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文学史也许是一种最不真诚的历史现象。它通过对文学观念的泛化理解,努力把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文化现象或样式纳入文学史范畴。从而营造出一个被充分“放大”了的繁荣的文学历史,给世人虚拟了一个辉煌的文学史形象。如果从读者的角度(亦即社会文学生活的角度)去认识文学的历史形象,则不难看出,在人类文学的绝大部分历史过程中,人们的文学生活是贫乏和萧条的,社会的文学资源也是短缺的。所以,我们的文学史应当把文学的历史真相告诉读者,而不应当遮遮掩掩或虚构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论“文学虚构”的几层含义张荣翼“文学虚构”是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汇,但对该语汇的理解和用法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本文立足于这种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进一步揭橥它们的背景意义和美学内涵,以期深化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把握。一、作为一种否定文学...  相似文献   

3.
文学虚构具有游戏性质,这是文学的诗性本质决定的,因为文学虚构是人类与生俱采的一种能力.文学虚构的游戏性既体现在作者和读者的陶醉中,还表现在文本游戏中.游戏性其实就是娱乐性,强调了"非现实的虚拟性".然而,文学虚构不仅具有游戏性,而且还具有超游戏性,因为它能突现人类精神,要追寻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说创作与名誉权侵害刘尔明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叙述描写,反映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艺术想象、典型化是其主要创作特点。小说分类众说纷纭,但依据“是否虚构”把小说分为两类——小说与“非虚构小说”,为司法界与文学界...  相似文献   

5.
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实践其哲学理论的一种手段。在提出了"多余"观并对其进行了理论论证之后,巴塔耶还尝试借助文学手段来拓展生命的"多余"体验。我们将在本文中讨论在巴塔耶眼里,文学虚构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巴塔耶文学创作的风格与"多余"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之“新”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后者把文学看成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 ,新历史主义者则看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其中的虚构成分 ,把历史话语中的真实限制在一定的观念构造之中。  相似文献   

7.
姜汉西 《天府新论》2020,(4):143-149
非虚构写作在当代文坛被讨论,并且成为文学批评与创作领域的热点,是作家、读者和现代传媒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目前学界对非虚构写作这样一种新的文学实践还存在诸多争议,透过争议进入文学作品本身,我们会发现非虚构写作都内蕴着相似的逻辑规律,即从问题意识切入到实现对正义精神的最终追求,问题意识和正义精神构成了我们理解非虚构作品的两个重要维度,也凸显出非虚构写作中的层次结构。其中,梁鸿和乔叶在对乡土世界的非虚构叙述中,同样凸显出了这样的一条逻辑规律,从她们的作品里我们也看到了非虚构写作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马建辉 《云梦学刊》2013,(3):93-95,100
底层文学思潮和非虚构思潮是当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两种主要类型。底层文学在创作与批评上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评论家,也有一批代表性作品和评论文章,这些特点表明底层文学已经形成一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思潮。非虚构思潮则是由于报告文学创作在21世纪出现了一个创作与研究的热潮,以非虚构命名的写作也在创作、批评和理论上成为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9.
发散型思维与文学史研究朱德发思维科学从思维活动的特点上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划为两种思维类型,我们从文学研究思维学角度同样可以视它们为两种思维路线和两种思维方式。所谓"发散型思维",简言之则是一种从一个信息源中导出不同结论的思维方式;所谓"收敛型思维"...  相似文献   

10.
孙敏强  黄敏雪 《浙江社会科学》2015,(1):114-122,151,160,161
庄子对文学想象论的贡献,首先体现在虚静之说,而其关于言意关系的思考,寓言创制与理念,对后人更有导向性影响。寓言是广义的意象,庄子寓言思维通于意象思维,但寓言不等于意象,寓言式思维也不同于意象思维。意象和意象式思维更切合抒情文学与抒情性想象,而寓言与寓言式思维更切合叙事艺术与叙事性虚构想象。庄子的寓言实践与叙事理念,弥补了传统想象论重视抒情性想象和意象式思维,轻忽诗、史之外的叙事文学想象虚构的偏缺。随着叙事文学文论的发展,在后人关于叙事艺术奇与正、幻与真和虚与实关系的思考中,在李渔、金圣叹等叙事论家的论说里,庄子理念获得了久远的响应,我国文学想象论方趋于完备。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成熟,文学创作所构建的审美精神领地出现了被虚拟现实同化的趋势,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文学的虚构问题,重估文学虚构的意义。文学虚构者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抗衡的"异在世界"。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学虚构者,以其独特的生命存在,在意图的节制和引导下,走向了对虚拟沉浸性的超越;第二,文学虚构可凭陌生化的审美方式超越虚拟的符号繁衍中的自我多制的世界;第三,文学虚构能以蕴涵丰富的语言应对虚拟影像制造的幻境。  相似文献   

