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古人称陶渊明是“陶逸诗人之宗”,是“田园诗人”。意思似乎是指陶渊明诗文的内容是写与世隔绝的丘山林木、田园景色的;近代学者又誉之为著名自然诗人、自然诗人之宗,又似乎是从风格上给予评价的。在这里,“自然”的隐涵更丰富了。然而却没有展开说。我想从自然的陶渊明诗文、陶渊明诗文的自然以及陶渊明诗文艺术的自然而然等三个方面,说说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杨立群 《江淮论坛》2007,(3):166-170
钟嵘是陶渊明接受史上最早发现陶诗“真美”的人之一,但因陶渊明在《诗品》中的品级,后世对他的“风华清靡”之论探讨和研究不够。本文依据陶渊明的诗文,认为“清”正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也是陶诗不同于当时华丽诗风的主要特点。“风华清靡”之论,独具慧眼,揭示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本质,是概括陶诗最为确切精当之语。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其中,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便是这新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魏正申先生在其研陶系列著作中,反复阐述了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思想”。魏氏指出,陶渊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遂毅然弃官归田,转志从文、并以诗文传世。这种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陶渊明“以涛文传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他们运用其学术内涵重新解释陶渊明,对诗文传世说有了新的拓展,并进一步得补充和完善,使陶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4.
申虞 《天府新论》1997,(4):96-96,F003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重要的古典作家,他的文化性格和诗文作品均极有特色,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文人均对陶渊明予以极高评价。现今对陶渊明的研究虽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学术界仍感到关于其生平事迹的考证,关于其思想的认识,关于其诗文的编年及解读,关于其在文学史上的评价等等问题尚有待辨证与探讨。怎样将这些学术问题加以归纳清理,为研究现状作一个总结,以作为新的学术起点;怎样分别对每个问题─—特别是疑难的问题就现有的研究水平给予解答,或提出新的探索性意见;怎样以我们现代的审美观念重新阐释其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千五百多年来,历史投有掩没诗人陶渊明的光辉。人们的讴歌,从推祟他韵隐逸到他的诗文然后又论及他的人格精神,使陶渊明成了不朽的存在。而这在最最推崇陶渊明的宋代,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真率美是其诗文的主要美学特征。老庄的求真贵真思想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陶渊明诗文的真率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人文教育、文艺创作及社会风气建设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程敦厚是南宋初年有名的文人,善为诗文,尤妙于四六,著有《义林》一卷、《金华文集》、《外制集》、《韩柳意释余》。然因正史无传,又无墓志铭等对其身世记载详细的文献传世,故程敦厚生平事迹,南宋人已不甚了了,有关程敦厚的介绍当然颇多舛误与疏漏。关于程敦厚生年,限于资料,无法确定。而其卒年,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365-427)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隐士和诗人双重身份的人物,诗人的晚年并没有离开故乡浔阳,他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在六十三岁去世时,陶渊明作为当时刘宋王朝的人物,其所留下的双重特征,成为了一个极有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在陶渊明死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的飘逸高洁的隐士一面为世人所瞩目,而他的诗文则显得并无特别奇矫之处,虽极具  相似文献   

9.
世纪回眸 陶坛百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谓陶学 ?乃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文的阅读、鉴赏与评估的研究之学。当代陶学与传统陶渊明研究颇有区别 ,它力求摆脱传统陶渊明诗文评点或对个别问题即兴随感性的研究模式 ,而是将陶渊明的思想、艺术和接受作为一个自足系统加以探讨 ,倡导研究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动态性 ,梳理陶学进展 ,不再单纯归纳或重复先贤的已有结论 ,而是为了总结历史 ,开辟未来 ,让陶公的人格精神和艺术生命通过读者的参与和创造不断发扬光大 ,千古流芳。今天 ,当吾辈站在 2 0世纪和 2 1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来回顾陶坛百年 ,尤为百感交集 ,心潮澎湃。但囿于篇幅所限 ,又难免…  相似文献   

10.
张维娜 《理论界》2005,(2):141-142
陶渊明诗文中频繁出现对立的两极,虽然散见于诗文篇章中,但不是杂乱无章地存在,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就此入手,分析对立的两极在陶渊明诗文中的具体表现,并探讨形成陶渊明诗文中两极思维模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研究历史悠久,若从颜延之《陶征士诔》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六十五年。在这漫长的陶学发展里程上,高潮迭起,如唐代对陶诗的竞相祖述、宋代对陶公的推崇备至,清代于陶作的义理考据等等,都是异彩纷呈,蔚为壮观的盛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陶渊明研究更是历史上罕见的迅速发展时期,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1990年短短十四年,中国大陆出版陶学专著十六种,论文三百五十六篇,这确实是值得陶学同仁额手称庆的喜事。在上述专著中,就有魏正申同志的《陶渊明探稿》。承蒙作者惠赠,得以拜读大作,给我留下颇深印象。该著汇集十八篇文章,是作者一九六一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大部分文稿,很多篇章均系在前人  相似文献   

