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越轨一词是指违反规章或他人的期望、而引起非议或惩罚的行为。在六十年代以前,对越轨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越轨行为的性质和根源,以及有关越轨者的特征;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病理学”以及解决犯罪和少年犯罪、吸毒成瘾、卖淫、流浪、不合法的性行为等社会问题上。勒默特(E.Lemert)在一篇论文(参阅《社会病理学》,1951年)中区分出主要的越轨和次要的越轨:前者是引起他人非议的个人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反应的后果。对次要越轨的研究则注重下列问题:1.一个被判定为越轨者的人对自已这个称号的反应如何?2.他  相似文献   

2.
后乡土社会"越轨共同体"行为具有越轨类型多样性、越轨目的趋利性、越轨行为传染性、越轨扩散阶段性、越轨群体亲缘性和越轨行为组织性等特征.特有的乡村社会背景、村民思想观念和群体心理效应推动着越轨肇始者的首次涉足、早期越轨追随者的零星出现到最终后期越轨追随者的大量涌入.我们需要通过树立健康的经济发展理念、优化乡村发展模式、完善正式控制手段、挖掘民间控制资源、善用乡村宗族文化和重拾公共道德义务等方法,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外在遏制和内在遏制全方位预防越轨行为的生成、扩散和爆发.一旦发现乡村已经爆发"越轨共同体"行为,各个部门要群策群力、发挥各自职能,以"优势视角"理论指导乡村重建工作,帮助乡民摆脱越轨文化的浸淫,注重发挥刑事法律实效,从而修复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的乡村.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中的越轨现象往往带有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在理论研究的框架下应以价值中立的学术立场来看待越轨.从社会学视角研究越轨为对越轨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越轨进行语义分析是对越轨进行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越轨界定标准的具体分析,为社会学意义上越轨的界定提供了参考依据.按照违反规范的性质和内容的标准将越轨划分为德俗越轨、纪律越轨和法律越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外来犯罪青少年进行的问卷调查,从越轨理论出发,分析了他们犯罪的原因。认为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主要是其社会目标与实现这些目标的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造成的。在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合理的社会目标的同时,应加快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管理创新,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合法的目标实现手段,这对预防外来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事实与价值的哲学视域下,作为犯罪成立或证成的中外犯罪论体系都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于一体。主观归责,即罪过成立与否是犯罪成立判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条。刑法学意义上的罪过是规范意义上的概念,其构成可分为规范性的心理事实和规范性的价值判断,二者齐具方可主观归责。行为人行为时的实然"心理事实",是自然主义立场的心理学的"心理事实"。它由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构成。规范性心理事实是立法者基于特定的价值立场,从心理学意义的心理事实中萃取出特定的因素或状态构建而成。犯罪故意和过失构造中的规范性心理事实,虽然同是从行为人行为时所有心理事实的规范性萃取而得,相较而言,前者明确具体,后者抽象笼统。  相似文献   

