外学者虽然相继发现了一继一及制,但却囿于王国维西周实行"立子立嫡"即嫡长制的成见,不能对一继一及制做出正确的判断。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更兴起了对一继一及制的否定抹杀之风。有必要通过讨论,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隋与高句丽的和战关系一直是隋朝对外关系和边疆经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文帝建国以后,着力构建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对高句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和策略:从起初的怀柔远人、积极防御,到后来与高句丽的初次交锋而又止,经历了从"和"到"战"再到"和"的微妙转变。经过隋文帝的努力,其封建统治可谓如日中天。但是,隋炀帝为扩大这一成果,最终对高句丽诉诸武力,因此导致隋朝衰亡。  相似文献   

12.
隋朝建立后是将河北作为新王朝的一个地区来看待的。在中央一统观念的支配下,对河北的治理成为隋朝中央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北部因靠近游牧势力而成为御边重地,南部作为中原核心腹地而受到重视。隋朝在派官治理该地的同时,利用地方大族势力进行协助,这成为控制该地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唐初得隋马三千的记载,不但不能概括隋朝畜牧业的总成绩,还给人一种隋马稀少的印象。其实,隋朝畜牧业曾经盛极一时,既存在着一批规模很大的官牧监,也具备浓厚的民间畜牧风气。隋朝官牧监的经营由盛转衰的原因,值得反思之处很多,过分征用马畜致使牧源枯竭,畜牧资源配置不当,战乱频繁破坏了畜牧业生产所赖以存在的安定环境,最终导致隋代畜牧业的大衰退,却为唐朝监牧的发展准备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化,集中反映了封建中央集权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演变过程,并从这一时期二关系变化可探索出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试论隋炀帝在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高祖虽然在军事上、政治上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但是并没有使关陇军事豪族、山东旧族和江左士族这三股具有深厚而独特社会文化传统的势力在文化上统一起来,隋高祖在位时对山东旧族、江左士族推行的压制和打击政策,更阻碍了三方归一的文化融合过程。然而,这种状况在隋炀帝嗣位后就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观。他不但一改其父一贯排斥山东、江左文化的做法,致力于吸收、融合江左文化、山东文化,还躬自实践,以其虚怀若谷的态度、勤奋创作的精神,融南北诗风之长,取得了较大的诗歌创作成就,为初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炀帝生活作风、施政特点的成见,人们忽视了炀帝在文化建设、诗风融合方面的贡献,所以本文从现存史料中钩沉索隐,旨在阐述隋炀帝在南北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可能恢复此段文化史、诗歌史之真面目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期是中国壁画艺术的繁荣时代,元泰定二年完成的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朝元图》,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绘画精华所形成的巨作,体现了历代道教神祗的完整体系。无论从线描、色彩、艺术构思、绘制技巧、形象塑造都是杰出的,为我们创造了宋元以后千年不断的人物画传统,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艺术品。  相似文献   

17.
隋唐工部尚书的职能深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并与司空之间存在因承关系.东汉是隋唐尚书工部制度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雏形和形成时期.隋唐尚书工部四曹在西晋时期就已全部出现,此后,除了所属部门变动剧烈外,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到了隋朝,由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大兴土木以及中央制度的调整,尚书工部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并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历代开明君主都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重视人才、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的思想原则和主张。而其官吏的选拔,隋以前以长官荐举为主,隋以后以公开报考、按成绩择优录用的科举制为主。保举任官起源于战国时期,宋代形成保举责任制,荐人者须对被荐者任职后的行为负连带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私谊滥举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9.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时期 ,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制度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 ,由于这种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等原因 ,均田制在推行了将近三个世纪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隋代后期,在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和国防建设的同时,隋政权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把实现深层次的文化发展与融合作为隋政权获得稳固政治统治的基础;把兴办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主要手段。隋代后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隋炀帝超越北方文化局限,以融通南北而创造统一文化的历史精神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