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出现后现代文化现象,通俗儿童文学正迅速地从艺术儿童文学中分化出来,其产业化势头越来越猛。在中国儿童文学产业化进程中,需要警惕“数字崇拜”和电视“图像”化写作这两种倾向,因为前者消解思想和艺术的创新,后者难以养成儿童的“阅读”能力,难以由此生成自我意识、想象力和批判能力。作为应对,中国儿童文学应该加强艺术儿童文学的修为,同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张扬“经典”思想、“文字”力量和“深度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艺术领域内,“表现”与“再现”一般说来是两种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与统一,而不是相互对立彼此割裂。在人类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对具体的“掌握”、“反映”,一般地体现为对客体的艺术“再现”。而艺术对具体的“肯定”、“观照”,一般地表现为对主体的艺术“表现”。单纯的“表现”或“再现”是不存在的,表现艺术是不能脱离再现艺术而孤立存在的;同样,再现艺术也不能排斥表现艺术而单独生存。如果说,在艺术领域中,“再现”是“表现”的基础,那么“表现”则是“再现”的升  相似文献   

3.
悲剧历来被推重为崇高的艺术。不论是唯心主义的艺术家和美学家,还是唯物主义的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这一点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席勒说:“悲剧艺术是更多以道德为基础的”,“重视包含在悲剧感动之中的崇高快乐,尤其是艺术的目的。”①他认为道德上的崇高应当成为艺术尤其是悲剧艺术的中心。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②他认为悲剧是崇高的“最深刻的形式”,其原因就在于:在悲剧冲突中,“永恒的正义利用悲剧的人物及其目的来显示出他们的个别特殊性(片面性)破坏了伦理的实体和统一的平衡状态;随着这种个别特殊性的毁灭,永恒正义就把伦理的实体和统一恢复过来了。”③也就是说,悲剧通过双方的“和解”表现的是“永恒的正义”即崇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红楼梦》艺术结构存在着两种互为对应的艺术空间:描写荣宁二府的“凡世”与展示大观园的“乐园”.作者有意安排这两种艺术空间的对应,以表现自己的人生“心史”.“大观园”作为作者的理想人生境界,杂揉着东方文士风雅情趣和乡间田园韵致的文化品性.《红楼梦》两重艺术空间的崩塌与幻灭的悲剧是一种处于封建时代晚期的智者与诗人所感受到的世纪末悲哀——现世已经弃绝,理想却正在迷失的,“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5.
《史记》中悲剧英雄们的悲剧人格具有以下要素:一是立志高远、胸怀壮阔、不计一己得失的人格魅力;二是都有不贵其身的气魄,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他们表现出了”不识时务”的秉质,将自己置身于舍身忘我的悲剧处境;三是面对悲剧处境,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大义凛然、超然赴死的超拔气概。这种悲剧人格具有坚守的崇高、抗争的悲壮与死亡的震撼等美学意义。这种共性除了人物本身的特点外.更应该归功于司马迁的艺术提升.  相似文献   

6.
通常人们总是把儿童文学文本的艺术织体理解为一种平面的构造,即一种以情节为主轴的横向展开。这种理解使我们重视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面,强调情节的新奇、生动和完整,但它同时也使我们陷入了难以超越情节结构面的限制而争取到比较宽阔的美学空间的困境。譬如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期待着出现能够与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品媲美、具有很高艺术品位的儿童文学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实在难得见到。我们明白儿童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审美能力,又误以为“儿童水平”与“艺术水平”是相互抵牾和排斥、难以统一的两极,于是便为两者只能择取其一而生出无限的烦恼。这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与我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诗化哲学”角度论述了鲁迅《野草》与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所表现的共同的哲理内涵:“人的现实存在——人生”、“人生的价值——反叛与创造”,“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以及它们的“诗与思结合的文体形式”.诗化哲学是本体艺术的一种理想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由理想与现实冲突所形成的李贺诗“矛盾”、“忧郁”的悲剧心理基因;在与庄、屈、竹林、鲍照横向比较中李贺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悲剧命运;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和传达方式与“宣泄”、“共鸣”的悲剧效应;以及李贺诗内涵的“生命力”、“崇高感”的分析与其相应的历史地位的再评价等四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审视一部剧作是不是悲剧,要从悲剧精神和悲剧性人物、主题、情节、冲突、艺术风格与结局进行全面分析。中国戏曲是平民性、娱乐性很强的艺术,长期在“礼乐”文化影响下,形成悲喜交集的“中和”的审美趣味和“大团圆”情结,悲喜剧多而悲剧少。在创作实践和概念上,虽有悲剧和喜剧的区别,但并不严格、明晰,缺少悲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对信息时代儿童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主要表明在电视节目的“娱乐至死”口号与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混淆上;电视注重挖掘禁忌新闻使儿童小说蒙受的影响是使小说趋于新闻化——对信息的凸显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弱化;电视的媚俗一一对高收视率的追求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是追求销售量。这些影响的背后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是文学堕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对象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尽一致的看法。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在给他友人的一封信中曾经谈到,他写童话,主要是为孩子们,但同时也是为这些孩子的父母亲。可见,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孩子们写的。其特点应当表现在儿童与文学的两个方面。这种主要为孩子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当然更应该注意“用美的规律建造”(马克思语)。而体现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审美特色,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作家的成功的审美心理描绘中。因此,提高作家的审美感受能力,就不能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五四”时期文化背景下的巴金作品的艺术功利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分为前后期,其内涵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前期体现在对于英雄悲剧人物的描写上;后期则表现在对于凡人悲剧形象的塑造中。巴金对艺术功利“善”的追求,也凸现了他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美的表现形态从反映与被反映的角度可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但就其内容来说,美的表现形态还表现为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表现,喜剧是滑稽的集中表现。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崇高与滑稽既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现实中,也存在于艺术中,但悲剧和喜剧只存在于艺术之中,而不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现实之中。本文集中论述喜剧的美学特征,它与悲剧  相似文献   