6.
聚众犯罪的转化犯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较为疑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运用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本文对聚众犯罪的转化犯的概念、特征进行阐释,对聚众犯罪的转化犯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聚众斗殴罪、聚众"打砸抢"的转化犯的几种情形进行阐述,为解决聚众斗殴罪、聚众"打砸抢"中的首要分子是否按以及如何按转化犯的原则处理的问题,提出了"概然性组织"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7.
转化犯的立法本质是法条竞合中的交互竞合与包容竞合.转化犯包容竞合立法例又包括准犯的立法及与包容犯立法逻辑相反的以他罪定罪的立法,其立法的理论根据是重行为吸收轻行为,其行为形态与国外刑法理论中“犯罪的发展”和“伴随行为”相近.转化犯法条竞合拟制性规定应具有充足的理由,并坚持一定的原则.转化犯包含的刑法理论并非我国独创,其立法本质是对法条竞合下法条适用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员工越轨创新是一种具有高风险与高回报的矛盾型创新行为.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通过对206份员工数据的分析,研究了悖论式领导对员工越轨创新的影响,并探讨了心理安全感与领导能力可信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悖论式领导正向影响员工越轨创新;心理安全感在悖论式领导与员工越轨创新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领导能力可信性正向调节心理安全感在悖论式领导与员工越轨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即领导能力可信性越高,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9.
犯罪原因的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而对犯罪原因的研究应该重在对犯罪行为的分析。笔者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一切个人行为的基本矛盾、个人行为社会化、越轨升级———犯罪行为等,系统地论证了犯罪原因存在于犯罪人的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三起越轨残疾人典型个案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以期揭示当前残疾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动因,并对如何建立残疾人犯罪的社会心理预防机制提出若干探索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犯罪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在刑法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当不够的。近来,读了陆伦章同志的《论刑事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问题》一文,笔者深有感触:一方面觉得该文不愧为一篇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著,涉及到的观点和内容是颇为丰富的;另一方面也感到关于犯罪动机的许多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这里,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并求教于陆伦章同志和学术界诸公。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新生普遍存在"新生综合征",在心理学上表现为认知、行为、情绪三方面问题."新生综合征"本质上是个体原有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不能应对新环境而带来的一系列混乱.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稳定性,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改变的.新生适应教育的真正出路在于如何把经验教育化,然后通过教育化的经验改变认知和行为,诸如发展心理学教育,进行"尝试错误"、"心理成熟"和灵活看世界等认知改变训练,在行为上进行"学习行为"、"人际行为"、"做事行为"的训练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了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作者认为, 我国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突破,首先应当明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次应加强对犯罪心理生成 机制的深入研究;再次应加强实践性和方法论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广泛应用于犯罪与侦查的研究之中。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求设定与案件相关的情境,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发现问题。这与抛锚式教学模式重在设定问题情境,即宏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特点不谋而合。因而可将这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犯罪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但抛锚式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只适用于犯罪心理学的技术性内容部分,其理论性内容还是适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犯罪目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目的是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危害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将犯罪目的分为直接的犯罪目的和间接的犯罪目的两种类型.犯罪目的所具有的限制和指示刑法适用功能主要体现在间接的犯罪目的中.中国刑法对间接的犯罪目的以明示方式和默示方式进行了规定.  相似文献   

16.
行为在犯罪中具有重要作用,即无行为无犯罪.行为可分为作为与不作为,相比较作为而言,不作为更具有特殊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不作为犯罪的概念、义务来源、分类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完善我国刑法中不作为犯罪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一个被称之为犯罪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侵害具有现实性,因此根据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同构性原理,则可推知犯罪原因也必然具有现实性特征.犯罪原因的这一特征,无论是把犯罪当作一种个体行为来考察,还是把它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分析,也同样能获得很好的说明.认识和把握犯罪原因现实性特征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弥补了关于犯罪原因理论研究中的缺失,有助于人们更完整地把握犯罪原因的特征,从而加深对犯罪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在寻求防治犯罪对策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能准确地选择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和消除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教唆犯各种理论学说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教唆行为是一种犯罪预备行为,教唆犯的实质是利用有意志的工具"这一全新的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教唆犯的犯罪形态及其性质问题,且化解了传统教唆犯理论上的必罚性与传统实践中的不罚事实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在刑法理论中,"类型观"的生成与拓展,在实质意义上依赖于构成要件理论的推动.从"行为类型"到"违法类型"再到"责任类型",构成要件开始被作为整体的"犯罪类型"加以对待.也正是伴随着构成要件理论的发展,"类型"的观念在刑法学上逐渐被接受并得以沉淀.以构成要件为媒介,不但规范与类型之间获得了相互沟通,而且经验与理念亦得以彼此对接.进而,以构成要件理论为启发,类型思维还可以全面推进至刑法的整个版图:从构成要件的类型化到犯罪阻却事由的类型化;从犯罪行为的类型化到犯罪人的类型化;从犯罪成立条件的类型化到犯罪之法律效果的类型化.如此一来,刑法的知识体系将在类型思维的归整下,变得条理井然、面目一新.  相似文献   

20.
保护"非法利益"的防卫行为能否构成正当防卫,这一问题不仅在犯罪客体复杂性的视角上有厘清之必要,而且即使就单纯的保护"非法利益"的防卫行为而言,也可以构成正当防卫.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法条、相关理论、实质、立法价值取向以及正当性标准的剖析,对正当防卫主观条件的传统理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