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工作作为人际互动型职业,情感乃其内在构成。科技—理性范式对社会工作的主宰持续激荡起社会工作对情感的想象,并生产出关系—情感的反思性路径。在社会工作视野中,情感呈现出多元化的意象,隐喻多重感性的力量。作为治疗实践的关系底蕴,情感表征社会工作实践的“动力”;作为社会工作教育与学习过程的反思性载体,情感承载着行动者的专业能力;作为劳动过程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劳动者的主体策略,情感意味着制度性的“迫力”与主体性的“权力”。多重感性之“力”的意象背后融合了情感与专业、情感与主体、情感与体制之间的争论与辩证关系。西方社会工作视野中的情感想象打开了本土社会工作理论想象力的“情感”之窗,进一步拓展了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更丰富多元的面向。  相似文献   

2.
教师情感劳动是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我国教师的情感劳动受到传统教育文化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双重建构。在情感资源(教育伦理)与理性约束(组织规则)的影响下,教师情感劳动由表层“表演”向深层“表演”推进并产生能量分层,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情感迷失、情感过载、情感倦怠等情感异化问题。相应的情感唤醒机制旨在探索传统价值与现代性的融合,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进行师德伦理、情感承诺、尊师传统、重教环境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道德与伦理关照,促进教育价值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3.
何云 《学术研究》2003,(3):50-52
本文对情感性劳动的含义、具体内容及其对企业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指出发生在服务人员与顾客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性劳动 ,可划分为自发的、表层的和深层的情感行为等三种类型 ,这些情感性劳动会对顾客、服务人员自己及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实际是人们考察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视角,劳动的有用性与有害性才是劳动二重性的真义所在。从抽象角度看,劳动既为"善"也为"恶"。从劳动的具体性看,劳动的"善"与"恶"是具体的,一切"善"超过"恶"的劳动便是有用劳动,反之,便是有害劳动。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本义的两大方面是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从对立性看,劳动的有害性决定了劳动对人的"不解放",不劳动又无法实现劳动的有用性,促进劳动解放人。从统一性看,劳动的有用性决定了解放人的劳动要以劳动能够解放人为根本前提,解放人的劳动对劳动解放人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5.
情感劳动的异化呈现出性别、阶层和种族等维度的异化,这三重异化分别表现为女性身体、公共空间及身份的异化;精神属性和阶层品质的异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者情感和有色人种情感的异化。研究情感劳动的异化的多维度问题,旨在分析不合理因素被超越的可能,从而促进劳动者得以正常发挥自身本真情感、实现创造性潜能和发展内在主体性品质等。在夯实国家社会主义的执政基础,为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变革和调整提供基本思路上和在决定国家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自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以来,由于异化劳动把劳动变成仅仅是人们为了求生活命的手段而使人完全丧失了对自己工作本身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劳动对人来说成了一种苦役.这种状况伴随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所以许多思想家和艺术家都主张要使之有所改变,必须从拯救人的情感,使人在劳动中摆脱外部和内部的强制,重建对自己工作的兴趣和爱好入手.本文认为审美所带给人的"自由愉快"对于拯救人的情感、抵制当今社会物对人的奴役,消除异化劳动造成人自身的异化,维护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使人拥有真正意义的人的生活,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已经注意到了社会工作的情感治理价值,然而,关于社会工作发挥情感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和优化路径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认为,社会工作通过积极的情感实践,激发个人情感、促进人际情感和凝聚群体情感,从而在国家治理中凸显出了治理效能。在新时代,要把坚持党建引领作为重要方向,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并增强服务国家意识,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从而切实回应社会需求,为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卫小将 《社会科学》2020,(6):93-100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是一种理想性表达。现实中,作为理论生产的学院派推崇唯智主义,强调学理性而贬抑操作性;作为问题寻解的实务界提倡实用主义,突出实操性而拒斥理论性。这种张力形成了学院派的"修辞"与实务界的"游戏",由此需要重新审视社会工作理论问题。社会工作理论具有价值性、阐释性与实操性等三重特性,忽略第一重,社会工作会失去灵魂,淡化第二重可能沦为"游戏"和"治疗术",失去第三重,可能演绎为华丽的"修辞"与"表演"。此外,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以爱或关系为中心的"无形理论"并未获得承认,我们需要重新将爱带回到社会工作中心,倡导一种爱的实践艺术,进而拓展社会工作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劳动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上,劳动产生精神,是劳动萌发人的意识、孕育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思维。在劳动精神的发展向度上,劳动树德、增智、育美,不断形塑着人的精神。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劳动精神的生发逻辑,始于劳动获取崇尚劳动的意识,基于劳动增进热爱劳动的情感,立于劳动锻造辛勤劳动的习惯,建于劳动淬炼诚实劳动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肖士英 《学术界》2024,(2):5-21
《资本论》及其手稿基于人的类本质要求,把劳动潜在界分为内在性劳动、外在性劳动环节。前者即劳动者在精神中,为改造劳动对象供给根据与精神动力保障的劳动;后者即基于前者生产预期产品的劳动。二者纵向贯通并相互构成,显现为自由属性与必然属性两个层次。完整和持续演进的劳动展现为四个递进性阶段:以生产改造劳动对象所依赖的精神保障为主题的第一阶段,显现为三个递进性层次构成的内在性劳动主导型劳动形态;以改造劳动对象为主题的第二阶段,显现为两个递进性层次构成的外在性劳动主导型劳动形态;以物化劳动为主题的第三阶段,显现为无地位差别的内在性、外在性劳动凝聚成的物化性劳动形态,这三阶段递进性展开,构成一个劳动周期;以上下劳动周期继承创新为主题的第四阶段,显现为跨周期性内在—外在融合性劳动形态。上述四阶段递进性展开,共同构成内、外在性劳动内蕴的劳动一般机理。内、外在性劳动范畴及其内蕴劳动一般机理的出场,启动了唯物史观双重转向进程,深化了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系的认识,超越了传统脑体分工理论,促成了劳动理论传统资源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给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人类社会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档案工作也不例外。面对现阶段的社会大环境,档案工作者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实现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完成其社会使命,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廖洪武 《学术研究》2002,3(1):20-24
“中国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 ,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一个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根据“左”的特征和危害作出的重大立论。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这个指导思想 ,并把它融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 ,使之成为治国治党的方略。  相似文献   

