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重评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革命论”的要害为民主革命时期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幻想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有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期。笔者认为“二次革命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违背中国革命规律的错误理论。在此前提下,遵循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两点拙见与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商榷:第一,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理论体系并非形成于1923年他的两篇文章①,而是形成于1926年9月②;第二,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并非固定不变、始终如一的,而是动摇不定、时起时伏的错误理论体系。这与党在幼年时期的历史环境以及客观形势演变对陈独秀的影响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来,一些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中共“二大”已经有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我认为,这个看法值得商榷。科学而完整地提出这一思想,应当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之际,而不是在中共“二大”。一、“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科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革命的反复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这个思想同右的“二次革命论”与“左”的“一次革命论”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相似文献   

3.
略论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党的“一大”到“五大”都担任党的最高的领导职务。可这样一位人物却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二次革命论”,主张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时期,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等同看待。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研究孙中山生平与思想的论著都认为,孙中山提出的“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中的“政治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革命”,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也就是要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合并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去完成,因此犯了“左倾”一次革命论的错误。但笔者以为,上述观点有待商榷。何谓“政治革命”,1906年孙中山在《民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观点认为,民主革命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以下简称“革命转变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通常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革命转变论”的论据有四条。我认为这都是值得商榷的。论据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一些理论工作者据此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革命转变”论。然而这种理解未必正确。因为那段论述的全文是:“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时代是“共产党宣言”胜利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共产党组织队伍中只有三百余人。现在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已有三千三百万以上。“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已在全世界三分之一土地上实现,“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起着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以及共产党人的战略和策略等问题。“共产党宣言”虽然出版以来有一个世纪过去了,但是它所发挥的基本原理,对我们这一时代还保持着它充分的科学与革命的意义,至今仍然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力量鼓舞和指导人们前进的一个活生生的文件。在中国,“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它是指导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小组的文件,现在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以“共产党宣言”为基础的,“共产党宣言”最早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菁华,而且,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发挥着“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以指导我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而又使“共产党宣言”中的许多思想有了发展。因之,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很好地学习这一伟大著作。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领域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始终是一个争论较多的焦点问题之一。许多评价上的分歧都可以追溯到对这个概念的不尽相同的理解。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中共党史学史的角度看 ,所谓二次革命论的含义是有广义、狭义之分的。广义的理解是指在中共三大前后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对民主革命的系统认识。从现有的史料看 ,它的提出者正是“二次革命论”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蔡和森。 192 8年 11月 ,蔡和森发表《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前途》一文 ,在阐述中共六大所提出的民权革命理论的同时 …  相似文献   

8.
关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学界大多把陈独秀在1923年中共“三大”前后撰写的《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党与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看作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代表作,并看作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认为文章中承认了国民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否认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资产阶级。翻阅有关史料,再把文章发表的时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不难看出这个结论是值得史学界商榷的。 一、陈独秀撰写《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党与 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曾受过系统的英美现代思想教育。但自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与革命方法有了明显的转向。他认为党员和民众的自由太多才导致革命的失败,只有采取集权的办法才能取得民权,只能由国民党一党训政,才能平稳转向民主宪政。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出身于封建文人之家,考取秀才之后,并没有沿着科举道路走下去。戊戌变法时期,投向维新派。20世纪初,陈独秀感时忧世,开始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成为一名勇敢的民主战士。辛亥革命初期,陈独秀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确立了民主革命的立场,先后创办革命刊物,宣传反帝爱国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唤起民众起了积极作用。他还创立革命团体,为革命培养了大批骨干。辛亥安徽独立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采取富国利民措施,深得群众拥护。“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开始总结革命经验,探索新的道路,创办《新青年》,首揭“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领导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综观早期陈独秀的思想与活动,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是其主流。  相似文献   

11.
"二次革命论"作为陈独秀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更加丰富。研究的内容和争论主要集中在"二次革命论"的来源是什么、"二次革命论"与中共二大纲领的关系、"二次革命论"与两步走思想之间的对比等。  相似文献   

12.
马林主张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播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种子,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陈独秀因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策略,主持起草了中共二大决议,抵制了“二次革命论”.西湖会议后,陈独秀服从共产国际纪律,接受、宣传了“二次革命论”,受其影响,中共三大留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痕迹.由于国民党反对被改造、部分党内同志以及一些国际代表对“二次革命论”的批评,加上陈独秀内心深处不接受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策略,1925年五卅运动后,陈独秀部分地抵制了“二次革命论”.共产国际导致“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受到共产国际代表、反对派以及陈独秀本人的批评;斯大林、布哈林以及部分中国同志为共产国际政策进行了辩护;在批判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时,回避了其错误来源于马林和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产生与“二次革命”的失败有关,也是他向苏俄学习的结果。“以党治国”思想内涵包括用党的主义治国,用党的理想、组织纪律、奋斗目标等凝聚人心。“以党治国”思想对20世纪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当代中国新文化保守主义的史学纲领——“告别革命论”做了一番全面的审视和评判.作者认为,其所赖以支撑的两大理论观点——“激进主义产物说”与“革命只破不立说”均不符于历史的事实真相.通过质疑和辩驳可以发现,辛亥革命以及本世纪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并非如“告别革命论”所主张的是“丧失理性”、“盲目鲁莽”、“破坏一切”,而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不断革命”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一般把“不断革命论”称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年内乱期间,又把“不断革命”同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相提并论,从而使“不断革命论”变成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近年来,又有人认为“不断革命”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经验时提出的一个口号,是经典作家在一定时期的著作中使用的一个一般语词,是包括布朗基主义在内的“革命共产主义”所共有的一个特点。近几年出版的一些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也不详述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中应给予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6.
江青伙同林彪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挥舞“黑八论”的屠刀,大砍十七年的革命文艺。被列为“黑八论”挂帅的“写真实”论,纯属捏词构罪,含血喷人,包藏祸心,流毒深广。这一罪恶如果不给予彻底清算,“文艺黑线专政”论的精神枷锁就不能砸烂,革命文艺的创作思想也就不能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中的领导权思想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中的领导权思想辨析蔡文杰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几成定论的观点:陈独秀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规定给了资产阶级。它不仅在诸多学者的论著中广泛出现,并且也被写进了诸如《辞海》、《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等权威性工具书。其实,这是对...  相似文献   

18.
由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7月29—31日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学者向会议提交了69篇论文。会议主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关于同盟会;(二)关于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党人的思想;(三)关于同盟会、辛亥革命与周边国家革命运动的关系。张磊《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为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在民主革命年代起着“革命之中枢”的作用。蒋永敬《孙中山革命希望的新纪元———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从“中华民国”、“三民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胜利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有关论述,对于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中国在民主革命后要经过一个资本主义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的论调错误,是有益处的。中国是个经济落后的大国,能否以及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过去在我们党内曾有过争论和斗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否认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幼稚”,农民“散漫”、“保守”,资产阶级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因此,“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见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而我们党内犯“左”倾路线错误的同志则相反,他们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认为革命在一省数省首先胜利就是实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旗手,是具有世界声望的一代伟人;黄兴长期以来作为孙中山的助手,追随孙中山,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为创立民国的斗争中以及民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孙黄”并称,成为美谈。然而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逃亡日本,围绕着“宋案”处理、对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追究以及中华革命党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