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岚 《管理科学文摘》2010,(13):164-165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这必然会影响到该民族语言的发展和特色。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的交际。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的话,必然会对语言的运用和选择产生影响,从而使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日语的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导入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的讲解。本文便从中日儒学中的“忠”的文化差异出发,试分析日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所以要抓住低年级这个黄金时期,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愿说、敢说、乐说,有自信地说;二是立足课堂,让课堂成为五彩缤纷的交际世界:利用提问、课文插图、表演、复述等方法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口语交际的天地;三是联系生活,让口语交际走出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受大自然的熏陶,个性更加飞扬,交际更加自然;最后是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充分感受口语交际的乐趣。总之,要寻找切入点,创造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之一.非语言交际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文化与非语言交际紧密相连,文化背景决定了非语言信息的含义.因此英语教师在传输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大学英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各种途径营造交际氛围,创设交际情境,加强方法指导的论述,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李婷 《决策与信息》2008,(11):160-160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了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外语教学应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贯穿中西文化知识的教育教学,以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际能力很差。培养方法:一、语言规范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功;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三、口语训练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四、组织社会实践,强化口语交际训练;五、创设情境,在表演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充分利资源,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创设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善于进行指导,并给以鼓励性评价。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际能力很差。培养方法:一、语言规范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功;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三、口语训练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四、组织社会实践,强化口语交际训练;五、创设情境,在表演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充分利资源,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创设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善于进行指导,并给以鼓励性评价。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上讨论了怎样有效的应用交际教学法,首先,作者定义了交际教学法和相关的理论,特别是交际能力的定义。其次,本文还探讨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作者得出结论,中国的英语老师应该具备更好的专业技能和语言特长。  相似文献   

10.
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流活动,也是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的一种信息和感情的交流活动。它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最广、最基本的信息交流手段。口语交际能力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他不仅是语言能力,还是一种做人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因此,科学地把握“口语交际”蕴涵的深刻意义,是搞好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保证。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虽然来自于多方面,但是语文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基本平台,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渠道,是规范学生口语交际的唯一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就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加强师生、生生面对面的口语交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科学有序的训练,就能使学生尽快地丰富口语交际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11.
王磊  杨涛  杨磊 《管理科学文摘》2009,(28):160-160
口语交际是指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会活动。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运用口头语言接收对方信息,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的过程,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口语交际的这些独特性使之与阅读和写作教学有着迥然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下这些策略对口语交际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英语学习者的交际需要这一主题已逐渐为我国的英语教育者所熟悉和接受。  相似文献   

13.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首次提出的教学内容,要求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交际水平,这不但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求.因此要培养好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得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口语交际是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交际形式,口语交际的训练任务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我们必须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为他们提供更优越的环境,让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能力,而是一种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尝试:一、立足课堂训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渠道仍然是…  相似文献   

15.
政人搞交际与学人搞交际是大不同的.学人交际,越少越好,一桌,一椅,一书,一笔,一人,一间房,可将“脑技”演绎得异常精彩;政人交际,越多越好,“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天下英雄入我彀中.政人交际,叫协调能力也好,叫隋商指数也好,如毛泽东所说: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相似文献   

16.
口语交际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与阅读、写作教学并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科内容,口语表达能力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人的事业发展、生活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紧密联系,可以说是一个人进行社会交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口语交际都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简单地理解为口语交际就是说话,然而,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人们日常交往的必备能力的重要性越显突出.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提出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的广泛、活跃、频繁,口语交际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 “口语交际”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  相似文献   

18.
周莉 《经营管理者》2009,(23):332-332
交际法又称交际教学法,它是把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为最终目标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否定结构主义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本文基于交际教学法产生的背景,分析它传入我国后在实际英语教学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探悉其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一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鸣跃 《领导文萃》2008,(24):49-52
在交际方面,中国的后人还没能超越先人。品德为本,才情为辅,中国人的忠义礼智信传统深厚,没人能绕得开。至于现今的一些玩意儿,比如特务间谍,比如商战中流行的交际郎交际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与我们中国的交际传统无关。如果要正经论交际,第一要素是品德健全之后的开阔心胸.有此心胸之人,必为交际至尊.无论口才如何.无论美丑贵贱。  相似文献   

20.
言语交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貌则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约定俗成的道德原则,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英语课堂是师生互动的特殊交际场所,有其固定的交际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一定的礼貌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英语课堂气氛,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以礼貌原则为基础,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礼貌用语,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