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来,在东晋淝水之战性质问题上,有些同志提出了新看法:认为这场战争不是“民族征服战争”,而是“兼并统一战争”;战争的正义性是在前秦方面,而不是在东晋方面。我们以为这种看法仍然值得商榷。今提出来,请予指正。一、关于战争的“民族性”“兼并统一战争”论者说:淝水之战“不是以氏族对汉族进行‘种族奴役’为目的的民族侵略战争”,“就战争的实质而言,乃是南北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兼并统一的战争。”“在一些著作中赋予以民族战争的性质,纳入侵略反侵略的框框,这是值得商榷的。”又说,在战争中东晋只是“利用当时还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淝水之战,过去已为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所接受的看法是:前秦方面是侵略的、掠夺的、不义的;东晋方面是反侵略的、自卫的、正义的。可是前些时候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见解,认为前秦方面是统一中国的正义战争,东晋方面则是保卫士族地主腐朽统治的不义战争。我将两种论点比较后认为,新论点不一定对,旧论点不一定不对。错的不能因其新而不加纠正,对的不可为其旧而不去恢复,凡事应以正确为准。  相似文献   

3.
72八公山     
八公山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春城北。又名北山、肥陵山、淮南小山。相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与七位名公在此修道炼丹,敞有八公山之名。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艹付]坚南侵,晋谢石、谢玄御之于淝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典故即出于此。  相似文献   

4.
<正> 朱序与其同时代的一些东晋将相,如谢安、谢石、谢玄、桓冲、刘牢之等人相比,在知名度上似有逊色,但他的重要活动不仅与秦晋战争的关键战役——淝水决战有密切联系,而且他在淝水之战的序战——襄阳保卫战中曾煊赫一时,也称得上是当时的东晋名将了,而学术界对朱序其人却少有论及。本文拟透过他的一些重要活动,看看他究竟起过什么作用,这  相似文献   

5.
武汉史学界最近开会討論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疆域問題。討論中涉及到了对淝水之战的看法。有的同志提出,这次战爭,正义在苻秦一方,不在东晋一方。理由是:苻坚的民族政策及其他政治措施是很不錯的,他对待汉族文化的态度尤其出色;假如苻秦战胜了东晋,那么南北統一就会提早两百年  相似文献   

6.
<正> 淝水之战,是对中国历史发展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一次著名的战争,关于它的性质问题,近几年来又有同志提出了与过去论者不同的意见,引人深入思考。下面想再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一)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但就其性质来说,不外乎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判断历史上一切国家和民族间的战争性质,分别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科学的标准,主要是依据这一战争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是侵略还是反侵略,是压迫还是反压迫,并要看它对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滞或破坏作用。“战争是政策的继续”(《列宁全集》第23卷第23页),“一切战争与它从而产生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列宁全集》第30卷第333页)因而战争的目的、性质、作用,是同交战双方战前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的政策分不开的。我们认为要对秦、晋淝水之战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就有必要对交战双方的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加以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淝水之战以前,东晋首多次执行以土断、检籍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政策,这些政策加强了东晋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收入。谢安以流民、奴客创建了北府兵,改度田税米为按口税米,在三吴推行检籍等,这些政策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对保证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淝水之战时负责长江中、上游防务的桓冲军团,是经过庾亮、庾冰、庾翼、桓温多次经济改革而形成的军事力量,这个军团在淝水之战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怎样看待和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大多数人认为,应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来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本文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存在着问题,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其见解是:①“历史上的中国”不是指地域、文化的概念,而是指今天的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家的情况,是“历史上的祖国”的意思。②历史上的中国应指历史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处于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当时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当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处于分裂时期,则由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民族和地区出现的政权,都应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③确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只能以行政管辖作为标准,即只有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到的地方和民族,才是历史上中国的地方和民族。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民族关系及民族战争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来史学界讨论的热门之一,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发表了意见。大体说来,讨论的基本问题有: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主体民族、民族间的“和亲”、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历史上祖国国土的处理、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如何看待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民族战争的性质及其评判、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的评价、史学研究中如何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等等。我们只是选择几个最重要的问题,介绍一些基本的观点,以提供同志们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述宋、楚泓之战,战败之后,面对国人的指责,宋襄公辩解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其中“不以阻隘”一语,学术界理解多有--未洽。比如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据章炳麟之说理解  相似文献   

11.
士气是历代卓越领导者都极为重视的问题。 曹刿论战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段活讲的就是士气问题。历史上还有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破斧沉舟”以及西晋时期的前秦将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记载,都从正面或反面证实士气在战争胜负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我们还认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论述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历史特点及其特有的内在规律性。作者认为:“中国”这个概念应与历史上的“朝代”相区别;多民族的中国是中国务民族在历史上逐步实现统一的;所谓中原正统和古代各民族无法往来等论点不符合历史实际。文章还论证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杂居、近百年中国民族关系的变动和民族关系的历史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晋是在民族矛盾激化中灭亡的。自此直至淝水之战结束,建立在南方的东晋政权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一直是民族矛盾。 但是,在东晋内部,又存在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一般地主和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士族地主本身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14.
范睢评议     
在秦昭王时,洞察了兼并战争发展方向的范睢离魏奔秦,并投身到秦国的政治活动中,这对秦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范睢不仅以其丰富的中央集权思想影响了秦昭王,结束了魏冉集团的专权,促进了秦国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而且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争方略,使秦国摆脱了兼并战争之累,加快了统一全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上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冲突和消纳。 1.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具有独立文化形态的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文化和当时的“夷狄”文化,(即进入诸夏集团以前秦、楚、吴、越等边锤民族文化)彼此都以外来文化相对待。但诸夏在其武功征讨中同化了夷狄,同时又确认了夷夏文化之间的差别,看不起夷狄,认为“祝发文身”、“乱人子女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不同意1928年国奉南北统一战争和中国大陆的统一“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之说。认为:统一和统一战争,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旧军阀统治,形式上、表面上完成了全中国大陆的统一,顺应了历史趋势,是相对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在当时,统一有利于准备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统一不仅仅是南京国民政府军事上的胜利,它同时屯是新疆、东北军阀正确选择的结果,更是1924年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及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直接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 传统观点认为,东晋十六国以来,在我国境内形成了江南、河西、辽东三大文化区。东晋南朝文化之繁荣远远超出十六国北朝文化之上,这点已为学术界所承认。但是,传统观念对北方文化区的估价却有不尽准确之处,尚未引起学术界关注。有鉴于此,笔者对十六国北朝文化区提出重新认识,以期学术界进一步讨论。以往人们对中原地区尤其是今河北地区在十六国时期所受战争破坏估计太高,而对关陇、河西、辽东地区文化发展则给予过高评价。诚然,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以后,黄河南北地区遭受了战火的茶炭,人民受到蹂躏和屠戮,社会经济和  相似文献   

18.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学术界讨论这一问题,是由一九五四年“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而引起的。当时,范文澜同志在《历史研究》发表了题为《自秦汉起中国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的文章,提出了汉民族形成的问题。范老认为秦汉时代的汉族已具备了形成民族的四个条件,汉族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民族。范老的文章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有的同志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宋、夏战争中双方战略地位的转化王天顺西夏王朝是久战之国,它和周边各民族国家、政权和部落部发生过战争,其中,与北宋的战争竟长达140余年。两个不同民族政权之间这样旷日持久的军事对抗,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已往史家多盛称西夏军力之强。比如清人徐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