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是一位“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①的民主战士,是一个极负盛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已往有关闻先生的纪念文字、传记文学不少,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他的学术遗产,却还研究得很不够。 闻一多自称“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②,曾“表示要写一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③。他在研究古代文化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占了《闻一多全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九歌》研究 ,将传统“小学”考据方法与西方文化人类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为《九歌》作为文化典籍在其流变中经历了由“神话”到“经典”、由“宗教”到“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个从以娱神为目的的巫术礼仪 ,到礼乐教化的歌舞仪式 ,从“祭坛”到“舞台” ,从“祭仪”到“戏曲”的文化史演变过程。由闻一多《九歌》研究开辟出来的人文关怀视野和舞台美学的感悟和领会之途 ,在《九歌》和《楚辞》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很长时间里他并未注意到诗歌界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胡适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年《新青年》开始刊登白话诗),而专心致志地研究古典文学,并以能写漂亮的旧体诗文而受到师友的赞赏。“五四”运动打开了他的政治、文学眼界,把他推入中国方兴未艾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中。他于1920年兴致勃勃地开始试写新诗。1921年,旗帜鲜明地宣告:“若要去做诗,只有新诗这条路走”,“要做诗,定得做新诗”。他大步跨进最早的新诗建设者的行列。同许多新诗诗人一样,除了大量创制新诗,闻一多也热衷于新诗建设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接触到新诗发展的若干本质  相似文献   

4.
略谈旧体诗词的生命力孙绩元1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思想、旧文化,在“砸烂孔家店”的呼声中,旧体诗词儿无藏身之地。叶圣陶(斯提)曾把写旧体诗词说成是对“骸骨的迷迹”(见《骸骨的迷迹》,载1921年10月2日上海《时事旬报·文学旬刊》第19号)。闻一多曾...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的新诗有《红烛》和《死水》两个集子。《红烛》收集的是从一九二○年七月发表的第一首新诗《西岸》起,到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写的《红豆篇》为止的作品,共一百零三首。《死水》收集的是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作品,共二十八首。《死水》是《红烛》的发展。从《红烛》中还看不出闻一多鲜明的创作特色,但在《死水》里则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对新诗发表了不少好的见解,他的诗作是这些理论实践的结晶。闻一多一生写的新诗不多,而能显示出鲜明特色的也只有二十多首。但诗贵精不贵多,这些作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直到目前仍然是研究得不够不充分的.新编12卷本的《闻一多全集》的出版,为认识和评价学者闻一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现代学术上,闻一多是个博通古今中外、才华横溢、见解独特、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杰出学者.他以中国古代文学为研究中心,而又眼光辐射整个传统文化;他以中国传统学问为根基,而又大力汲收西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他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而又曾于创造性思维,勇于提出并证成种种假设;他长期在“故纸堆”中生活,而又将历史与现实沟通,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使命感和为真理献身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他是以自己的特殊学术个性和贡献研身于屈指可数的近代大学者之列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现代英国诗人》一书,是费鉴照关于现代英国诗人的论文集。里面收了他1928年至1930年间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所撰写的九篇论文。该书由新月书店1933年2月发行。1931年,这本论文集即将付印的时候,闻一多为它作了序。这是闻一多第一次为别人的集子作序,他把这称作“破戒”。这以后果然是破了戒,他又相继为藏克家的《烙印》(1933年)、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1939年)和薛诚之的《三盘鼓》(1944年)等作了序。这些序不仅体现出闻一多对青年一代的热诚关怀和鼓励,而且深刻地阐发了他对当时文坛上带倾向性的一些重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闻一多先生诞生八十周年,又正逢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五四运动是新诗诞生的标志。这个时候,全面地研究闻一多的新诗,是对他的一个纪念。闻一多的新诗,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价;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四人帮”的破坏。“四害”横行之日,江青窜到闻一多的母校清华大学,在光天化日之下,编顺口溜无耻地辱骂闻一多。那时候,谁争取过民主,就成了异端。因为“民主派=走资派”。就这样,为争取民主而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的革命烈士闻一多,竟然在九泉之下也受到株连。“四人帮”垮台以后,我们一直更深切地怀念闻一多。新诗的第一个十年间,出了八十二个诗集。闻一多占两个:《红烛》(1923年)和《死水》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发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篇佚文——他为彭丽天的新诗集《晨夜诗庋》写的《跋》。这篇《跋》,似少为人知,不仅《闻一多全集》未收入,连有关闻一多的年谱、传记、论著也未提及。  相似文献   

10.
论闻一多对新诗神秘美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现代诗学史上最早肯定了“神秘元素”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从理论上揭示了“隐”即“兴”、“象”与西方诗歌“意象”、“象征”的内在联系,努力寻找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在创作实践中,他运用创造梦境与幻象、意象与象征、死亡意象与氛围等,给诗带来了神秘美的特征。《奇迹》一诗在神秘的意象中表现了热烈的、爱的精神世界。“神秘美”的探求与“三美”的主张一样成为闻一多对新诗现代性探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负责整理编辑的12卷本《闻一多全集》(以下简称新编全集),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一次推出,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当我们捧读这一卷卷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时.谈谈新编全集整理出版的坎坷历程及有关问题,对深入了解这套全集的特点和价值,也许是有益的.一闻一多,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宇友三,1899年11月24日(阴历10月22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的一个书香门第.5岁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的经史教育,同时也学习了一些“新学”知识.1910年到省城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念书.第二年爆发了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他毅然剪去发辫,表示拥护革命的决心.1912年冬,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在清华求学的近10年间,他不仅较系统地学习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而且还大量阅读中国的历史文化典籍,打下了较坚实的国学根底.他积极参加伟大的“五四”运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受到了系统的西洋美术教育,专业成绩也很突出,但他对于文学的兴趣却更为强烈,常选修英美近代诗的课程并积极创作新诗.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在留美期间,同一多虽曾得到一些美国友人的帮助与尊重,但也饱尝了作为  相似文献   

