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正式加入WTO已一年有余,面对我国开放国内通信市场的承诺和国际通信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我国通信行业在中外资本上开始实现一种双向的国际资本融合,既有很多外资进入国内市场进行技术合作设立合资公司或参与并购,且随着加入WTO后我国通信运营业垄断的打破和逐步开放,已成为外资最想进入的领域;同时又有很多国内通信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持续向好,再加上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利好信息的刺激,国内酒店业进入难得的发展高峰期,使得中外资本纷纷将目光投向中低端市场。于是,经济型酒店成为酒店业里出现最为频繁的名词。国内经济型品牌酒店目前在市场上占有比例不足10%,巨大的潜力已经使经济型酒店市场燃起狼烟。“宜必思”、“假日快捷”、“速8”、“美兴”等众多经济型酒店的外资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叙的“外部资金”。是一个经济系统之外的各种生产与生活要素的货币形态的统称。著名的“双缺口”理论表明,利用外资可以同时缓解储蓄和外汇两个缺口,促进经济发展。但前提是引入的外部资源的配置结果至少不恶化既存的经济结构,不降低原有的产出\资本比率,同时也不会降低该经济原有的积累率。但在实际引入外部资源的复杂过程中,这样的前提是否能够得以遵循取决于  相似文献   

4.
财政、货币与外贸政策新运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缺口的形成与扩大之势已历时14年之久。只有利用“三缺口模型” ,建立财政、货币与外贸政策新的运作关系 ,采取全面的综合的治理对策 ,才能抑制储蓄投资差额扩大导致的市场需求不足紧缩缺口恶化的趋势 ,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与就业增加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沪港通”以及“深港通”等进入我国境内资本市场,外资持股是否会对上市公司股利分红带来影响?本文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水平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本文从股利政策的视角提供了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影响企业实际经济后果的因果证据,同时也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外资对当地经济产生的正面效果,已被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所证实。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谈到外国人在美国的资产时说:“19世纪,外资在推动美国经济的增长方面起了关键作用。”但是无可否认,在某些国家的某一时期,外资对经济产生的负效应也是很明显的,其中最主要的教训是利用外资策略上的失误。我国也有些学者提出:到底是我们“利用了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外资,即外来投资和资本,有多种形态。政府间或金融机构间的各种长短期资金移动的现象,属于“国际借贷”性质;民间长期资本移动的现象,属于“直接投资”性质。我们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已经彻底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实力雄厚的外资再保险公司涌入中国市场,给国内再保险公司造成巨大冲击。本文首先分析外资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现状,相比国内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的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资本实力和承保能力、产品创新和技术服务方面。然后,对外资保险公司涌入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冲击进行说明,这种冲击对于中国再保险市场有利也有弊。最后,面临愈加激烈的竞争,对我国再保险公司如何积极应对外资再保险公司带来的挑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消灭中国品牌:外企在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因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广阔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外企的目光,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方式。如柯达公司当初进入我国市场时就是通过并购我国的胶片企业而迅速发展壮大,并取代富士成为我国胶片行业的领头羊;法国达能公司也是通过收购我国最大的桶装水生产商上海梅林正广和公司和娃哈哈、乐百氏而成为我国饮用水市场的“老大”。不可否认,外资并购对我国企业的发展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有利于打破国内企业发展的资金、技术“瓶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等。国内企业往往想凭借外资并购来谋求更大的发展。但是,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根本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首先对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论述了"双顺差"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双顺差"形成的原因。据此,提出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政策建议:扩大内需,改善我国低消费、高储蓄的结构性失衡;科学合理吸收和利用外资,提高外资的质量;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优惠政策;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消化资本、金融项目过度顺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周军 《管理与财富》2009,(7):180-180
随着我国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开放,近年来,外资并购我国各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不断增加,针对这种“国退洋进”的现状,国内有的学者倡议保护民族企业,有的学者则认为外资并购是市场有效的体现,主张放松对外资并购限制,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关于这种“国退洋进”现象的观点,并给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发现:外商合资企业资本进入速度对内资企业绩效调节作用较弱,而外商独资企业资本进入速度对内资企业绩效调节作用呈现正向关系。通过将外资企业控制权异质性和外资进入速度整合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中,本文显著推进了关于外资溢出效应的研究边界,研究结果对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技术、品牌、人才、经营和管理经验的综合体,但是在中国利用外资变成了资金的纯引入。随着国内资金缺口的改善和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应该把外资引进的重点放在技术,品牌,人才,经营和管理,服务和社会效应上,以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民营经济在中国整体经济的结构特征及民营经济的内部产业结构,本文发现了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产业分布中“比较优势”原则: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受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和市场、政策壁垒的限制,民营经济的成长空间有限。在进入壁垒低的低端产业,民营经济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外资经济;在进入壁垒高的高端产业,则同时面临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在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力密集型企业;但是,正在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扩展。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的活力大于国有经济的活力,外资企业对民营经济尚未构成重大威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一般竞争性产业,较少进入基于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的垄断性产业。要放松对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过剩”与中国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流动性过剩”成为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的关键词语。人们纷纷惊呼:中国已进入“资本过剩时代”。日益扩大的银行存差,居高不下的储蓄余额,屡创新高的外汇储备,节节攀升的股市和房  相似文献   

