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通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类流行语探讨"V的不是A,是B"这类构式,在论述了传统构式和新构式的区别之后,尝试性地从修辞、认知、语用视角观察这一语言现象。"V的不是A,是B"构式从拈连和隐喻解读,说明这一表达的简练、含蓄;从原型范畴理论、惯性压制角度来理解新构式是对传统构式的传承和变异;从语用标记说明这一构式具有凸显语义焦点的作用。最后总结"V的不是A,是B"的广泛使用,既是修辞、语用,也是认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一、选择题(第3期已刊一部分,不同)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出现的世界性特点是()A.先经济后教育B.教育先行于经济发展c.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步2.政治功能是现代教育的()A.核心功能B.多功能之一C.次要功能3.一个社会的某个社会阶层、社会团体或某些地域的人所特有的行为习惯、思想方式、风俗、价值观念等,被称为()A.亚文化B.文化C.文化特质二、填空题4·素质是以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5.教育既有育人功能,也有社会功能,其中,功能是教…  相似文献   

3.
墨子"非乐"曾招致儒家"蔽于用而不知文"的批评。西汉经学家刘向为墨子正名,把其文化观概括为"先质后文",即先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然后再从事文化活动。"先质后文"不等于"重质"、"废文"。"先质后文"的文化观渊源于现实、历史以及认识论三个层面,其主旨是强本节用和繁荣文化。"先质后文"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它重视物质生产以解决民生问题,目标是实现大同理想;主张繁荣教育文化以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从而实现天下人皆相爱的和谐社会,这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疑问与否定两大范畴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重点考察含疑问代词"什么"、"谁"、"哪/哪儿/哪里"等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相关类型,并总结出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产生机制及语用特点。本文认为这种否定用法是通过以疑问形式的语法结构为基础,由疑问代词本身、反问语气及语境合力产生的整体功能,其产生是以反问为机制的,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及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5.
目前,推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的绝大多数是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基层医院,如果在市级、省级大医院全面推广,还面临着以下困境:"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存在欠费风险;"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可能会给医院运营带来挑战;我国目前诚信制度落后也是"先看病后付费"制度面临的困境;医保基金可能有被恶意套取的风险。对此,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克服: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诚信体制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法律体系建设,解除"先看病后付费"制度的后顾之忧;加大对医保基金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6.
李森林 《云梦学刊》2011,32(2):140-142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对会话含意的错误推导有三种模式:(1)A→B型:发话人的意思为A,受话人推导出的会话含意为B;(2)A→B、C、D……:发话人的意思为A,受话人推导出会话含意为B、C、D等一项或多项含意;(3)A→0型:发话人的意思为A,受话人由于没有相关的文化语境,推导不出其会话含意。如果要避免出现错误推导,就得:(1)投入文化语境;(2)把握语言语境(上下文);(3)沟通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它以个人为本位,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色彩,但仍然与民族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关联。从兴起的原因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从发展的结果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主义的高涨;从运动的特点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个人为本位,并具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倾向,但它所推崇的"个人"和"自我",绝对不是执著于一己痛痒的"个人"和"自我",它所关注的"世界"和"人类",也绝对不是完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世界"和"人类"。  相似文献   