12.
新闻文学文体浅议吴三元新闻文学是一种边缘文体。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文学的本质是虚构,两者似乎冰炭难容。然而思格斯认为: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写作逐渐成为创作潮流与研究热点。在创作群体扩大及大量作品涌现的背景下,非虚构写作逐渐暴露出文类概念界定模糊、文学性不足、"消费底层"等困境。在剖析非虚构写作面临困境根源的基础上,从非虚构写作为中国文坛注入新活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及重构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非虚构写作与当代文学如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路径变得尤为迫切与有益。  相似文献   

14.
海登·怀特的"历史若文学"的思想从叙事层面上消除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界限,使人们对历史与文学之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血路>、<花腔>两部作品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此思想的回应.这提示我们不要再把文学当作是虚构、历史著作当作真实这样一种眼光来看待文学和历史,而要以更开放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新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来寻求二者有效对话和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象征思维及其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象征思维的确立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把文学视为一种象征形式。从总体形式上讲,文学是一种象征,象征构成了文学的总体存在方式。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精神活动的具象形式,它与人类精神的关系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述关系。文学形式的象征意义就在于通过象征活动,使作家隐秘  相似文献   

16.
所谓红卫兵文学是对取材1966年一1976年城镇青少年生活的文学作品总称。“红卫兵”虽是一代青年的政治性代码,但进入文学世界的就不局限于青年政治生活,而是涵括了一代青年丰富而广泛的社会人生阅历、文化精神追求、情感人格的定位等等。在后新时期,红卫兵文学呈现由独白(先锋中的红卫兵意识到喧嚣商业前景下的“文革”禁忌消费)的景观,但真正的文学只能是想象的文学(相对本期的纪实文学、自传与学术研究文本),它以对世界的虚构而逼近美学王国的真实,从而修正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点上,红卫兵文学在后新时期形成其三种审美取…  相似文献   

17.
凡属叙事文学作品,无不向人们展示一个与真实的世界判然有别的“虚构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文学叙述(下称叙述)看成是构建“虚构的世界”的一个过程。当前,“虚构的世界”作为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已经引起了哲学、语言、逻辑和文学等方面人士的关注,将这个对象引入叙述理论研究,或许能深化我们对叙述乃至文学的认识。比如说吧,文艺真实论是文艺学中一个大课题,如果从“虚构的世界”入手探讨,可望从正面剖开问题,得到较为切实的讨论结果,或者至少可避免越讨论离题越远的局面。鉴于“虚构的世界”这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是文艺风格的总结,当创作手法和受众感知达成一致时,它表达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追求,一旦经验和感受更替,现实主义也面临变革。网络小说中常见穿越元素,类似题材并非网络原创,但传统文学尽力弥合虚构穿越与现实的边界,网络小说却将穿越用作常规设定。两种故事的不同讲法,不只是文学自身的转变,还来源于虚拟劳动通过媒介经验构造的因人而异的现实。技术主导下的媒介表征系统融合,让艺术的现实拓展了经验的现实。传统现实主义预设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而新媒介时代,在虚构与现实间的无边界跨越成为人的无意识生存状况。现实主义表现出现实与虚构、经验与情感不分彼此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叙事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是对文学叙事做出价值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至少涉及伦理学、叙事学、文学批评学、比较文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因此应归属跨学科研究。文学叙事伦理学对叙事所蕴含的伦理主题、内容、时代伦理声音,尤其重要的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对叙事过程中经由叙事各要素的互动而生发的境遇伦理做出阐释和总结,它最大的目的是在叙事虚构和想象中,探索伦理的各种可能性。与现实理性伦理相比,文学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拥有自己的秩序和规则,因此二者不能随意越界。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并不存在叙事上的乱伦 ,这种文体对真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的坚守 ,是其根性所在 ,是其“立文”之本 ,其名称中的“文学”二字 ,也并不等于虚构。“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 ,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 ,在报告文学中则不表现为虚构 ,而是除虚构之外 ,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而文学魅力的展现 ,主要有赖于其“跨文体性”的文体规范 ,这一特性是指其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等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表现方式的兼容 ,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这主要体现在叙述结构的变化、叙述语言的丰富与个性化以及对自身艺术表现局限的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