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作为信息化的载体,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获取显著而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信息化和企业价值链内涵、关系及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利用信息化,重构企业价值链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从而为促进我国企业重构和组织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企业信息化与价值链重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作为信息化的载体,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获取显著而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信息化和企业价值链内涵、关系及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利用信息化,重构企业价值链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从而为促进我国企业重构和组织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技术、信息与科学发展——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而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信息技术才能带来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竞争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 ,企业的竞争优势日益与企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必须清楚地理解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它如何能带来显著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从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价值链的影响 ,对竞争结构的影响和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 ,以工业化作为信息化的载体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 ,以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获取显著而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信息化和企业价值链内涵、关系及影响的分析 ,提出了企业利用信息化 ,重构企业价值链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从而为促进我国企业重构和组织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源,面对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及文化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企业管理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目前,信息化滞后已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应从知识管理、供应管理、生产管理、客户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六个方面运用信息化,实现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7.
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信息技术与企业现代管理思想的结合,形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浪潮.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次全新的管理革命.掌握科学管理思想、方法和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促使其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管理模式,适应信息社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本文将讨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集团资金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战略如何与企业战略、竞争战略和流程重组配合,为企业带来必要的竞争优势,是IT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从我国企业现状出发,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在战略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策略和制定信息化战略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掀起了信息化浪潮,尤其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更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这种信息化的趋势,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机遇,更多的是挑战。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需求各异的顾客,以及大量的信息,企业要想在世界大市场中自由翱翔,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更新经营管理的观念,采用新的管理方法。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趋势对企业管理组织形式的影响,提出了综合采用“企业再造工程”、“全成本管理”、“现代博弈论”等思想和方法,使企业能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跟上信息化的步伐,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基于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还面临许多问题。旨在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工业企业信息化策略,应该需要注意宏观信息化环境、政策与企业自我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的特征是高度信息化。信息产业的兴起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也是经济走向繁荣的捷径之路.北仑作为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城一部分,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又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要充分利用北仑港口优良、大工程大项目众多、信息技术应用广泛等优势,积极培植和发展信息产业,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效用。  相似文献   

13.
“科技兴区”的核心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将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拟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树立科技意识,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一体化;(2)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突出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3)采取多种措施,促使企业紧密依靠科技;(4)加强信息工作,沟通企业对外联系;(5)推进国际合作,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合作能力是一个企业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及信息化程度在合作过程中的综合体现,表现为一个企业具有的合作倾向性或与之合作的难易程度。合作能力指数可以从基础管理与技术实力、信息化程度、现有合作形式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与度量。通过对江苏省中小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1)信息化水平与合作能力指数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合作能力指数与中小企业绩效呈现弱正相关关系。对此,笔者提出了(1)强化政府在培育发展虚拟企业中的指导与服务职能;(2)发挥中介组织的导向、协调与服务作用;(3)树立合作观念;(4)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5)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等建议,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加速了商业企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也推动了商业管理的变革。建立科技型商业企业,已成为商业企业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科技型商业企业应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加强规范化管理,并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网络功能。  相似文献   

16.
论信息化与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通过介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内涵,阐述了信息化对提升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整合等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中存在的认识问题、企业信息化规范问题、信息化应用范围问题、管理问题和人才问题,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平台、两个系统”,并阐述了实施步骤及五项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湛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湛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和趋势,提出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企业信息化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外有国际贸易新格局的挑战,内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利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优势来助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当下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基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数据,从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着手探讨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我国质量型经济的发展,尤其对经济增长效率及可持续性的贡献突出;(2) odi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作用存在时滞效应,即odi逆向技术溢出需要时间才能发挥作用;(3)东道国经济水平高、企业分支机构数量少、企业从事贸易销售型业务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但在稳定性方面,odi作用效果不理想;(4) odi规模扩张能提升母国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强度,阻碍技术差距的扩大,并经由这些变量的中介效应来显著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秩序变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国际经济秩序、外贸体制改革、私营经济发展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了未来国际经济秩序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推进方向。提出政府应通过构建更加全面、合理的外贸体制运行机制,保障私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和私营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企业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出口贸易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并且得到适宜的制度保障。该文在分析三者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系统协同演化模型,对2008—2012年我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以及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协同度是密切相关的,三者协同演化发展,这种协同演化发展的趋势将促使中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影响中国的制度创新,同时其出口贸易额也将不断增加,进而提升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上的优势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