8.
读《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2期金岷彬(B.Jinmin)、陈明远两位先生关于史前"陶器时代"之论证文章[1]后,敝人慨然同意陈、金两位提出之学术观点——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应划出一个"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学界在马克思是如何评价太平天国的问题上观点迥异。但如果认真研读马克思相关经典文本并结合马克思在19世纪50-60年代的研究旨趣,就会发现马克思是在不同的语义上评价太平天国的,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结论。如果把太平天国指代为一场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而爆发的“农民起义”,那么马克思对它的态度是同情的;如果把太平天国指代为一场“大规模武力战争”,那么马克思对它的历史作用的评价存在一个先扬后抑的变化;如果把太平天国指代为一次“小农社会理想”的试验,那么马克思对它的态度则是始终如一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朝鲜语的" "和" "在词类划分上分别属于代词和冠形词,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词类,但是在言语交际中有着共同点,都表示疑问,并且根据不同的语境,它们还表示说话人对对方持有的否定意识。" "和" "对说话人持有否定意识时,表现出与疑问词不同的特点,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即表现出说话人的言语意图,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说、听双方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易正中 《云梦学刊》2014,(3):131-135
“作为NP,(S)V P”构式表达的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某种预期;构式中的“NP”与“VP”之间存在着相对固定的联系;该构式具有主观性、能产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杨宇枫 《云梦学刊》2013,34(1):129-134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王志英 《学术探索》2013,(11):74-76
“不是X,而是Y”既可以否定语义真值也可以否定非真值,否定非真值时属于元语否定,并且已经固化为一个很成熟的构式,其构式义表示强调义。此构式是在语义否定基础上形成的,它是语言表达主观性的产物;此构式形成以后构式与构件相互压制,使得此构式更加成熟化和抽象化;它是一种言语表达策略,可以突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和视角,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吴峥嵘 《学术探索》2012,(1):163-166
作为指示代词,"是"最初指代的是时间,相当于"这时",后泛化为一个确指代词。正因为"是"的确指性,它在先秦时期有一系列的特殊用法。并最终发展成为系词。当用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时候,"是"逐步语法化为近乎强调确认的标记。当判断句中必须出现"是",并且"是"的出现不带有任何强调的意味的时候,它就发展成为系词。  相似文献   

15.
设R是局部环,A=P^-1(I^(r)+D)P∈Mn(R),其中D=diag{d1,…,dn-r}或D=0,d1,…,dn-r∈M,.研究R上集合意义下广义逆的矩阵偏序A≤^[3]和A≤^[2,3],确定了具有偏序A≤^[3]和A≤^[2,3]的矩阵集Mn(B┇A≤^[3]B)和Mn(B┇A≤^[2,3]B)都不是单点集。  相似文献   

16.
在《庄子·杂篇·徐无鬼》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即“枯槁之士宿名”,这句话在初读时很容易被略过,但细细想来,此句之意又颇值得玩味。在历代《庄子》注本中,对这一句话的解释并不很完备,而尤其对“枯槁之士”四字竞无详细注解。而在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却直接解释成了“山林隐士留意声名”…,这样一来,本来作为一对相悖概念的隐士和声名就发生了关系,让人摸不着头脑。在通过对《庄子》书中涉及的“枯槁”“隐士”和“名声”这三个概念进行考察后,发现陈鼓应先生的这一解释并不恰当,并且在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旁证,进而确定出“枯槁之士”的真正含义是可与贾谊所言的“烈士徇名”互训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程度性副词 非程度性名词"结构的研究侧重的是该结构本身的认知、语用机制,大多是在探讨该结构的合法性或误用问题,而对此类结构在整个语篇中的作用和发生机制探讨得却相对较少."程度性副词 非程度性名词"既是语篇中的人际意义表达的主要形式,也是人际意义磋商的基础,还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该结构的使用,增强了语篇的评价功能,提供了人际意义进一步磋商的基础,显示了一种人际意义上的连贯.  相似文献   

18.
意象抒情——评施蛰存20世纪30年代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振亚 《云梦学刊》2004,25(6):74-77
施蛰存是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引渡者。他的诗是个人低回情调的抒写,其赞颂与诅咒结构成的都市心曲具有浓重的“心理分析”色彩,体现了一种“片面的深刻”;他的诗常通过恰适意象实体的捕捉、形态各异的意象组合,进行感觉、思考和抒情,有含蓄朦胧的美感,只是个别诗暗示度太高,令人无法索解。  相似文献   

19.
说“无为”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07,28(2):61-63
作为老子政治哲学范畴的“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之意,而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即按照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和总的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以道所体现的柔弱的特点和方式加以辅助、引导或变革,使其向着既有利于客观事物又有利于实践主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