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如何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教书育人"指教学的目标是育人,"教书"要为"育人"服务。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不仅仅只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认为:"教师是形成学生人格的影响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作用。"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参与、实践创新的能力。这为当代中学生学习语文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学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施课改,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毅 《科学咨询》2009,(12):38-38
中学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参与、实践创新的能力.这为当代中学生学习语文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学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施课改,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数学教育如何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数学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其一、教师要实现由"师长型"向"学长型"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更新知识的能力.其次要交给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中获得的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成功、自我快乐的愉悦.  相似文献   

6.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在技校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顺利开展数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感,以及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三方面来提高技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教学,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已二十余年.在这过程中,我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感觉老师的"教"始终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与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8.
教育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也一变再变,教学方法也随之越改越先进.但作为农村乡镇中学的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向优秀的老师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只能自己通过网络来学习,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些年来笔者根据本班的学生的实际采用了一些适合本班学生情况"老"的、"笨"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此,就笔者的"笨"教法与同仁们作一个交流.  相似文献   

9.
《领导科学论坛》2014,(9X):2-66
<正>创新教育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推广"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研究性学习。学校每年举行科技节,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奠定学生未来成功的坚实基础。先后获得"教育科研百强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部、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中小学探究性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我们应一改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身"下河"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摸着石头过河"呢?我谈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一、激发学生"摸着石头过河"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也就是说教师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真正想"下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  相似文献   

12.
"备,讲,批,辅,考"是生物教学中过程中的几个基本环节.生物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生本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生本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地依靠学生,依靠生命的精彩.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的环节.因而在生本课堂中适当的启发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能有效地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4.
石娜 《管理科学文摘》2008,3(3):134-135
目前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教育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并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够,没有学习的动力支撑,这也成为"两课"教学实效性弱化的根本原因。因此,"两课"的教育改革,必须立足学生的迫切需求,给学生注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王瑛 《科学咨询》2009,(10):20-20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同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章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树立问题意识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学生有了间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让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在不自觉中达到有机地"渗透"和"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伞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从而保让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16.
一、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卓越课堂中地位受到挑战卓越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与学习模式,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卓越课堂教学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去适应,而这个新的适应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传统的思维,认知和教法的挑战。首先,学习目标的提出,除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外,还由于各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个人兴趣、学习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指向性和多层性。这就给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要能够游刃有余地驾御卓越课堂,以扫除不同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7.
任平 《科学咨询》2009,(10):57-5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须允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教育, "和谐"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协调".作为教学中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这两对矛盾统一体,如何能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达到和谐呢?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可以成为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小学思品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喜爱的、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事理、掌握技能、学会方法、从而导之以行,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支撑.那么,教师要从那些方面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呢?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追求倡导的“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广泛参与、融入了生活的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了对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同今天的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在现实教育工作中,本人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大胆推进教研教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活动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提高素质,用高素质成就未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如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愉快教育等,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呢?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例谈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困生"的转化作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困生"不是绝对的,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尤其不能丢下一个"学困生".事实证明,"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下面浅谈几点"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