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茅盾在《蚀》三部曲的深层结构中,首创了一个以北欧神话为整体性象征的隐性神话模式——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三女神与其他神祗,同神界安危相应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小说的整体象征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危局中,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和生死理念,以及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这使茅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该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被打开,外国小说作品象潮水一般涌进了落后而又守旧的中国文坛。它象一股和暖的春风,使一贯把诗歌视为文学正宗的中国人,又看到了文艺刨作上的一个新天地。被这股潮水卷进小说创作队伍的大批有志社会改革的热血青年,立足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从外来文学,特别是欧洲文学中,汲取灵感和营养,开始“以新的形,尤其姓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①有力  相似文献   

4.
《纯真年代》和《家》都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和不尽相同的写作技巧,塑造了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传统女性和新女性的人物形象,折射了东西方作家对各自所处的社会及其制度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同是上流社会的女子,又处在相近的年代,然而,归根到底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造就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学,从来就是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遗憾的是,尽管人们已分别从茅盾的《子夜》和当时被称做“城市派”的小说中,觉察到某些都市文学的特征,但往往围于观念上的求异趋向,总未将它们视为同一文学现象,作相类特征的研究分析。即或遇有从整体上就都市文学进行考察的文章,也只着眼在相对于“乡土文学”的角度,却将都市文学的现代特征置于聚焦点外。  相似文献   

6.
V.de.S.品托在评论 D.H.劳伦斯的诗作时,曾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小说《虹》、《恋爱中的妇女》很好地体现了劳伦斯的诗歌天才”,然而,另一位重要的劳伦斯评论家R.P.布兰克漠在《手势语言》中,却把劳伦斯的创作统称为“一片废墟”.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虽然使后人对劳伦斯作品产生更多的争执与不解,但同时也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打开了一扇理解之门:使我们意识到劳伦斯独特的诗歌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巧妙运用.这当然不是一个新的文学技巧,人们也早就注意到他的作品中充含了无尽的象征寓义;然而,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富于敏感性,常常以时代前驱的姿态出现。如在我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五四动运,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当时的历史人物就大多是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间,茅盾亲身  相似文献   

8.
初试锋芒即犀利——读茅盾的处女作《蚀》三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是初次提笔写作就已相当成熟了的少数大作家之一。他的处女作《蚀》是由三个连缀性的中篇小说组成的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初次发表就一鸣惊人,震动了中国文坛。作家的精湛眼光和艺术才华很快取得了公认。但在茅盾说来,其成功并非偶然。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历时十年(通称“商务十年”)的辛勤积累和  相似文献   

9.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晚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集话本、拟话本之大成的三部集子。《红楼梦》是清代著名的满族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巨著。虽然两书的内容丰富多样,作者的民族不同,生活的时代各异.《三言》的艺术成就也不能同《红楼梦》相比,但两书都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从多种的角度,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生活和命运,敏锐地发现和反映了女性身上所存在的优良品质。这使两书在妇女主题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研究它们的相似之处,不仅可以看到《三言》对《红楼梦》的启发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从人物和艺术两方面考虑研究矛盾的长篇小说《虹》。论文以“时代女性”梅行素“往前冲”、“认定了目标永不回头”为中心,描述分析了她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轨迹。论文对《虹》诸多艺术特点作了认真的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简明地概括了《虹》在文学史和作家创作道路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27年茅盾被动的由政治工作者的心理身份向文学创作者的身份转换后,以《蚀》三部曲宣泄了他的颓废苦闷心理,展示了“时代新青年”的世纪末颓废。《蚀》与欧美式的现代主义颓废派有着显著的差异,属于“现实主义颓废小说”,具有现代性的意义。《蚀》中“时代新青年”的颓废表现在:幻灭虚无的人生体验和疯狂报复的心理机制;歇斯底里的精神气质;寻求强烈的感官刺激,在刺激中略感生存的意味;对时间的恐惧。  相似文献   

12.
茅盾在创作《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蚀》的时候,由于受大革命失败后一度混乱的形势影响,创作情绪很不稳定。他在《创作生涯的开始——回忆录(十)》中说:当时“我的思想在片刻之间会有好几次往复的冲突,我的情绪忽而高亢灼热,忽而跌下去,冰一般冷。”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幻灭》的思想基调就比较高亢,《动摇》的基调就比较抵沉,在《动摇》之后所写的短篇《创造》又比较高亢,在《创造》之后所写  相似文献   

13.
探究茅盾前期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的渊源,不能不对他与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关系作一番具体深入的考察与分析。“五四”前后,茅盾曾积极鼓吹和提倡过西方的自然主义,“主张吸取以左拉为首的法国兴盛时期的自然主义,作为当务之急”。然而,他在最近出版的《我走过的道路》一书中却说:“我主张先要大力地介绍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但又坚决地反对提倡它们。”若全面以观,他对自然主义的态度常常是又怀疑又相信,并且前后尚有变化。他不仅认为“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实为一物”,而且通过一九二二年的“自然主义的论战”越发坚信并“提倡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了。我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提倡不提倡(即使提倡它  相似文献   

14.
政治与茅盾有不解之缘,但政治并不等于文学。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价值,以及到《虹》中作者的转向,以拓宽视角,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茅盾和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5.
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讲述了嘉莉在芝加哥经历的种种磨难和她融入城市生活的故事。小说的文学主题以当时美国社会女性的生活与心理现状为主,表现出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大型图文杂志<良友>画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坛舞台,大量文体杂陈、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都在此一展风姿,真实反映出当时的文学时尚.其初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新旧文学共存,而且曾发生过从旧派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折射出中国新旧文学决裂并逐渐融合的戏剧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爱神的失落,命运女神的无奈,丑恶人性的嚣张,英雄悲剧的重演,逼近诸神的黯淡前景,浸染成满纸的感慨与哀伤.  相似文献   

18.
杨国才教授积累多年、撰修数载的《少数民族妇女的知识和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及服饰》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出版。该书的面世,使女性学学术园地又增佳作,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9.
技巧、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概念,赋予了20年代新浪漫文学最明显的形式层面─—艺术设计。20年代新浪漫文学主要有两类艺术设计。一类是基本叙述的诗化与歌化:诗化现象表现在新浪漫小说情节无高潮和新浪漫戏剧冲突瞬间性、错位性、隐含性上;又表现在由此而致的情景定格上。歌化现象表现为诗的诗体偏长、采用叙述语言、有一定情节和戏剧因素等方面。诗化、歌化导致了叙事体裁与抒情体裁的接轨与趋和。第二类是深层文本的象征营构。诗化、歌化达到的定格情景中的意象具有象征意味,它们为新浪漫作品的象征奠定了客观基础。以此为基础,象征营构从意象自身象征和意象结构象征两方面深发开去,并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20.
丰饶之神的虚空爱情,真理之神的法眼变成瞎眼,命运女神的迷途知返,生命树但求神界末日后重生的确证,交织成篇中的幻灭与希冀.而将小说的神话模式置于古今世事循环和人类本性趋同的视界,仅属笔者的浅表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