12.
东晋、刘宋之际的诗人陶渊明在文学史上久享盛名。自南宋以来研究其人其诗的著作很多。解放以后也有不少人著文讨论,但由于受尊儒反法观点的影响,谬误甚多。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进行的今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陶渊明放在当时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具体历史环境中重新加以研究,许多问题就容易看得清楚了。陶渊明出身于土族地主家庭,其曾祖是大司马、长沙郡公陶侃①,其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其父陶逸官至安城太守②,到陶渊明这一代略见衰落,所以他的诗文中往往有一种破落贵族的口吻,门阀观念十分强烈。在《命子》诗中陶渊明用前六章历叙自己家族的显赫历史,一直说到祖父和父亲也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在后四章中他说自己是远不如先祖那样威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不仅关注自然,更倾心于历史,这点深刻影响到他的诗文。在诸多为陶渊明输送养料的历史人物中,二疏(疏广、疏受)的地位不可替代。陶渊明田园诗中描述饮酒的习惯用语及其蕴含的历史深意,是受到"二疏散金"一事所体现的"放意余年"与"有子不留金"精神的影响。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表达回归主题的田园诗所开创与定型的"归去来"人生主题,也得益于他对二疏在辞官返乡中"知止"精神的提炼与升华。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献有关姜太公身世、里籍、年寿等记载,史料来源极其复杂,真伪难辨,疑点颇多。由于缺乏第一手原始材料的支持,不少晚出传说本身就存在着诸多相互矛盾与不合理之处,留存史料的模糊性从根本上制约着已有研究结论的"精确性"。近年来学术界对姜太公身世、里籍、年寿等问题的"精确性"认识和研究,日益暴露出一系列突出问题。单纯追求研究的"精确"性,往往适得其反,只能导致与历史事实距离更远。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古史研究的模糊性不影响对历史规律的揭示和部分历史真相的恢复,模糊性理论对于古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琼州学院学报》2015,(6):25-32
《论语》在东晋时已经基本成为一部儒家经典,陶渊明对《论语》更是十分熟悉,并且在其诗文中屡屡化用。通过对《论语》和陶渊明诗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论语》质朴、隽永的语言,对陶渊明"语淡情深"的语体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陶渊明积极入仕和自甘归隐的人生向往,是对《论语》中仕与隐思想的一脉承袭,他对自然的爱恋,他所具有的仁者情怀也都受到《论语》和谐理念,仁爱主张等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鬼谷子作为中国历史中很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其身世始终是一个谜.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考证,结合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传说、鬼谷子祠堂、毛真人遂降鸞书等,断定鬼谷子身世,为鬼谷子的身世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化名人,以他独有的思想和人格一直在激励着历代的人们;以他的光辉艺术实践启迪着一代代作家。陶公的诗文为古今众多的读者所钟爱,致使陶渊明热经久不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对陶渊明创作风格的研究,历代多谈其自然平淡的方面和豪放、隐曲的表现,而对他充满幽默、谐谑之趣的诗文论及甚少。此类诗文,诸如《五柳先生传》、《责子》、《形影神三首》、《挽歌诗三首》、《自祭文》、《赠羊长史》、《归去来兮辞》、《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止酒》、《乞食》、《读山海经》  相似文献   

19.
此中有真意——读谭时霖《陶渊明诗文英译》(全集)黄汉平记得多年前一个炎热的夏日,初读谭时霖教授《陶渊明诗文英译》(英汉对照),仿佛进入一个清新的“桃花源”境界,那感觉有如陶诗所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Acaptiveinthecageforyes...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诗歌中的孤独问题,古今多有论及,但大都围绕其思想的儒与道、仕与隐、世俗与超脱的争论展开,多认为陶渊明最终是超越孤独、超越世俗的任真固穷之人。这无疑将陶渊明其人其诗简单化了。本文主要依据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试图对其中所暗含的孤独作出恰当的分析与解释,进而认为陶渊明诗文中的"孤独"容纳了陶渊明思想最复杂也最富有争议的两部分,即世俗与超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