15.
<正> 当前,在我国进入“世界大市场”体系的时候,存在着一种令人痛惜的现象:泱泱中国与“世界十大驰名商标”无缘;高档产品在欧美市场只能摆地摊,进星级市场如同登天;高质量产品只得寄别人同类产品名下才得以求得生存……,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中国没有自己的世界名牌。 世界名牌难产原因 我国的世界名牌难产,其制约因素有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种。先看国内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在考虑物价指数、汇率和折旧等因素的基础上,测算我国总资本存量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存量.在科技产出与技术水平、FDI质量与其母国技术水平正相关的前提假设下,提出了以科技产出与影响大小代替技术水平的间接评价FDI质量的方法,并对我国16个主要外资来源国家和地区FDI质量进行排序;就我国引进FDI策略选择问题,提出引进FDI应该以外资技术能够向中资企业转移,弥补我国技术缺口为标准.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博弈论角度讨论单边资本市场情形,以演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探究资本市场单边开放。结果显示,开放国单边开放资本市场收到收益高于不开放情况下的收益,而进入国进入资本开放国所获得益高于成本。因此,开放国应完善国内资本市场体系,防范游资、热钱涌入,降低因开放资本市场而遭受的损失,同时注意进入国资本进入所获得益调节。总之,单边开放资本市场时,应鼓励长期资本,逐渐放开对短期资本限制,强化外资金融机构监控。  相似文献   

18.
利率政策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霍宏涛 《管理评论》2004,16(3):35-39,61
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核心政策建议,也是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构件。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实践却表明,能够促进储蓄与投资的并不是自由的利率体系,而是受到控制的,稳定的正实际利率。供给导向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和需求导向的传统货币理论的不协调是致使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征的货币政策模型,分析了利率变动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并对影响我国规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应保持利率水平的稳定,同时对资本账户进行管制,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主要引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蒲令 《决策导刊》2004,(8):22-23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形成对外资的强烈需求;但国内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以及投、融资体制与运行条件等诸种不足又使外商在华投资面临较多风险,因而不得不借助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超国民待遇”就此应运而生。这种制度安排一度在解决资金缺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超国民待遇”毕竟是一种在市场机制不完善情况下政府诱导投资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查和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许多学者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这方面 ,有关成果并不少 ,但是 ,许多研究成果是在将资本市场简化为股票市场、将有效性理解为市场定价有效性的基础上取得的 ,其研究视野过分局限于理性预期理论 ,尚不足以据此全面、准确地评价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和指导市场效率的改进。基于此 ,本文将在一个更为宽泛的理论框架中讨论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问题。(一)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基本判断和分析笔者对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基本判断是:资本市场能有效增加储蓄 ,但不能促进储蓄有效地向投资转化 (含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