13.
资源概念的引入,可能是分析探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一种视角和思考路径.文章首先认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集中于资源稀缺议题上,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来自于资源的整合.文章在探讨了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资源稀缺现状之后,分析了可能的资源整合途径,然后通过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育过程的经验分享,对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和本土化过程进行了反思,认为善于发现和利用资源是一种最具可行性的可供替代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回答管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各种企业工作设计理论各有其策略组合和适用条件,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比较分析,以对企业组织管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企业有比较分析的逻辑框架由设计目标、工作特征、人员特征、核心工作维度、工作设计策略等主要工作方法特征值要素构成。据此从微观方法内部和宏观与微观方法之间两个层次比较分析了各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了企业工作设计理论的适用性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刘士林 《学术研究》2000,(8):111-114
诗性智慧一词 ,本出于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一书 ,用它来指称那种在人类天性中最为深层、古老而又充满激情的精神活动方式。维柯特别强调 ,这是一种与文明人“理性智慧”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构与功能的“玄学智慧” ,也就是其后人类学家所谓的原始思维。由于原始思维中逻辑能力不发达 ,所以诗性智慧本身也就最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在感受事物中的情感智慧。正是诗性智慧这一本质特征 ,才使得它在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日趋尖锐的现代世界中 ,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许这就是它引起美学家劳承万先生研究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但由于历史的…  相似文献   

17.
地方社区是受到灾难直接影响的对象,社区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仅凭自己的力量克服灾难重创,需要在更大的社会系统支持下,逐渐恢复秩序和活力.以社区为基础的抗灾和重建理念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出发,尊重社区自身的主体权利和根本需要.在基本手段上则是建立专业化的社区服务网络和争取居民参与;在抗灾和重建的每一阶段,都把各种社区服务网络和社区居民参与放在重要地位.通过居民参与过程调整社区发展体制,重建物质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多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具有多重涵义,有基于文化和制度的,有基于理论的,有基于社会工作方法的,还有基于地区和实务的社会工作模式.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实务经验,在理论视角下建立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并讨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的基本涵义,以人的需要为本是本土社会工作模式建立的核心.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类型和需要内容,评估他们的需要是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基础,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是制定社会工作实务方案的目标.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嵌入中国的社会制度体系中,嵌入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中,嵌入中国社会政策发展中.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农村社会稳定环境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保持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充分认识到稳定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广泛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全面发动群众的力量 ,不断拓宽整治的措施 ,进一步加强部门的协调 ,使农村稳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阴山学刊》2011,(1):87-90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我国妇联、司法等部门都对防治家庭暴力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索,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化解决社会问题的应用社会科学也为家庭暴力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优势具体包括:价值、理念优势;方法、技术优势;组织、机构优势与专业人员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