12.
古典的新义——谈闻一多解《诗》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运用侯美珍一、前言闻一多(1899—1946年),朱自清说他这辈子是诗人、是学者,也是斗士。由1925年参加《晨报》的诗刊,到1929年任教青岛大学,可说是他的诗人时期;以后到1944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的诗经研究——为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位伟人,在他身上兼有诗人、学者和战士的三种品格,他在新诗创作、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为新中国诞生的战斗中,都做出了他独特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但令人痛心的是,闻一多先生竟以四十八岁的盛年,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弹下,他没有亲眼看到为之献身的新中国的诞生,也没有完成他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所拟定的宏大的蓝图。一九四七年。当《闻一多全集》出版时,郭沫若同志说:“一个人倒下去,千百万个人站起来!在革命工作上我虔诚地希望能够这样,在为人民服务的学术工作上我也虔诚地希望能够这样。”在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的时候,作为一个热爱闻一多先生品格和学问的后学,我愿意把自己学习闻一多先生有关《诗经》研究的心得写出来,以响应已故的郭老在二十多年前,为纪念闻一多先生所发出的这一切实的提议。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激烈冲撞中,“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茅盾《关于“创作”》),随之茅盾提出了“人的文学”观念;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开始致力于小说创作,并把研究“人”他作为“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茅盾《谈我的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在他接受唯物史观后不仅深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在西方,在苏联,在中国,都已成“热门”学科。“文化科学”一词,最早是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在1838年提出的,他主张对文化进行专门研究,以建立一门专门的学科。后来,另一位德国学者克莱姆写了一本《普遍文化学》(1854年),英国学者泰勒写了一本《原始文化》(1871年),进一步巩固了文化学的学科地位。泰勒是著名的文化学家,也就是文化人类学家。此后,人类文化就成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许多西方学者把文化学与文化人类学合二而一,名称不同,本质一致。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又把“文化学”突出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三十七年前,在光明与黑暗交战的关键时刻,闻一多为反抗暴政、争取民主,拍案而起,不惜一掷头颅。他在《人民诗人——屈原》一文中好似为自己预作了“谶语”,而其实是透露了他献身的思想基础: 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历史决定了暴风雨的时代必然要来到,屈原一再给这时代执行了“催生”的任务。 闻一多的刚烈气质,如严将军头,如嵇侍中血,体现了中华民族中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浩然正气。而他的为真理、为人民牺牲的意义,又非古人所能及,如何来写《闻一多颂》?“吾赏终日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于是,再读闻一多著作,试写下三题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的诗作和诗歌理论建设集古今中西之大成,得到了中外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闻一多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英文诗歌,早期新诗试笔即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风貌;留学美国使得他更真切、更深入地感知了英美文化、英美诗歌;《死水》对英美诗歌的借鉴更自觉。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又鲜明地体现着对于传统诗歌艺术精华和传统诗学理论的撷取与承传。他的诗歌文学活动构筑了一座连接古今中西的“诗桥”。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摘录《古国鉴略》的文字,每被作为他“对西方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考察和比较研究”的例证。实际上,《古国鉴略》是美国传教士高第丕用官话写的一本教学用书,内容褊窄且基督教立场明显。郭嵩焘摘录此书,本为求取世界古代史的知识。在摘录过程中,郭嵩焘使用了易白话为文言、内容拣选、历史化处理等三种手段,披沙拣金,汰去宗教传说,提炼历史骨架,显示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求学之忱、吸收之能。  相似文献   

19.
“死水”和“静夜”是闻一多《死水》诗集营造的核心意象 ,它隐喻了现实和文化环境中的阴暗 ,表现了诗人直面丑恶和否定传统的人生情趣与美学情趣的心态 ,这种与《红烛》不同的情怀和心态 ,实际上也孕育着闻一多后来全面反思传统文化 ,并进而对它进行尖锐的理性剖析的契机 ,由此使他的《死水》诗集成为五四以来启蒙主义传统的诗性赓续。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向来把托尔斯泰当作艺术典范,但也充分保留了对托氏的批判权;他敬畏托尔斯泰,却也悄悄地与之“较量”了一下: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意地模仿和改造了托尔斯泰的中篇杰作《伊凡·伊里奇之死》。《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托尔斯泰为西方源远流长的启示艺术和救赎文学所作出的一个伟大贡献。海明威继承而又改变了托氏启示和救赎的主题。在《乞力马扎罗的雪》里,他将《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宗教主题世俗化,用艺术信仰取代了托氏的上帝信仰,并完全排除了托尔斯泰式的“救世思想”。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哈里,较之于原型伊凡写得更为具体、更有悟性,也更加使人感兴趣;哈里临死前出现的幻觉,也比伊凡的临终皈依更有意境或者说更具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