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广东汉族的形成及其与瑶、壮、畲等族的融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献记载为主 ,结合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等资料 ,对广东汉族的形成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认为广东汉族不是简单的来自全国各地汉族的复合体 ,而是以由百越融合于汉族而形成的广府民系和潮汕民系的先民为基础或生长点 ,然后继续融合百越后裔和其他世居广东农村的少数民族的族体 ,甚至还融合了若干非蒙古利亚种族的血统 ,以及不断吸纳或融合全国各地入粤的汉族而形成的复杂的融合体。广东汉族与其他省份的汉族不同 ,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特别密切。不仅广东汉族的出现、发展和形成跟广东的三次民族融合有关 ,而且广东汉族也为百越及其后裔和瑶、畲等族所融合 ,与瑶、壮、畲等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2.
广东明清时期黎、瑶、壮、畲等民族起义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广东黎、瑶、壮、畲等民族举行了近 13 0次规模大小不同的起义。这些起义大致可分为明初洪武时期、明中后叶至清初时期和清中叶至末年时期 ,引发起义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沉重的赋役、汉族地主奸商的巧取豪夺、民族上层分子的鱼肉和官吏的勒索等。规模大、斗争目标明确和各民族互相联合等是这一时期起义的特点 ,沉重地打击了明清王朝在广东的统治势力 ,迫使统治阶级惩治一些贪官污吏 ,或者调整其统治的政策或策略  相似文献   

3.
粤北连南排瑶的几个称谓:排、排瑶、瑶排、八排瑶等,在解说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通过梳理和辨析,认为排由动词排年、编排演变为名词村庄、村寨,后来又指基层行政组织;瑶排、排瑶、八排、八排瑶语义明确,理解一致;瑶排、排瑶最早的出处是李来章的<风土记>,八排曩早出现于明末朱若适文;八排瑶最早出现于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它与排瑶相通、与八排不同,但它们在使用上有交错代替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1929年12月11日,在邓小平等同志的发动和领导下,广西爆发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起义之后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成为一条红色的巨川,汇入了全国“工农武装割据”的滚滚洪流。百色起义有个显著的特点:它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动的,壮、瑶等少数民族人民对起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此,学术界虽有文章介绍,可惜零碎得很,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还很不够。本文从试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傜”、“僮”二字大量出现在涉及桂东、粤西等地的汉文文献中。“傜”“僮”是民族名称,这并无问题,问题是它们指的是哪一民族。如果以为“傜”都是指瑶族,“僮”都是指壮族,“傜僮”连称都是指瑶族与壮族,那是不尽妥当的。本文拟说明明、清时期文献中瑶、壮民族名称混用的情况,然后讨论混用的原因,并对怎样进行识别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开发智力,发展各民族劳动者的智能,已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指导方针之一。百色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丛山中的一个小型城市,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回等民族,全市人口二十七万五千三百人。其中人口较多的壮族十九万七千九百人;其次为汉族,六万八千八百人;第三为瑶族,七千八百人。了解该市壮、汉、瑶民族智力的现状及差异,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关民族政策,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各民族劳动者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藏地处祖国西陲,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前线相距甚远,没有嗅过战争的硝烟味,也没有像大西南其他各省那样遭受敌机的狂轰滥炸,似乎是置身艰苦抗战之外的“世外桃源”。故一般文献中对抗日战争时期,西藏人民的贡献往往没有提及,这是不应有的忽略。实际上,在抗日战争中,西藏人民也以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己的特殊方式,对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藏族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徐世和,李加才旦,钟玉藏族是我国一个富有斗争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少数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藏族所处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虽然远离战区,处在大后方,但是仍然以各种形式参与了这一伟大的爱国斗争。藏族的这种参与是多方面的,它既有...  相似文献   

9.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民族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充分体现党的民族 政策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工作,谱写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各民族团结战斗的壮丽篇章,丰富了党的 民族理论和政策内容,为我们党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一个秋日的下午,游船满载着来京参观的满族和畲族代表荡漾在平静如镜的昆明湖上.欢乐的人声、笑声经常压倒了那船头的破水的声音."欢迎那位同志唱个歌!"一位满族代表不止一次提议着.有的人还轻轻地鼓了几声掌.一个站起来唱的也没有,但吵嚷声逐渐安静下来.这时才发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早已有谁在轻轻地唱了.声音不太高,可是很清晰:  相似文献   

11.
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象巨人一样迄立在世界的东方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历史已经证明,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本文将以具体的历史事实来说明,素以勤劳勇敢著称的藏族人民和他们的领袖人物、民族英雄、科学家,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发展与巩固的过程中,为开拓西南、西北边疆,繁荣祖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主权的完整并最终创建了新中国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团结政策是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当前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但有效地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而且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工作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始终围绕各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3.
对壮族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壮学 ,是研究不断深化、拓展的结果。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目前的壮学研究还是以研究一个单一民族为主 ,跨民族研究较少。要使壮学有更大作为和产生更大的影响 ,必须借鉴人类学的整体观、相对观以及跨文化比较、主位客位相交叉的研究方法 ,加强从族际的角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本文结合达斡尔族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活习俗等有关史实,阐述了达斡尔族人民在我国东北边疆经济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南地区2005年和1985年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对该地区土家、壮、瑶、黎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状况作20年的动态观察、对比分析.结合环境因素探讨该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变化的特点、规律、趋势及存在的差异和原因.为提高中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国外的泰族,和国内的傣族、壮族是否有共同的族源?它们的发源地在哪里?现代分居两地的泰族和傣族古代是否居住在一处?后来又是如何迁徙的?这些问题历来民族学者、历史学者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过去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傣、泰、壮原为同族,属于百越,发源于中国的西南和东南部,即川滇两广。国外学者也有“鄂豫皖说”(Lacouperie)、  相似文献   

17.
孙荣垆 《民族论坛》2022,(2):117-124
排瑶命名制度反映了排瑶的社会结构特征、族群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信息。姓氏是排瑶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排瑶迁徙、发展的历史。排瑶的姓名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反映了个人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的变化,是排瑶社会规范的体现。本文将史料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分析了排瑶命名制度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以及在当下的变迁情况。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排瑶命名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瑶命名制度的变化也是族际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三卡村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为例,讨论新中国成立66年来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发展,认为新中国实施民族平等政策以来,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壮族与瑶族平等相待、 和睦共处,是国家实施民族平等政策在偏远少数民族山村的成功实践,也是民族平等政策在民族地区实现过程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的历史渊源的探究和水族、白裤瑶蜡染工艺流程及原理分析发现,水族的豆浆染的创新点将剪纸应用在蜡染工艺,而白裤瑶的树浆染利用当地植物蕨和野淮山的特性,对蜡染布进行固色和硬挺的处理。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水族、白裤瑶与传统蜡染中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由于的画图工具、防染剂和工艺特点不同,导致蜡染布的效果也不同。进一步对水族、白裤瑶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蜡染比较分析,并采用举例法发现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了探索出最适宜自身发展和审美需求对传统的蜡染工艺进行有目的的改良,为现代蜡染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和湖南湘西以及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湖北等省区,现有人口五百多万,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历史悠久,受压迫较深、富有强烈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反封建统治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苗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曾进行过数以百计的英勇斗争,但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获得民族的新生,并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北伐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和支援北伐,掀起了蓬勃的民众运动,为夺取北伐战争胜利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就开始注意国内民族问题,提出了正确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总纲领。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