14.
成人文学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审美体验经过艺术构思,而后运用语言文字艺术的传达出来,这是成人文学本文生成的唯一方式.而儿童文学本文的生成方式则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指成人作家明确以儿童为读者对象而创作的儿童文学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儿童文学的学术化既是实现“文学现代化”的手段,也是结果。现代儿童观这一思想资源的出场,为建构起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及学术品格提供了先决条件,从而拓展了文学范畴及人学的内涵。基于“儿童的”与“文学的”双重特性,儿童文学内蕴的双栖性制导了并非一致的学术化发展路向,思想上的“为儿童”与艺术上的“去教化”使其深陷“纯化”与“泛化”的逻辑怪圈之中。在向外译介、向内整理的一体化体系中,内外两种思想资源互为他者,并汇聚为推动儿童文学创作的复合性学术资源,驱动了中国儿童文学向“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相对照才能存在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儿童文学的本质论只有在与成人文学的区别中才能建立。儿童文学是儿·童·的·。儿童这一生命存在与儿童文学本质之间存在着衡定的唯一无二的本体逻辑关系,因此,儿童文学本质论必得以诗化的儿童生命哲学———儿童观为最根本的理论支点。建立儿童文学本质理论必须具有“名著意识”并以体验在先。儿童文学本质论是一种整体观。儿童文学本质的研究者应该在儿童文学本质与自身的生存哲学之间寻找到沟通之路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占主流地位,这源于《旧约》和古希腊的艺术传统。“厄普代克的悲剧”有双重意义:一是指厄普代克秉承了这一西方悲剧文学的创作传统而提高了他的文学地位,他在“兔子四部曲”中就表现了长达四十年的美国式的悲剧生活。二是指他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即他违背了部分传统而在作品中出现了太多的性描写。这样,他的文学地位就被降低了一些,从而成为他自己的悲剧。因为在西方的文学世界里,作家的地位高低主要是由其作品的悲剧性描写及其道德层次的高低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论冯至早年叙事诗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至的叙事诗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反复“体验”的结晶,体验到的是悲剧性。冯至叙事诗的悲剧表现形态为爱情的悲剧、艺术(美)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文章从悲剧主人公、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的审美心理效应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悲剧的特性——轻型悲剧;并从冯至“隔”的技巧的运用简要分析了产生轻型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导论 1.即便排除那种与“悲惨”同义的日常用法,“悲剧”这一概念也还标示着三种层次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意义:一方面,从词义发生的角度出发,显然,首先有作为艺术之一种的悲剧,然后有作为美学范畴之一的理论概括,最后,将其进一步推广且深化,悲剧超越了艺术和审美的范畴而成为一种人生态度,这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由古典而至于现代,这个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日本少年小说纵论朱自强在日本儿童文学用语中,“少年小说”有时是指作为大众儿童文学的小说作品,有时则是指艺术儿童文学中以少年为读者对象创作的小说作品。我们这里论述的“少年小说”的范畴只限于后者。一、大正:日本少年小说的滥觞时期日本儿童文学史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