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渭,尽管一生多磨难,然综观其诗作,基本以雄浑为底色.不管写山写水,写人写物,写战争写生活,多以雄奇伟大之境,引发浩气豪情.同时,他的诗透射出一股强烈的倔强不可磨灭之气.无论面对多大的灾难与困境,他虽感叹命运之多舛,但从未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始终都充满了一种昂扬的斗志.实际上,其雄浑与倔强相互表里相互融合而成一体.  相似文献   

2.
因于特殊情况,中国诗歌的世俗化进程迟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真正开启。但在历经三十余年的艰难探求后,诗坛学界对诗歌世俗化仍存有普遍误解和较深成见。鉴于此,文章结合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世俗化之于中国诗歌的积极意义,并以世俗与生命的融通廓清其与物化、低俗化的分界,进一步明确了诗歌世俗化的内涵、原则和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哲学与精神文化的宏观视角考察了东方宗教及宗教史,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侧面剖析世俗思想宗教化和宗教世界世俗化的融合过程。其中对儒学与儒教作了重点辨析,综合介绍了各家的不同观点。作者认为:儒学作为世俗思想确在向宗教化发展,这是一种趋势。东方社会的两种系统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正在逐步靠拢、接轨,这或许证明东方的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  相似文献   

4.
作为始终关注着神圣的彼岸世界的宗教,最终难以摆脱世俗的现实社会。中国宗教始终继承着其入世的传统,通过世俗化的方式,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求,积极寻求着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有效途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宗教发展的内在要求。处理好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达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们的重大社会课题,将宗教纳入社会系统,从世俗的层面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俗化的根本含义是价值取向由彼岸向现世的转移,它贯穿于基督教发展流变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世俗化的自我限制特征也在不断发挥作用。宗教改革前,教会自身的世俗化以及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正是宗教改革或者说宗教复兴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6.
鲁研界中存在着将鲁迅世俗化的解读现象,有人戴着有色眼镜,以自己扭曲的心态,思维不正常的视角来发表宏论,对此,要给予分析和批驳,以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7.
8.
林黛玉诗歌中的追问意识,体现了对生命本体的关怀和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使<红楼梦>带上了关注个体生存状态、呼唤个性自由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女诗人以重新审视世界的眼光,以与传统的艺术手法相对抗的革新精神,以不加任何装饰的诗人自己的声音抒写自己的孤独感、失落感和个人心灵的痛苦,同时总是笼罩着一种浓厚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的整体氛围,闪动着死亡的阴影,包含着女诗人对死亡的思考和感受。  相似文献   

10.
自文艺复兴以来,宗教与世俗之间孰去孰从的两难抉择一直是困扰着西方作家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乔叟和霍桑作品的分析,揭示二者在宗教和世俗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对这一难题的共同答案宗教爱的世俗化与世俗爱的宗教化,而这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徐渭的狂草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对后世深远的影响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赏析来论述徐渭狂草的特点;从艰难坎坷的人生际遇、书画融通的创作思路及“本色”“真我”的艺术理论,解析其狂草风格之成因。  相似文献   

12.
王维不仅能诗善画,而且面对相同的描摹对象──山水田园,以水墨渲染之画法融入语言文字之诗作,绘形求神,诗得画趣而具图画意象,可从“经营位置”的整体感、远近层次的空间感,“包孕片刻”的动态感、明暗浓淡的色彩感诸角度来解读和领悟。  相似文献   

13.
落日与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于诗歌中是由来已久的。"诗佛"王维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其中自有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古人既有的时间意识,也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有他高超绘画技巧的融入。  相似文献   

14.
王维用彩绘般的美丽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女性闺思、宫怨、爱情的画面,同情、怜悯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遭遇,绵绵情意、委婉蕴藉的语句隐喻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王维借诗中的女性形象诉说孤独不安的情怀,安顿他那颗漂泊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禅学对他世界观的影响甚深。作家的世界观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王维诗歌中处处表现出了作家的“空观”宇宙万物的人生态度和获得“物我两忘”境界的喜悦。禅宗的影响,使王维诗歌形成了空、静、寂独特的艺术境界。王维诗歌和蕴含着禅意,还因为佛教思维与文学思维具有共同的特点:注重体验,注重意象创造。因此,作家可以将对禅理体悟的感受,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作品也就被赋予了禅意。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云"意象,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仙气霞举;或用"云"来抒写性情,情景交融;或用画笔摹"云",抒写山水之乐;或用"云"入禅理,寄托遥深。这些"云"意象虽变化无穷,但是都与王维清秀淡远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如"水中着盐"般服务于王维诗歌的空灵境界,使诗歌蕴含了无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和古汉语知识 ,结合王维生平思想 ,对王维两首诗的诗义进行了辨析。《使至塞上》可看作王维人生转折点的一个留影。《山居秋暝》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 ,“竹喧”二句只是以一种灵动的笔法描绘“空”的境界 ,并无其它思想上的深意。王维后期山水诗中的“人”不承担抒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诗人独特的心境改造,自然界中的云在王维山水诗中成为诗人禅思佛理藉以外化的一种对象物,它显示出了诗人那种空灵澹泊,任运无心的禅悟意蕴.  相似文献   

19.
王维诗歌的最大贡献,即是他遵循适度原则和中节控制的合度表现,天才地创造出中国诗史上最合乎"温柔敦厚"之理想尺度的诗歌范型.儒家诗教所要恪守的原则,与其说是诗的内容,不如说是诗的表达.因而形成了中国传统诗美具有长言咏叹的委婉含蓄的表现性,向来以比、兴之表现而见长,强调"而不"的适度控制.而王维最看重和追求"曲而达"的表达,微婉善讽、委曲迭情,其诗歌锋芒内敛,情感隐而不露,形成了"文质彬彬"、"文质参半"的美学形态,成为"中和"审美理想在文学上的一种卓绝表现,也强化了中国诗美的适度表现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实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目标,他的翻译艺术精湛老到,炉火纯青,远非其"三化"之方法所能概括.文章拟对许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的独特技法和策略进行小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